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芙
年幼的时候,我因为父亲的工作关系认识了一个富二代小姑娘。
在小姑娘6岁生日时,她父亲送了她一座小岛。
小姑娘的父亲很爽朗,执意要父亲带我过去。小孩才不顾什么雇佣关系,玩着玩着就热络起来。
我们屁颠屁颠地捡树叶当柴火,用泥土堆小房子,用花苞炒菜。她做妈妈,我做爸爸。小姑娘让我坐下来“品尝”她的“美食”。地不平,屁股硌得难受。小姑娘想了想,把衣服脱下来,铺在地上。
过了一会儿,我父亲来了,一脸难掩的惊慌失措,赶紧抖抖衣服,查看有没有破损。那是一件国际名牌,在我们的观念里,算是当时的奢侈品。
小姑娘的父亲在我父亲身边,显得格外平静。女儿能为了别人坐得舒服,把名牌的衣服垫在屁股下,她的父亲肯定也没有特别强调过,甚至根本没将这事放在心上。
后来这小姑娘长大了,绝口不提家境,甚至有意回避着。一次,我看到她在微博上发了一张照片,背景是家里的花园。评论里,一个估计是她大学同学的姑娘问:“这是你家吗?看上去很大啊。”
小姑娘回了她一句:“在乡下的奶奶家呢。”
越穷越炫富,越炫富越穷。不把心思放在提升自己上,而是咬着牙买些根本用不起的奢侈品,这其实并不是在提升生活水平。
“买得起”和“用得起”是两个概念。在我的理解里,“买得起”的定义是在他的经济条件下可以承受这个负担。而“用得起”则是:这件东西对他而言,根本称不上负担,只是他的经济基数里的最小单位。
“用得起”的东西才是自己的,“买得起”的东西当然也需要,作为自己的鼓励。如果错把“买得起”当作“用得起”,那样的生活,太累了。“用得起”的东西供应生活,“买得起”的东西激励生活,这才是最佳生活态度。
我认识的另一位姑娘,父亲做菜市场生意起家,后来生意做大,成为一些大型连锁店的供货商。她父亲每次都开玩笑地说自己是“土大款”。
她的女儿也秉承了父亲的“土”,不会化妆也不会穿衣,一条灰蓝色短裤可以度过一个夏天。麻秆似的身材,硬是穿出虎背熊腰的模样。
到了大学,她突然开窍了,对形象管理十分上心。而她做的第一步就是请配色老师,用专业色卡确定了适合的服装颜色和发色。假期又报名参加了一个化妆班,授课的老师是一位资深的造型师,在演艺界算得上赫赫有名。
几个月后,她完全像是换了一个人。
我开玩笑说,她用了几个月就超出了其他人几年的功力。有时候我真的非常羡慕这种超强的行动力。
反观我身边一个家境一般的孩子,不知道从哪里拿到免费的小语种课件,但凡是免费的,都想学习。每个课件都蜻蜓点水地自学了一点,最后连门都没入,就因为激情消磨殆尽而放弃。
很多时候富二代们想多优秀就能多优秀,不是因为财力够,而是因为在他们的思维里,人是可以对自己进行先行投资的。
万事开头难,要想做一些什么事情,一定是入门阶段最为艰辛。而这种思维使得他们在入门时就舍得一掷千金,不去考虑后续发展和变现的问题,比一般人具备更强的行动力。
我身边有个女孩比我更早开始做公众号,专注于打造個人品牌。她的家庭没那么显赫,但已经靠一己之力建立公司。
有一次我们探讨关于公众号接广告的问题。我说,现在有一些不太好的品牌来找我投放广告,不知道该不该接。她开玩笑地白了我一眼:“你又不缺钱,为什么要接这些烂广告?”
我被她问得愣住了,就算我不缺钱,我也希望自己的公众号被广告商青睐。
“你懂不懂放长线钓大鱼的道理?”她说,“那些大品牌从来都不会找这种什么乱七八糟广告都接的公众号投放广告的。”
“我的第一个广告,一定要是这几个品牌里的一个。”随后她列举了几个品牌,在我看来都高不可攀。
事实上,如她所料,她不久就接下了自己心仪的广告。
你不急功近利,就可以等到时机恰好,一举夺魁。其实并非只有有钱人等得起,比如在公众号这件事情上,我也并非是等不起的人。只是在我的习惯性思维中,希望更早一点看到结果,而在她的思维里,一定要达到目的才可以罢手。所以我现在也学着等待高质量的广告,期许着果实成熟。
不为了蝇头小利提前把花摘了,就有可能摘到成熟的果子。
任何一个群体都不应该被贴标签,再进一步说,甚至我不该用“群体”一言以蔽之,因为每个群体都是由多样化的个体组成。
我见过一些家境普通的人,却拥有文中的“富人思维”,观其身份,也是所属行业的佼佼者。
择人优而习之,借鉴一些“富人思维”,也未尝不可。
(张愚摘自《我们只是不想要一个平庸的未来》万卷出版公司)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