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高校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目前到了发起冲击的关键时刻,研究地方高校化工类高水平专业建设成为一流专业的发展路径和推进战略,是地方高校相应国家战略,顺应国际竞争的必然之路。一流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重点和保障机制都需要深入探索,尤其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课程体系的建设、双创教育平台的构建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平台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1-0137-03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major with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reached a critical moment. Researching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promotion strategy of high-level major construc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o first-class majors is the corresponding national strategy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inevitable way to conform to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major is a complex systematic project, and its construction focus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need to be explored in depth, especially the reform of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dual innovation education platform.
Keyword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talent train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一、概述
黨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了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高校建设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讲话,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专业“双万计划”,课程“双万计划”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十九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巨变,具体体现为变化太大、变化太多、变化太快。变化太大,新时期、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新提法、新名词、新举措铺天盖地;变化太多,双一流高校、双一流学科、专业双万、金专、课程双万、金课、双高、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等各类建设全面铺开;变化太快,文件频发、会议密集、报告接龙、研讨不断、重磅袭来、眼花缭乱。
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其主要特征就一个字——变。而且是一直在变、深刻地变。吴岩司长讲话指出:中国高校更应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通过实现“三个变”,来完成中国高等教育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使命。作为地方高校历史悠久的老工科专业,如何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如何以不变应万变?是普遍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工程教育的全球现状》指出了未来全球工程教育
呈现的趋势。第一个可能发展的趋势是工程教育领导在全球的地理位置发生转移;第二个可能的发展趋势是工程教育的课程更加注重与社会实践相关联,注重面向外部发展;第三个可能的发展趋势是新一代的工程教育的领导者能够大规模地开展综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实践。
工程教育在未来几十年内面临的重大挑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政府与学校在工程教育发展中心等方面的看法是否一致;二是如何在大规模范围内实施高质量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三是许多工程学院和学校原有的结构不利于跨学科合作和学习;四是教师聘用、晋升以及编制系统不利于鼓励那些教学卓越的教师。
工程教育的深刻变革是新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未来的工程教育没有统一的所谓最好的模式,只有统一目标,培养面向未来科技、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多样化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未来需要的人才将是终身学习的学习型人才+个性化和凸显人类自身独特价值的创造性人才+开放、包容、合作的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包括,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国家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等。
二、高水平专业建设总体框架:十大计划
高水平建设总体框架分为十大计划,分四层,牵引力层、影响力层、驱动力层、软实力层。牵引力层为思政教育,影响力层为一流专业攀登计划、优质课程升级计划;驱动力层为双创教育、教学研究推进计划、产学协同深融计划;软实力层包含教育思想凝聚计划、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师德师风浓郁计划、质量文化深耕计划。这十大计划以思政教育为引领,建设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以双创教育、产学协同为驱动力,提高教育思想,教学能力,师德师风,质量文化等软实力。十大计划的落实和推进将是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有效措施,也是实现建设一流专业的有力保障。
三、专业建设的逻辑起点
党的教育方针为立德树人、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思政教育为先导、双创教育为驱动、专业教育为主体、通识教育为基础,美育、体育、素质教育、军事、健康、传统文化融合与渗透。2016年12月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学校立即着手启动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设计了“一引领(思政教育)四平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思政教育)六融合(体育、美育、健康、军事、传统文化、劳动)”人才培养体系框架,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引领和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高水平专业建设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多年来,学校围绕全国,尤其是吉林省社会与经济发展,着力培养基础理论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和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兼顾培养多样化人才。重视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及时把握人才市场动态,使办学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实行“教改”和“学改”的互动,优化完善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适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加强教学内容的删繁就简,推陈出新。通过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激发教育和“学习的革命”活动,坚持一二三课堂的紧密结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1. “三环节、七节点、五路径”并行推进。三个环节依次是初始环节、建设环节、目标环节;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和标准为逻辑起点,处于初始环节;以一流专业建设为目标节点,处于目标环节;中间建设环节包括以吉林省专业综合评价、新工科建设为切入点,以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关键点,以学科竞赛为驱动点,以优质课程升级为增长点,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保障點,从逻辑起点到建设节点再到目标节点形成五条并行建设路径。
2. 以“对标→反思→诊断→建设”为路径,对标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反思专业建设不足,聘请专家进行专业诊断,明确专业建设重点,形成参加吉林省专业综合评价和新工科建设实施方案并着力推进。
