王秋实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微时代媒体内部格局的变化,描述微媒体的大众普及性,探究其优缺点及纸媒所面对的困境,从媒体人的人民立场和地方性知识两个维度探寻纸媒的发展有效路径。
关键词:微时代;地方性知识;纸媒媒体人的立场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9-0055-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媒体大行其道,逐渐打破了纸媒占主体的大众传播的内在格序,纸媒不断式微。人类传播史历经了口头传播、印刷传播、网络传播三个时代。口头传播时代,传播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解释权,传播者和受众必须在一个场域中;印刷时代进一步确立了传播者的中心地位,传播者和受众不必在一个场域中,但知识下移,推动了文化的普及;网络时代,提升了受众的地位,看似在虚拟的世界中构建网络民主,实际上网络资本才是实际的掌控者。近年来,我们进入了微时代,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视频、抖音、微投资、微观政治等,“微”已经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表征,在其中隐喻着生活态度、文化立场和政治诉求。已经不再是“个人通过媒体文化的图像、话语和神话和宏大场面等经历着这些争夺” [1]。
一、数字化生存与微媒体
加拿大的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认为讯息是延伸人类生活的重要手段,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全球化,不同民族、区域、国别的人类紧密联系起来,人类又面临着资源、温室效应、冰山融化等共同的危机,客观上推进了全球化和共同体思维,交通工具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以印刷、影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介方式逐渐被以微信、微博、微视频、抖音、微电影等为代表,以网络移动电话、网络移动电脑为媒介平台的新媒介形式取代。以其即时即地性表达个人的私密的精神诉求,获得了大众的注意和追逐,每个人都成了自媒体。
这是一个注意力的时代。电影依靠票房、电视依存于收视率、出版业重视印刷量、微博靠点击率、微信突出的关注度……而在各种微媒介中,微信逐渐占据主要地位。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微信公众号行业市场经营风险及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从2011年开始的微信月活跃用户数,到2020年微信月活跃已经突破了11亿,微信成为中国用户量最大的App。据此前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发布《“两微一端”用户使用行为与动机研究》显示,大城市用户覆盖率高,超过九成人使用微信、微博和今日头条中的至少一款。微信使用人群覆盖率高,占比高达97.8%,40岁以下人群是主力。微信成为中国当下的一种生活方式,如微信支付、微信获取信息、发布信息等,朋友圈成为公众获取和发布信息的主要途径,个人链接性复制和转发,即时迅速不仅构成了朋友圈,也连锁式地反应形成了网状信息,辐射区域广,传播速度快,每个公众都成了信息采集者和发布者,微信成为表述情感和展示生活、社会的平台,也成大众交流和互动的主要媒介。其实微媒体不仅是一种信息分享方式,更是一种新的传播理念,更可以说是新的信息获取和传播途径。表面看微博、微信、抖音等信息传播平台似乎没有等级、性别、层阶的区分,是一个平等共融的平台,大大压缩了沟通交流的时空距离,而且好像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但微媒体在突出公众诉求和文化表达的同时,也集中了文化、信息,造成了信息的碎片化和零散化,扩充了公共信息的范围和场域,而其通过会员、星级等来限制公众,实际上是文化资本在操控,这种消费倾向的追求是与市场社会是一致的,个体欲望性的表达转化为一种消费心理,市场肤浅的文化已经消除了个人风格,个体不断趋同消费文化成为导向。但大众集体的迷失和反思批判力减弱,呈现出从众心态。在“微时代”的文化语境中,“微媒体”在表述个人与社会的破碎和虚无的同时,也焕发出强大的经济效应。大众的参与和关注使得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都在微博和微信平台上开通了个人和公众账号,2014年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微信公众号政府机构增长率为104.60%、公务人员增长率为171.17%。覆盖除了台湾之外的31个省级(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以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务微信公众号成为政府的有效管理手段,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开始迈入微政务时代。
二、微时代纸媒媒体人的人民立场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大众的交往进入了“无纸时代”,传统的手札、情书不断消逝,尤其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微时代的来临,使纸媒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但纸媒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媒体人作为社会媒介信息的有效传播者,应该主动顺应“微时代”下受众的需求,要与时代的导向和步伐相适应,更有效地传播信息,负载媒介人的时代使命。