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综述

2020-11-10 04:41吴梦娜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16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农村

吴梦娜

[摘要]综合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研究,梳理和归纳相关文献,总结出,学术界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核心概念、供给主体与方式、供给机制和供给质量评估评等几个方面。供给的主体从单一化变为多元化,供给方式也得更为多元,多方主体协作提供服务。针对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学者们设计了投入机制、人才机制和制度机制等机制,同时提出要加强质量评估,以提高供给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机制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则是该题系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专家学者对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核心概念

1.1 文化

愛德华·伯纳特·泰勒(E.B.Tylor)对于文化的界定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囊括了人类的历史经验,文化是信仰、知识、道德、法律、艺术、风俗,能力和习惯的综合体。在现代,联合国组织将文化定义为某个社会或社会群体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与物质、智力与情感之和。

1.2 公共文化

荣跃明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公共文化”内涵在中国语境下的演变过程。上世纪从空间上认为“公共”是一个空间概念,是面向社会公众的场所,如沙龙、咖啡馆等;21世纪以来,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的提出,“公共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深化和扩大。从内涵上来看,公共文化能够培养群体意识和公共观念,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从外延上来看,依托硬件和软件——公共文化场所和及其资源,发展公共文化。

1.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根据经济学的定义,公共文化服务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只能由政府提供且不以营利为目的。从管理学层面来说,毫无疑问,政府是供给主体,公共文化服务是行政管理的内容之一。现今,供给方式不再拘泥于政府一方,企业、非营利组织乃至个人也逐渐参与到供给中来。有人认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仅指公共文化活动,张良等人则认为还应该包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譬如村庄图书馆、老年人活动中心、影戏下乡、文化广场等,宋元武认为还应包括各种相关的制度和服务活动。

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与方式

2.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开始重视市场和社会的力量,供给不再单单依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不单靠政府提供,企业、非政府组织、乃至农民个人逐渐发挥了作用。

政府是第一责任者。由于市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失灵的问题,因此有必要由政府来提供服务和产品,但是政府并属于生产者,除此之外,政府还须提供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为农民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企业是重要的供给主体。企业主要包括私营和集体企业,以及个体户等。根据治理理论,企业同样具有社会责任,即以市场规则为前提,在利润的驱动下,企业与政府相比,将更具有竞争动力,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效率也将得到很大得提升。

非政府组织是主要的社会供给主体。由于政府和市场都存在失灵的可能,第三部门起到了弥补失灵的作用。在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尚小,大多为自发组建的业余文艺团队。不同学者也对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路径、经验,李少惠和穆朝晖提出了三条路径来充分激活社会力量,刘彦武提出“取消歧视性待遇,民间文化组织也应享受优惠政策”。

农民个人也可以作为供给主体。首先,农民应该参与供给决策,李金龙和刘巧兰认为应该完善话语表达机制,保障农民的话语表达权利。其次,由农民自身提供部分公共文化服务,农民的自办文化有吸引力更强、内容更简况、更受群众喜爱等特点,由此政府应该大力支持。

2.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

学者们提供了多种供给方式,归纳总结后,基本围绕政府和市场展开,以及除政府和市场外的其他供给方式。

政府是最主要的供给方,政府的供给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供给,二是间接供给。直接供给是指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者或者生产者,借助政策,向农民提供基础性的文化设施、惠民工程以及文化活动等,这些服务都是免费性质的。间接供给是政府以托管、租赁、承包等方式,让各种社会主体参与到供给中来,除此之外还包括补贴,补贴是指由除政府以外的供给主体向农村提供服务,政府将为这些供给主体提供一定的补偿或者奖励。

市场供给方式十分重要。并非所有公共文化服务都属于公共性质的,也有部分具有准公共性质,此类产品适合由市场提供,利用市场的特性,借由政府的辅助,建立起文化市场,从而提高服务的供给效率。市场供给方式包括合同外包、内部市场、特许经营、补贴和用者付费等。

其他供给方式主要包括非政府组织的供给、农民个人的供给。宋元武和徐双敏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认为我国非政府组织同样可以通过签订行政合同、捐赠和志愿服务等方式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另一种是农民自愿的供给.有学者认为农民和农村文化队伍可利用文化资源、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培养农民的公共文化活动能力,自建文化室、图书室、剧团、电影放映队等。

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机制

为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够有效供给,提升供给质量,学者们提出了多方面的运行机制建议且研究成果颇丰。

3.1 投入机制

根据学者们对投入机制的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投入机制。首先,制定投资决策咨询机制。“明确界定公共财政投资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领域,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抉择咨询制度”;其次,制定投资预算机制。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预算,戴宗芬建议湖北省实施财政支文“三个高于”;再次,制定财政拨付机制。降巩民认为应该先按照政府层级区分不同区域,在区域内设立多用资金项目。另一类是多元投入机制,由社会各界、民间团体、公民个人参与到公共文化事业中来,弥补非政府组织存在的体制性障碍。

