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洁
摘要:本文分析了五年制高师《课件制作》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采用泛雅平台+对分课堂模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实践证明利用泛雅平台+对分课堂模式教学可以高效地实现学习目标。
关键字:五年制高师;泛雅平台对分课堂;课件制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27-0200-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引言
《课件制作》是五年制师范专业学生在四年级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学生只是在三年级的时候学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再也没有接触过任何计算机操作课程,操作水平一般,再加上思想上不太重视,所以课件制作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稍有一些操作难度。传统课堂教学时,教师以讲解知识为主,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学习兴趣不大,虽然会结合操作演示,然而由于学生课前没有预习准备,课堂上不能紧跟教师的思路认真听讲,课后疏于练习,不能及时复习巩固,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作为教师,不光要教授课堂知识,最主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会思考、总结,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她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怎样能把单向沉默的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启迪智慧的互动式学习场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 泛雅平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2.1 泛雅平台
2015年3月,李克强确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其他传统产业结合的一种模式。在“互联网+”的趋势下,教育通过依靠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力量,实现了教育的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力。泛雅平台是“互联网+”和教学结合的一个强大支撑,它是一款功能强大的移动授课软件,以学习空间为平台支撑,融合海量教学资源,如教师个人资源、本校资源库、互联网优质资源,让资源展示、教学支持、师生互动等都能协同发挥最大作用。自2015年以来我们学校就引入这个网络平台开展网上教学互动。每学期初,教学人员会在泛雅平台建立自己的授课课程,上传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上课所需要的课件、视频、动画所需要的素材以及需要学生思考讨论的话题和测试作业。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端随时随地登录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参与讨论,同样,教师端也可以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整个班级对于课程学习的参与度、学习进度以及讨论、作业提交情况,生成学习报告,反馈给学生,以此督促学生学习,增强学习主动性。
2.2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是2014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首先提出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将课堂时间一分为二,教师用一半的时间去讲授知识,学生用另外一半的时间去讨论,在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问题之间加入了一个内化的环节。内化环节是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学习,将知识吸收消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接着再有准备地进行讨论升华知识量的一个过程。因此,对分教学模式可以分为教师讲解( Presentation)、内化(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环节。可以用图1表示。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讨论交流互动,把老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思”有效融合,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对分课堂分为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当堂对分就是在一节课上,教师先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然后留出时间给学生去内化吸收,接着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隔堂对分是教师先讲解知识点和教学重难点,留出大段时间让学生去收集信息、保证在组织学生讨论前他们有充分的知识准备,让讨论有备而来。讨论可以小组进行,也可以全班在一起讨论,对分课堂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满堂灌,通过师生讨论、交流互动,丰富了课堂互动。通常隔堂对分更适用于较复杂的知识点,比如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遮罩动画制作课件封面,遮罩的原理比较复杂,可以先通过泛雅平台上传知识点,留出一周的时间,让同学们自己去搜集遮罩的相关知识,课件、视频,理解并熟练掌握其原理,在下次课上进行讨论,然后再去操作就更容易上手了;当堂对分适用于比较简单的知识,比如运动补间这一节,老师可以在课上先讲解其原理,并示范操作过程,然后让学生去实际动手操作内化,接着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运动补间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实例操作,这样会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3 泛雅平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课件制作》课程中的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认为:只有将面对面的线下教学与网络平台有效结合,有效利用功能强大的网络教育资源,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才能取得最优质的教育。因此,作者有效利用泛雅平台和对分课堂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中开展教学。
基于泛雅平台+对分课堂的《课件制作》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思路,主要针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任务实施展开。
3.1 课前准备
教师通过泛雅平台提前发布下一节课的学习任务清单、上传教学课件和相关视频,思考以及讨论的题目。学生利用学生端登录平台后,查看学习任务,根据教师给出的问题去认真学习课件和视频,同时准备思考以及讨论的问题,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在课堂教学前通过泛雅平台提交预习作业的答案,教师查看学生答案,并了解知识分布以及学生对于重难点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在课堂上开展讨论。
3.2 课堂实施
《课件制作》每节课40分钟,每周一次课,每次连续两课时,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学生个体特点等,可以灵活选择当堂对分或是隔堂对分。根据《课件制作》的课程特点,结合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將课堂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以讲解引导层动画制作小蝌蚪找妈妈为例。第一阶段是教师讲解,教师先讲解引导层动画的实现过程,引导层动画在创建过程中需要两个图层,一个图层放引导路径,小蝌蚪寻找妈妈的不规则曲线路径,一个图层放普通动画,小蝌蚪游动的动画。讲解完后,教师给出问题:引导路径如何设置,引导路径有哪些特点以及引导动画创建成功的关键点是什么?第二阶段是学生内化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主学习课前的课件、视频以及课堂教师讲解的知识进行巩固,通过在电脑上创建一个完整的引导层动画,来加深对引导层动画的理解,为接下来的讨论准备素材。第三阶段是讨论交流,学生根据教师在泛雅平台留下的讨论题目以及刚才课堂上的思考,分组讨论,踊跃发言,分享心得体会,教师也可以为学生答疑,将完成的好的学生作品分班展示,最后请一位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3.3 课后拓展
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内化、吸收过程,不能完全只依赖于课本,利用强大的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扩展和增强知识领域,完成作业。一个章节学习完后,通过泛雅平台发布测试题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网上测试,以便教师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后内化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同时更能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营造浓厚的主动积极学习和课堂讨论的氛围,因此达到充分调动班级中每一个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去学习。
4 课程考核
采用“泛雅平台+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为了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高效对待课程作业,将原来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结合的考核方式更改成过程性的考核方式,也就是每次课前预习作业完成情况、课堂是否积极参与到讨论中的过程表现,算作一次计分,不再局限于过往的“一考定成绩”。学生只要积极主动且认真地完成网上预习、思考作业,并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就能累计取得比较高的基础分数,通过这种考核方式能够激励同学注重平时学习积累,并且能够提高大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5 教学反思
采用“泛雅平台+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环节是课堂讨论。因此,课前的准备过程非常重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开展对分,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选取什么样的话题来开展讨论、哪方面的知识点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能够组织有效的讨论。这就要求教师也要更新自己以往的教学观念,不能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安排教学任务,而是在教学中思考,选择相关的教学内容来开展对分课堂,精心准备课堂实施,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同时,教师也能够从学生天马行空的讨论中找到灵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另外,基于泛雅平台的信息化教学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和检验,通过泛雅平台自主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较复杂的认知能力水平。因此,泛雅平台+对分课堂的“教+学”学习方式,充分融合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网络平台和对分课堂开展学习的优势,有效巩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问题的探究以及团队合作水平能力,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尤其教学考核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减少“考前突击”的普遍现象,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弱化终结性评价,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头脑风暴的作用,公正客观地评价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6 总结
采用“泛雅平台+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全新的挑战,既让学生感受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强大,利用手机学生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提交作业、与老师交流互动,在线测试等。同时改变教师以往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内化后讨论,让学生真正理解课堂知识,教会学生思考,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真正做到陶先知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
参考文献:
[1]丁丁.对分课堂教学法的研究及实践探索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H].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9.
[2]鲍芳琳.对分课堂教學法在职业院校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研究[J].科技风,2018(14):22.
[3]赵永梅,安利,拓明福,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9,41(z1):76-80.
[4]郭树荣.基于一互联网一对分课堂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实践.探索,2017.
【通联编辑:光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