“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確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2]纸媒的媒体人已经不再是理念的人,而是身体力行的参与到现实生活中的新媒介的人,要面对被诗性消逝的日常生活的碎片,重新估量现实的价值和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在大众作为信息传播者的情况下,信息的真实性、信息获取的可靠性和发出者的导向性都存在问题,在微时代民众具有话语权,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纸媒媒体人站在公正的精英立场,在社会结构发生改变之时,坚守社会正义性,站在人民立场上。纸质媒体经过核实和理性判断、推理,具有相对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而“微信息”、抖音等微媒体,信息的来源不明、龙蛇混杂、发出者也没有深思熟虑,不易筛选有效的真实信息。而报纸新闻信息的采编拥有职业化、专业化、道德自律的新闻记者、编辑、校对等工作团队,并且对新闻信息发送有着严格的制度和流程,增强了可靠性和现实的依据,并不一味地以市场和注意力为导向,满足普通大众的想象和猎奇心理。作为精英的纸媒媒体人应该脱离世俗的文化实践语境,作为老百姓来表述人民的诉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不能让大众传播的技术使民众变为毫无责任的大众,在消费文化中泯灭本性,走向娱乐至死。
在这种现实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媒体人必须“言之有物”,用事实说话,不虚美,不隐恶,在获取信息前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要了解采编对象,做到有事实依据,对于自己发出的声音要了然于心,有效地传递给民众。法国的思想家布尔迪厄在《实践与反思》中谈及,“只要行动者以某种主观性——即客观性的无中介的内化——为基础展开行为,他们就总是只能充当以结构为真正主体的那些行动的表面主体。”[3]也就是人的主观的认知形式,与社会的结构性相对应。也就是说结构限定了位置,纸媒媒体人作为个体的行动者,除了结构的功能性,要表现主体的能力,追求历史和现实的真实是纸媒媒体人的责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文艺批评标准一样,以历史的、艺术的、美学的、人民的标准来构建和传播信息。
三、地方性知识与纸媒的知识的重构
在固有的知识体系中,地方一直从属于中央,地方与中央是边缘与中心的关系,地方性被弱化甚至消失,忽略了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地方性知识无疑是当下纸媒发展的新的资源。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黑龙江区域无疑是中国文化构成中多元复杂的文化成分之一。无论从多民族的演进、融合,还是其政权形式、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异、更迭,龙江区域文化都在中国文化的版图中留下了闪耀着异彩纷呈的光辉。清代、近现代以来,黑龙江以其特殊的地理区位,更是诸多关键性历史时刻和文化事件的发生地。从屡次抗击沙俄到中东铁路的修建,从俄侨哈尔滨的兴起到北满的抗日烽火,从作为最早解放区的广阔天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工农业的奠基,这些由历史的如椽巨笔写就的篇章,既是百多年来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更使龙江区域文化的构成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深度勾连起来。换种说法,如果说现代民族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之追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色调,那么,龙江地域文化既参与了这浓重色调的绘成,更以其多层次的文化书写和多样化的文化脉络使这一厚重色调蕴蓄着丰富的阐释可能。
具体来说,黑龙江独特的地理区位、气候特征、自然环境、资源分布,其复杂多变的民族和移民构成,其与俄苏的地缘政治关系及由此而与全球现代性进程的独特关联,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建设过程中的独特地位,都使龙江呈现出相对自足的区域化特征,而正是这一多元文化构成的区域化实体,使其对现代民族国家历史进程的参与更为复杂特异。这实际上意味着,在简单的民族国家的知识话语体系中,作为具有地方性文化生产属性的龙江区域文化,其所开启的丰富的历史可能性并不能得到充分的阐释,而其内在的文化构成脉络,也难以得到相对客观、自足的呈现。我们有必要将对龙江区域文化的研究提升到地方性知识生产的视域中进一步深化,在这里,黑龙江不再仅仅被视为构成国家之诸多省份的“其中之一”,而是现代性国家形成与发展进程中地方、民族、国家、全球之间复杂关系展开的具体场域——正是在这一场域中,地方性的空间特征因其与现代历史的偶然关联而获得了时间性,区域文化的自然脉动因与现代国家脉搏的谐振而成为历史进程中的重响,这都为纸媒的知识重构提供历史和现实的依据, 不难发现在转向电子媒介的变迁过程中,可以与现代性的经验属性的善变关联起来,冷媒体逐渐替代了热媒体,冷媒体给受众留下更多的空间。印刷在文字方面使文化更加客观化,媒体不决定文化的意义但它指明方向,不是代替资本而是有效地发挥作用,而是开拓新的历史信息空间。
綜上所述,网络科技的发展催生微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媒介面临着挑战,在坚守媒体人的人民立场同时,发挥媒体的人文精神,改变思路和方法,把微媒体作为方法而终极追求,是纸媒发展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M].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1.
[2] 2014年8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3](法)布尔迪厄.实践与反思[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