3.2 人才机制

人才机制中包含了管理人才和文化人才两方面。对于高校毕业生、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管理人才应采用提高素质、待遇、积极性等方式方法,鼓励其投身到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中来或提高其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要重视本土文化人才的培养,对其可采用激励的方式,鼓励配合政府工作大力发展本土文化,通过文化人才将本土的文化进行传承、帮助和带动,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当地文化爱好者们的专业水平。

3.3 制度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包括文化参与机制、责任机制、监督机制等。张良对于文化参与机制提出了一些要求:一是要建立群众参与机制,二要搭建制度化平台,鼓动群众和民间团体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责任机制指理顺政府部门之间的责任关系。张欣毅从地方政府部门的角度出发,认为理顺政府部门职责一要调整好地方文化行政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合署建制,二要明确三级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在供给中的行政管理主体地位。监督机制包括政府内部的自我监督管理和民主监督管理。李倩认为首先应该建立起完善的问责机制,其次发挥社会主体的力量,包括(非)盈利组织和农民,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和大众的多元监督管理机制,另外,要充分发挥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4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质量评估

有效的评估能促进供给的质量,能够反映农民的心声。对供给内容进行质量评估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

4.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质量评估

4.1.1 以农民满意度为导向的质量评估

有学者提出从农民满意度的视角出发,建立以农民满意度为主的质量考核。李金龙和刘巧兰指出,要把工作成效要以农村居民的评价为基准,同时可适当增加一些指标权重,如服务质量、服务效果、民众满意度等。黄威认为对于政府供给质量的考核,首先要加强信息公开,其次是建立效果反馈制度,以供农民及时反映供给的质量。

4.1.2 以政府服务水平为导向的质量评估

以政府服务水平为导向的质量评估是指通过一系列指标来衡量政府提供服务的质量。有学者从财政的角度来评价政府的供给质量,并提出建立财政转移支付评价、监督和考核机制,并建议借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经验。另外,“为避免同时是‘裁判员和‘运动员带来的问题,要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客观地对供给状况进行评估”。第三方评估机构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是机构独立,若对政府存在依赖性,评估结果将有失偏颇;其次是机构拥有一定数量的专家学者,保证机构的评估资质;再次要有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保障评估的结果是严谨科学的。

4.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的改进

对于如何改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尚未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陈文博提出了几种改进服务质量的机制,他认为可以采用标杆机制、市场机制、全面质量管理机制、IS09001质量管理机制等机制。文立杰等人通过对38个村的问卷调查,计算其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满意度指数,并提出创新村级层面的供给方式;健全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运营机制体制;发挥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借助社会力量解决人力和财力方面的困难;尝试改革现有的决策机制。通过这五种方式改进供给的质量,提高农民满意度。

5 结语

综观现有研究,学术界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于今后的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利于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但是,现有研究依然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部分学者对于现状描述缺乏论证;研究对象仍是以政府为主;对策建议泛泛而谈,缺乏实用性研究;质量评估方面的研究多偏于理论,缺乏具体的评价模型或指标体系;学者们对于国内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探讨,涉及的角度多、研究的范围广,但是很少有人专门对国外的服务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因而也无法从中受到启迪。

[参考文献]

[1][英]E.B.泰勒著,蔡江浓译.原始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尹长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弱势与强化[J].求索,2008(06).

[3]荣跃明.公共文化的概念、形态和特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 1(03).

[4]万林艳.公共文化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01).

[5]张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配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想模式[J].理论与现代化,2012(04).

[6]宋元武.需求导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7]葛继红,王玉霞.当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研究——基于加强政府供给角度[J],生产力研究,2009(04).

[8]程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系统的构建:以江苏省为例[J].编辑之友,2018(09).

[9]李少惠,穆朝晖.非政府组织参与西部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路径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10]刘彦武.社会力量与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2(03).

[11]李金龙,刘巧兰.话语赋权: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的基本保障[J].图书馆建设,2018(10).

[12]张云峰,郭翔宇.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长效机制[J].学术交流.2010(03).

[13]李燕.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科学社会主义,2006(06).

[14]史国亮,张超,徐子梁.国外公共服务与实践[M].中国实言出版社,2011.

[15]宋元武,徐双敏.国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实践与经验借鉴[J].学习与实践,2016(11).

[16]王晓艳.我国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内生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9.

[17]苏红.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其構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18]戴宗芬.湖北农村改革发展与思想文化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11(11).

[19]降巩民.北京市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策略与措施[J].前线,2009(08).

[20]肖蓉.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创新[J].商业时代,2011(01).

[21]李少惠,崔吉磊.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生机制的构建[J].径济体制改革,2007(05).

[22]张欣毅.宁夏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调研报告[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06).

[23]李倩.社会治理视域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分析[J].农业经浇2016(10).

[24]黄威.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7(06).

[25]王瑞涵.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财政责任[J].经济究参考,2010(66).

[26]任和.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以送电影下乡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16(03).

[27]陈文博.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与改进:研究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12(03).

[28]文立杰,纪东东,张杰.沿边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研究以Z自治区4市8县(区)38村为样本[J].图书馆论坛,2018(12).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农村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