3. “五位一体”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体系构建。构建“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学竞赛、教学研共同体、名师工作坊”五位一体的教师能力提升体系,设计并实施针对老中青不同年龄段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4. 以“校赛培育、省赛展示、国赛引领”为策略,构建化工类专业学科竞赛体系,并以之为学生学业成长的有效驱动点之一,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浓厚学风,增强创新意识,全面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5. 以“精内容,优方法,改手段,重过程”为策略,以“两性一度”为目标,以现有校级、省级优秀课和精品课为基础,建设化工类专业核心金课,并将其作为专业建设的增长点。
6. 以“深化校企融合,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搭建校企共建平台,促进学生就业,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专业建设保障点,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质量标准》为遵循,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五、“双创”驱动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改革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过,要把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服务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动能转换的根本需要,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作为地方高校,以双创驱动一流专业人才培养,使双创教育理念贯穿整个培养过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有效路径。
(一)构建双创驱动一流本科人才培养平台
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亲自负责,聘请院内具有海外留学经验的知名教授担任组长,配备班主任和科研秘书各一名,负责学生的选拔、教学指导、科研训练等指导工作。每学期初由教学副院长和教授小组组长一起召集双创导师开会,制定培养方案和发展规划。每年举办学科竞赛,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向学生开放实验室,提供双创实践平台。平时不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聘请督导专家进行教学督导。
(二)《双创训练营》的建设与实践
双创训练营是基于学生对大赛的培训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方案,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设置创新创业类课程,对专业课程框架结构进行重构,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在专业课中渗透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除参加与专业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训课程之外,还通过参加创新创业实战项目,提高创新性思维能力,开拓视野,积累创业实践经验。学习者在训练营通过自主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校内外创新创业类竞赛,提高商业计划书的撰写能力,沟通与表达以及应变能力得到增强。并在训练营创建创业团队,相关项目可以申报入驻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创业项目的孵化仿真运作。双创训练营是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训基地。学习者经过创新创业启蒙阶段——创新创业训练阶段——创新创业实战阶段,进行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以项目为依托,达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分层教育有机结合。建立训练营对建立校园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双创教师团队的建设与教育资源的开发
学院采用推荐和聘任的方式,建立一支师德高尚、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为拔尖学生授课或担任学生课外研究导师。学院出台一系列教师荣誉奖励方法,通过制度引导,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力保证一流的师资。
双创训练营以创新创业基础课为主线,开发创新工坊,创新创业园,产业孵化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生态链教育资源,逐渐完善双创教师团队及教育资源。教师团队组建之后,走进重点行业、翘楚企业、独角兽企业,感受到祖国发展脉搏,调研产业所用的创新创业方法,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双创教育资源。
(四)双创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全过程各环节,建立双创课程体系。
双创课程体系:校内专业课+名企微课+做中学项目实践。
双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采取探究式、讨论式、翻转式等授课方式。
双创训练营教学特色:五教学法+五融合。
五教学法:专题工坊+校企共建+项目实践+学者沙龙+人物访谈。
五融合:思政与双创课程融合、理论与实践辩证融合、专业与双创方式融合、校内与校外资源融合、线上与线下途径融合。
(五)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的搭建与拓展
为学生实验实习实训环节加大投入,特别是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拓展渠道、搭建平台、优化服务,让他们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实践环节为学生搭建“创新工坊-创新创业园-产业孵化众创空间”创新创业生态链,并不断横向拓展,让学生们在实践平台中自我驱动,自己“管起来、学起来、讲起来、做起来”。
(六)构建多方协同育人平台
构建“学术导师团队+产业导师团队+朋辈导师团队”的三导一体协同育人组织,以学校、企业、校友为协同的多方育人平台,是双创教育的成功保障。
(七)双创活动与科技竞赛的组织
每学期都将有计划的组织荣誉项目训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机智应变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团結协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公德意识。积极组织参加“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大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各专业学科竞赛。
六、结束语
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需要以政策为导向,以“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为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双创教育平台,实现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推进落实十大计划、树立先进培养目标、遵循科学建设规律,强调校企深度融合是高水平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优化高效高水平专业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一二三课堂,以共生互动和责任共担为原则,着力强化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本科生集成发展能力、综合改革能力、适应需求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始终贯穿双创教育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1233”教育模式是地方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戴林富.关于构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思考[J].高教探索,2006(03):49-51.
[2]毛建茹.大学智库与人才培养:全球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J].高教探索,2017(12):16-24.
[3]夏秋.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高校师资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5(03):53-55.
[4]冯天祥,张翠玲,郑杰三.人才培养过程监控与评价指标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02):178-179.
基金项目:2019年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化工类一流专业建设路径研究与实践”(吉教高办函【2019】18号);2020年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化工类一流专业建设相关问题研究与实践”(项目号:JGJX2020C31)
作者简介:李贞玉(1974-),女,朝鲜族,吉林长春人,博士,副教授,化学工程学院教学院长,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与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