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艺扬 黄筱妍 张文
摘 要:修订完善有良好信效度的高中生学校认同问卷,以2639名全国各地高中学生为被试,分析高中生学校认同的现状和群体差异,并探索高中生学校认同与学习成绩、学习状态之间的相关,在此基础上,提出高中生学校认同的提升对策。
关键词:高中生;学校认同;学习成绩;差异;相关
有研究发现初中学生的学校认同与学业成绩、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具有显著相关[1],认同学校的学生一般具有“爱学习、积极乐观、荣誉感强、责任感强、适应性强、目标明确”的心理行为特征[2]。面临高考升学的高中生,是学习压力最大的一个学生群体,如果高中生能建立对学校较高的认同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将更有归属感,对学校有更加积极的评价,同时自身的情绪也会更加稳定,会更加安心并专注于学习,对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会有更好地适应,能更好地面对升学压力,这将是一个良性循环。本文尝试探索:目前在校高中学生的学校认同有何特点,与学习状态之间有无关联,提升高中学生的学校认同感是否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的一个途径?
近年来学校认同的研究对象集中在大学生群体,研究内容聚焦学校认同的问卷编制、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和教育启示[3-6],针对中学生的学校认同研究非常少[1],尤其是高中生的学校认同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分析00后高中生学校认同的现状,探讨高中生学校认同与学习成绩、学习压力、学习习惯等学习状态是否有显著相关,希望能为高中生学习效能的提升提供参考。
一、高中生学校认同的研究方法和程序
以“学校认同”为主题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搜索发现近几年学校认同的研究开始增多,筛选从2007年以来关于“学校认同”的中文文献共35篇,详细阅读并比较文献中关于学校认同的解释和编制的问卷,选定并修订2008年丁立编制的《学校认同感问卷》[7],使其适用于高中学生。
(一)学校认同的定义
采用丁立(2008年)对学校认同使用的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学校认同划分为认知、情感、评价、行为四个方面,将学校认同界定为“学生对所属学校学生身份的知悉、情感上的接纳,对所属学校的评价,以及由于这些认知和情感而产生的外在表现”[7]。
(二)学校认同问卷的修订
丁立编制的学校认同问卷共20题四个维度(认知、情感、评价、行为),问卷的信效度良好,达到统计测量的要求。由于该问卷适用于大学生,因此需适当增减项目以编制适应高中生的学校认同问卷。
逐条对照20题,分析语义,征询3位在读高中生的建议,针对高中生的特点修订题项的表述,删除同类项,修订了高中生学校认同问卷共14题,通过对正式测量的2639份有效问卷进行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达到显著性水平(p<.000),KMO值为0.936,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正交旋转(Varimax)的方法,抽取4个因子可解释总变异量的67.236%,因题目减少到14题,所以选取特征值大于或等于1的因子2个,可解释总变异量的55.576%,两个因子分别命名为评价体验(学生对所属学校学生身份的知悉、对学校的评价和情感上的接纳)、行为表现(学生在学校认同方面的外显行为),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880以上、分半信度在0.700以上,说明高中生学校认同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达到统计测量要求,问卷采用5点计分(1~5分),共14题,得分越高学校认同度越高。
(三)问卷测量的方式和程序
测量时间是2020年4月18日—4月20日,问卷通过网络在线答题的方式进行,抽样考虑样本的代表性,分布于广东、湖北、福建、安徽、江苏、陕西等地区。运用问卷星编辑答题小程序,指定专人对接高中学校班主任,请班主任转发问卷星小程序到高中生班级群,请学生按要求答题,在两天内后台共回收2695份答卷,其中答题时间少于50秒、高于1000秒的答卷视为无效问卷,共获得2639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7.92%。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
问卷同时测量与高中生学习状况相关的题目,例如:学习成绩、学习压力、学习习惯、学习氛围等,请学生回答这些與学习相关的表述和自身情况是否相符,也采用5点计分的方法(3为理论平均值,统计结果高于3为程度较高),全部数据录入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二、高中生学校认同的现状和群体差异
(一)高中生学校认同和学习状态的现状
统计2639名高中生的问卷发现高中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较高(均值高于理论中数3),体现在对学校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以及外显行为,如题目所反映的内容:我认为本校是一所优秀的学校、我为自己是本校学生而感到自豪、我努力维护学校的形象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同时,高中生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均值高于理论中数3),他们对高中学习经历比较满意,积极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认可学校的学习氛围。但同时,面临高考升学的目标,高中生承载了较大的学习压力,且学习倦怠感比较强烈,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学习成绩自我评价的均值低于理论中数3,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持比较保守的态度,具体情况见表2。
(二)高中生学校认同和学习状态的群体差异
为了解不同高中生群体在学校认同和学习状态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分别对男女生、重点与普通学校、城乡学校、住宿生和非住宿生、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教育背景等高中生群体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3~表8。
由表3可见,高中女生在学校认同,尤其是外显的行为表现和对学校的学习经历满意度方面,显著高于男生,这与女生乖巧、愿意服从、自我要求高,在情感上更易融入校园文化有关,但同时,高中女生明显比男生感受到更大的学习压力和学习倦怠感,是需要多关注的群体。
高考成绩作为评价一所中学的重要指标,人们习惯以重点或普通对中学进行分类。由表4可见,无论是重点高中还是普通高中的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都较高(表现在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外显行为等方面,都高于理论中数3),但显然重点高中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非常显著地高于普通高中学生;同样的,学习状态统计结果也显示,无论重点还是普通高中的学生,在高考这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引导下,同学们积极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学习习惯良好,认为学校有较浓厚的学习氛围,都比较满意在学校的学习经历。同时,表4呈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重点高中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成绩显著高于普通高中学生,但无论是重点还是普通高中学生,都表达了较强烈的学习倦怠感,二者的差异并不显著。对于重点高中学生来说,校内成绩优异的学生扎堆,学习竞争异常激烈,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成绩急需提升也始终是内心较大的心理负担,因此,面临高考的高中学生,确实是学习压力较大的一个群体,也容易产生学习倦怠感。
