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与现实困境

2020-11-10 07:16董史烈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7期
关键词:产业兴旺理论逻辑乡村振兴战略

董史烈

摘要: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实现产业兴旺对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价值、主体、要素、功能、结构及其路径的乡村产业振兴的分析维度,利用H村农户调查数据,当前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还存在新型产业经营主體弱小、产业发展结构不佳、产业发展动力机制不强等困境,亟需从培育发展主体、优化结构、完善平台、健全动力等方面构建完善的乡村产业政策体系。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理论逻辑

一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马克思乡村发展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发展乡村产业,形成富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更是中国乡村由衰落走向兴盛迈出的关键环节。本文拟从乡村产业振兴的价值、主体、要素、功能、结构及其实现路径进行界定,深入探寻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及其实践困境,并运用H村乡村产业发展的调研数据,较全面地分析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状况、突出问题及其成因,提出政策建议。

二 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这不仅体现了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体系中的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发展乡村产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是有关乡村产业振兴价值、主体、要素、功能、结构及其实现路径的相关理论集合,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指引。

乡村产业振兴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是深入挖掘和聚集农业农村发展要素的重要媒介,是顺利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前提。新时代乡村产业振兴应当立足当前实际,以提高“三农”的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效益和水平为目标,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机制体制的创新,以现代农业体系为支撑,最终形成产业特色鲜明、内生动力充分激发、综合效益明显提高的中国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准确把握产业振兴的主体、要素、功能、结构、动力。毫无疑问,乡村产业振兴的主体应该是农民,但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具有一定市场意识和科学知识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乡村产业振兴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农村产业系统内外部环境交互作用产生的效能,它影响、协调或者改变了乡村发展面貌和结构。在经济方面,主要体现在保障农产品供给、推动生态保护、实现农民增收和推进城乡融合方面。

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驱动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同时,“三农”发展的内在动力、全面深化的改革红利释放所产生的政策引力以及市场需求产生的巨大推力进一步激发了现代职业农民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村等主体创新创业的活力及动力。农村巨大发展潜力使得人才、资金、信息和科技要素不断向农业农村汇聚,一方面有效推动了乡村产业融合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使得产业发展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功能进一步显现,从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三 基于H村的乡村产业振兴现实困境分析

为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村产业发展相关情况,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问、重点座谈、蹲点观察等多种形式入村入户,对H村进行了深入调查。结合调查数据,分别从主体、结构、功能、要素、动力等角度对H村振兴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探寻乡村振兴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弱小

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过程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私营企业为主,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对于产业发展的带动性和区域发展的辐射力比较有限。产业发展的自发性、分散性、传统性特征明显。企业整体实力偏弱,缺乏大规模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基本处在小规模或超小规模层次,被调查的H村中,农产品生产具有较大规模及以上的农户仅占4.5%,其余95.5%的农户都只具有小规模或超小规模的生产。

(二)产业发展结构效益不佳

农村产业发展多以单一产业作为经济支撑,且大多以农业产业为主,缺乏产业多元化发展条件,难以实现产业间的融合发展,从而导致了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中整体产业规模偏小,新模式、新业态无法有效产生。一是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农产品存在精深加工的农户仅占所调研村的15.43%,且加工后的产品在销售上并未表现出强大的市场活力;二是农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程度较低。在缺乏工业精深化加工的支撑下,单纯依靠农产品简单的生产销售,难以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餐饮、旅游等服务业农户占7.82%,收入以征地补偿为主的占5.14%,其他占11.15%。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低于10万元。各级政府下发的各类补助占25.10%。

(三)产业要素集聚效应尚未形成

人才、技术、资金三大乡村振兴核心要素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乡村产业振兴的突出障碍。H村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现代农业人才非常缺乏,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较少,外地成功创业的农村精英返乡投资兴业的较少,仅有5人。先进技术和设备方面,利用很多的占1.40%,5个农户采用现代农用机械设备,而利用了互联网、物联网等智慧农业技术的属于空白。在技术培训方面,在过去的一年内没有组织过任何生产经营管理或技术方面的培训,即便那些组织过培训的,也多是以非正规、随机性的培训为主,所学的内容实用性不强。

