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和平
2018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全球126个国家创新指数(GII)排名,中国从2017年的第22位进步5个位阶,排第17位。2020年,中国又前进3位,超过日本和加拿大,排第14位。连年进入创新型领袖国家群体,中国的进步引起世界关注。
中共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提到,到2035年,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创新型国家的标准是什么?目前世界上有哪些创新型国家?中国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整个“十四五”期间以及未来15年,我们怎么努力攻关才能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提出的要求?
中国排位进步快但有短板
GII指数体系涵盖了全球93%的人口和超过98%的GDP。经过16年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其比较全面地刻画了不同国家创新的位阶及大致特征。
在全球范围,GII描述的创新型国家大体上有三个聚类。大尺度国民经济体系国家为一个类别;人口在3000万-10000万为中等科技强国类别;人口在3000万以下为一个类别。以2020年为例,大国类别中有三个经济体:美国(3)、中国(14)和日本(16)。由于人口基数大,GDP规模大,国民经济体系相对完善,大尺度经济体的创新指数栏目得分相对均衡。以中美日为例,在授权发明专利数量和被引用国际科学论文数量方面,交互出现第一、第二或者较为超前位置的情况。三个国家的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大致相当。
中等尺度国民经济体系的经济体有英国(4)、德国(9)、韩国(10)、法国(12)、加拿大(17),这些国家在某几个类别上有突出表现,但指数分布不太均匀。令人惊讶的是,有些小尺度经济体,比如瑞士(1)、瑞典(2)、荷兰(5)、丹麦(6)、新加坡(8)、以色列(13)等,多数进入到了前10位以内。细则数据观看下来,这些国家不仅在研发投入和科技指标方面有超高表现,而且在市场和创新环境指数方面表现优异。当然,小尺度经济体在指标排位方面因细化栏目的统计量优势,出现了排位过高的偏差。
而中国的短板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文化创意产品出口(21)、人力资源与研究的投入(23)、引进国际受高等教育人力资源(97)、基础设施(29)、GDP能耗(94)等方面存在不足;在市场成熟度(25)、小微贷款(70)、商业成熟度、资本对境内企业研发的投入(94)、监管环境(100)等指标方面差距较大。因指标统计在制度成本上的差异,中国不占统计量优势。
但一个不可忽视的进步是,近10年来,中国在简政放权、改善营商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改进调整。
建成创新型国家潜力大
2019年,中国发明专利授权数量首次居世界首位,被引用的国际科学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二。全社会研发投入2.17万亿元人民币,占GDP2.19%,相当于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同年,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0%。
中国在重大科技项目推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推进更快。2019年,我国集成电路继实现14纳米规模化生产,5G研发和产业化得到全面推进。同年,我国各级各类产业园区达到24000多家,加起来的国土面积有40个台湾省大。国家自主创新园区和高新区已成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载体,全国169个高新园区中总产值达到12万亿元人民币。高新技术企业22.5万家,中小科技企业15.1万家。
我国高校科研单位和众多产业园区,在省市和地方综合科创部门支持下,建立了覆盖范围广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创新网络。数十万名科技人员成为科创中心的骨干,带动了更多的年轻科技人才进入创新行列。在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结合方面,我国在三维量子霍尔效应、非常规新型费米子和原子石墨烯可控折叠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相对于全球任何一类创新型大国,中国在科技人力资源技术、高校学科和群落构成、产业群覆盖以及文化积淀等方面都有很大发展潜力。
“十四五”及后续10年很关键
虽然中国近年来的创新指数排位不断提升,创新资源相对于其他国家有比较优势,但创新过程本身还是一个不为人类智慧熟练驾驭的未知世界。经济学家熊皮特说过,创新发明就像下过雨后的蘑菇一样,一棵树下一簇簇的蘑菇涌出,而两米开外的另外一棵树下,却是杂草横生。大体意义是,创新过程是国民努力和智慧的结果,但它还不像人类的车间生产一样可控制、可预期。
在竞争性产品发明领域,需要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积累,需要高端人力资源在灵感一闪之间爆发形成的创新力,在这些方面,中国人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十四五”及后续10年,中国要在新型工业化、数字信息化、智慧城镇网络、现代绿色农业等方面建成创新体系,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节点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努力应该得到我们更多的关注和更加努力地实践。▲
(作者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