表5反映了城乡高中学生群体在学校认同和学习状态方面的差异非常显著,这是显而易见的现象,城乡教育水平和教育资源的差异,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的总体感受、以及对学习投入的积极性。但城乡高中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感受是一致的,在学习压力感和学习倦怠感方面二者无显著差异,高中生无论地处何方都面对着高考升学的巨大压力,感受到学习备考带来的疲惫感。
表6显示出一个有价值的信息:在学期间与父母同住的高中学生,比在校住宿的高中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显著更高,表现在对学校的情感体验、认知评价和维护学校的外在行为方面,包括在对学校学习氛围的评价以及自己在校的学习经历满意度方面,走读生都显著高于住宿生。这可能是距离产生美的独特表现,较之于往返家校的走读生,住宿生每日近距离接触学校单一封闭的校园空间,单调的校园生活容易产生厌倦感,再加上住校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压力,导致住宿生对学校的总体评价低于走读生。
表7说明家庭教育背景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统计显示,除了普遍存在的学习倦怠感和学习压力以外,对学校认同和学习状态等各方面的自我评价,父母学历较高的高中生都显著高于父母学历低的高中生。
本研究请学生自我判断家庭经济状况,将家庭经济状况分为差中良三个层级。表8显示,除了学习压力未见显著差异,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高中生群体,在学校认同和学习状态等各方面的差异都非常显著。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高中生群体,除了在学校认同的评价體验上,经济中等和良好家庭学生未见显著差异以外,其他方面家庭经济状况差中良的学生群体皆是两两差异,且非常显著。尤其要关注家庭经济状况困难的学生群体,面对高考升学和家庭经济的双重压力,他们在学习状态和学校认同的自我评价方面也显著低于家庭经济中等和良好的学生。
(三)高中生学校认同和学习状态的相关分析
结果见表9:高中生学校认同与学习状态有非常显著的相关,首先表现在高中学生对学校学习风气和本人在校学习的经历认同度较高,此外,高中生对学校的认同,无论是认知评价还是情感行为方面,都与学生的学习状态有非常显著的相关,表现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积极解决学习问题,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高中生学校认同与学习成绩、学习压力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学习倦怠有显著的负相关,说明提升高中学生的学校认同感是提高学习效能的一个可行策略。
三、高中生学校认同的提升对策
已有的学校认同研究侧重于大学生,仅有少部分研究通过分析初中生的学校认同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初中生学校认同的提升策略。本文通过修订具有较高信效度的高中生学校认同问卷,探索高中生学校认同的群体差异特征,发现高中生学校认同和学习状态受到学校类别、学校所在地、学生家庭文化和经济环境、学生的住宿状态等因素的较大影响,验证了高中生学校认同与学业成绩、学习状态之间有非常显著的相关,说明提升高中生的学校认同感是提高学习效能的有效途径。基于问卷统计所呈现的高中生学校认同的现状,提出以下提升高中生学校认同的对策:
(1)均衡中学教育资源。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首先淡化重点与普通中学的界限,以政策为导向逐步均衡教育资源,加大普通中学特别是乡村中学的教育经费投入和师资力量倾斜,提升普通中学的软硬件环境,缩小重点和普通中学的差距。
(2)创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老师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应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校园生活等方面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完善校园环境和设施,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有在校如家的感觉。
(3)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家长普遍关注高中生这个学习压力最大的群体,但落脚点应放在采纳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淡化高考成绩这个评价指标,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真正减轻高中生的学业压力和心理负担。
(4)主动提升学校认同感。解铃还须系铃人,作为学校的主体,学生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校的建设建言献策,关心学校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学校认同感,真正融入校园集体生活,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适应高中学习。
参考文献:
[1]黎亚军,邵水潮.初中生学校认同的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2):98-102.
[2]解峰.刍议参与管理对大学生学校认同的影响[J].职教通讯,2017(2):57-59.
[3]汪雅霜,王芳.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数据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5(8):110-114.
[4]丁甜.大学生学校认同前因及结果的实证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2.
[5]郑剑虹,曾茂林,范兆雄.大学生学校认同的实证研究及其教育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4(13):119-124.
[6]黄四林,韩明跃,宁彩芳,林崇德.大学生学校认同对责任感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报,2016(48):684-692.
[7]丁立.大学生学校认同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8]王冬霞,田雪阳.大学生学校认同主要影响因素的元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9(29):49-52,84.
[9]李天畅.关于学生学校认同的研究综述[J].南方论坛,2018(1):99-102,112.
[10]林辉,潘小焮,陈新苗.大学生学校认同、集体自尊与生命愿景关系研究[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120-125.
作者简介:舒艺扬(2003—),女,汉族,湖南溆浦人,高中在读。
通讯作者:张文(1981—),女,汉族,福建漳州人,博士,教师,从事教育管理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