(四)产业发展动力机制不健全

产业的持续发展有赖于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推动,需要各方主体力量的有机结合。但目前基础不牢、机制不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是缺乏长效利益分配机制。产业链条的各方主体未能实现有效沟通,不利于形成和完善长效利益分配机制。二是缺乏创业平台支撑机制。能人返乡创业的积极性普遍较低,涉及到土地流转的农户约有46%的并没有签订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因而导致了投资方不敢斥资夯实基础条件。农村创业企业资金来源渠道也非常有限,来自于正规金融机构的仅占20.60%,而通过亲戚朋友借款的比例最高占32.91%。三是缺乏乡村产业振兴有效的抓手。目前乡村产业振兴仍然停留在诸如编制规划、摸底调查等基础性工作方面,中央有关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无法完全落地。

四 结论与建议

H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整体情况和现实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性,是当前乡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因此需要针对上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一)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深入对接国家农产品加工业政策,推进农产品加工和建设。从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出发,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尤其支持农产品进行就地加工。加快农产品走出去的步伐,积极引导农村电商的发展,既要建立农村现代化电商发展模式,健全农村物流监管体系;健全冷藏链物流服务体系,以克服农产品不耐运输、易腐烂的属性,加快农产品走出去的步伐,积极引导。又要建立农村现代化电商发展模式,健全农村物流监管体系二是实施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推进农业与旅游、健康、教育、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要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做好休闲农业同乡村旅游的高度融合发展。做好“休闲农业+ 乡村旅游”的项目规划,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统筹本地产业结构布局,依据特色优势产业、民族民俗人文资源和独特自然资源禀赋,合理规划能落地、效益好、可持续的农旅项目。三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推动互联网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农村产业之中,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把“互联网+ ”与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提升农业生产的精细度和价值含量。

(二)积极完善支持平台,构建产业发展长效机制

围绕金融服务、社会化服务、创业服务、电商服务四大产业支撑体系,积极搭建各类服务平台,构建农村产业发展长效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第一,大力倡导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对农村产完善现代农业保险与服务农业的融资担保体系。

第二,大力培育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主体作用,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效能,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创新,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企业或合作社有偿服务等多种模式,构建以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为主体、新型经营主体为补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第三,加强农村电商基础建设,推进各大电信运营商网络平台的搭建,确保实现村级网络全覆盖,完善县级电商服务中心与村级电商服务站的无缝对接。加强与各大知名互联网门户网站的合作,充分利用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大平台、大资源,打造农产品展销平台。

(三)注重科技创新与推广,努力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

一方面努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科技成果在农业产业当中的运用与推广。首先,注重农业生产经营技术的优化升级,尤其是生物技术、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高水平节水灌溉技术、土壤肥料合理施用技术、工厂化种养技术、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等,以保障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其次,要积极探索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注重生产经营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有序使用,通过集约化管理、标准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来提升产业经营效率与管理水平。

(四)着重打造农业“新三品”,推动特色产业品牌发展

紧紧围绕以区域公共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和農业企业品牌为主的“新三品”品牌打造,大力推进品牌强农行动。第一,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以特色农产品为载体,依靠新技术和深加工提升品牌价值;第二,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第三,打造农业企业品牌。通过资金支持、项目支持、政策优惠等系列手段扶持现有的有基础、有特色、有前景、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特色产业企业品牌。

(五)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产业发展主体的整体素质

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多元主体体系,要坚持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专业型农民队伍,为农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以当地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发挥好企业、家庭农场和大户的积极引导作用,将农村带头人、农场主、扶贫对象以及返乡务工人员和大学生作为重点培育对象,选拔农村创新创业的合伙人,进行资金、服务等方面的支持。结合产业优势和发展需求,采取代培、委培、校企联合办学、企业与科研院所人才互派、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特派员等多种形式为企业和农村引进、加强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典型、树榜样、立标杆,推动各地农村产业追优赶先,培养农民形成新的发展观念,营造农村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2020年一般调研课题“: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与现实困境”(项目编号:SCJD2020DY08)

猜你喜欢
产业兴旺理论逻辑乡村振兴战略
以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
西部乡村产业兴旺需认清五大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与实施路径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