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运林,田玲玲,孙秀华,符裕红,彭雪梅,丁 波,汪学俭,刘 讯
(贵州师范学院 生物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的40 余年里,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但正由于这种经济的高速发展也积累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收益和低产出”的特征,对国家的能源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消耗与破坏,包括生态环境脆弱、生态资源短缺、环境容量不足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这些环境和污染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1],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模式已成为过去。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绿色发展已然成为目前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2]。
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指出必须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们国家可持续和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3]。 一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国家政府、企业和广大公民的配合努力,公民的参与也是政府公共管理的主要基石,特别是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虽然之前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但公民参与度若能提高,积极投身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等实践活动中,依靠公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也将成为我国的优势。然而,根据2014年《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报告》显示,接近85.1%的受访者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政府和企业相关的,而与其个人无关,这种典型的“政府依赖性”生态文明建设方式急需转变[4]。目前,我国大部分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薄弱,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甚少,只有唤醒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才能让更多的公民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改革和美丽中国建设。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我们国家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5],他们生态文明意识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中华民族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直接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实现全民参与[6]。而目前,高校学生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消费意识和生态道德意识等方面相对较为薄弱。此外,大学生关于生态环保知识的掌握不足,很多知识的掌握度都仅限于表层,没有深度知晓。因此,生态文明教育进高校课堂,针对我们国家高校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相关课程学习,提高当代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不仅仅是深入贯彻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生态建设,教育先行”,作为一项艰巨和持久的系统工程,生态文明的教育尤为重要,特别是高校学生,这个群体的生态文明意识,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等具意义重大。
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二,但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也付出巨大的代价。据统计,我国钢铁、煤炭和水泥产量分别占全球的45.4%、45.6%和50%,而国内生产总值(GDP)却仅占全球的9%,巨大的资源消耗并未带来对等的经济增长。此外,我国能源的高消耗和高污染严重,国内每万元GDP 的能源消耗是发达国家的3 ~4 倍,甚至还是印度的2 倍左右[7]。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对我国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的消耗及污染,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既有国情的影响还有思想观念的落后等。
新时代背景下,以往掠夺式的工业增长的发展模式在我国已经不适用,中国应该根据“五个文明”方向,创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模式。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全社会建设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国家自上而下的战略布局,更需要每位公民自下而上的途径实现[8]。公民只有掌握生态文明知识,具备相关意识,了解生态文明建设对国家绿色经济发展的意义,才能自下而上的实现生态文明实践。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栋梁,是现代化事业建设的参与者和接班人[9],他们是否具备生态文明意识,关系到新时代下我们国家能否完成经济发展模式的华丽转身,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能否完成。因此,生态文明教育进高校课堂也是时代和国家发展的要求。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需要顺应时代变化,不断完善高校课程体系,培养适应于时代发展和国家需要的人才。此外,生态道德作为生态文明重要元素,还需要高校大学生具备相应的生态道德理念和生态消费观[10],现在很多高校学生缺乏生态道德,总是想要奢侈的生活而造成浪费。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真正让大学生具备生态道德和生态消费,让生态文明意识外化于行,基于生态文明教育系统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因此,生态文明教育也是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全世界人类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光依赖于政府和企业的政策和行动,还需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让更多的公民积极主动参与。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必须具备相当的生态文明知识,增强其生态意识,才能自觉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和实践[11]。
然而,当前仅少部分高校设有相关农林及环保类专业,能够学习生态环保知识,大部分高校专业并未涉及环境保护的相关课程,多数大学生生态环保知识薄弱,知晓度低,对环保知识的掌握情况仅限于表面,只对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比较了解,例如大气污染问题、水源污染问题、白色污染问题(塑料制品污染)、垃圾污染问题和土壤污染问题等[12]。但对于更专业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污染的起因,例如全球气候变化,地球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则知之甚少。相较于中小学生,大学生有相当的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他们正处在塑造个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特殊时期,因此生态文明教育进入高校课堂,做好这个阶段教育工作,对于构建其生态文明意识具有积极的作用。
2016年8月,贵州省作为生态环境基础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区域,成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13]。“生态文明教育,贵州先行”,作为我们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试验的综合性平台,2019年贵州省在全省各级学校开展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贵州师范学院作为贵州省第一所绿色大学,在2019年秋季作为首批高校在全校大一范围内开设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本研究以此为例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进高校课堂的实践探索。
生态文明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引导高校大学生要敬重自然、适应自然、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积极关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需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者、宣传者和监督者[14-16]。教材选择贵州省科技出版社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读本(大学版)》,内容包含生态文明的起源和背景、地球生态系统、生态产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与实践四大部分,从生态文明:人类文明的知识,到古今中外先进的生态观,至我们国家生态文明理论思想的形成、实践及生态文明社会的标志,详细介绍了生态文明的起源、内涵及意义;地球生态系统部分,详细介绍了生态学理论知识、当前地球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繁出现、生境破碎化、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丧失及生态系统与环境问题的关联等,阐述了当前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生态问题;生态产业包括生态经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等内容[17],并以贵州省具体实例深化理解;最后一部分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实践是从国家层面—贵州实践—个人实践三个层面进行讲解。
由于授课对象涵盖贵州师范学院全校2019级全部学生,涉及学院包括生物科学学院、地理与资源学院和商学院等,涵盖理科生、文科生、特长生等。因此,校生态文明教研室根据不同学院特点结合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选择生物科学学院、旅游文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商学院的教师进行授课。其中,生态文明思想起源、背景、内涵和生态文明观等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讲;地球生态系及生态文明实践由生物科学学院生态学教师讲解;生态产业和生态旅游则分别由学校商学院和旅游文化学院教师进行讲解。选择多媒体进行授课,课堂注重与学生互动,并融入实际实践案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对教师教学成果最直接的反馈[18]。本课程选择雨课堂测试进行考核,题目包含授课所有内容,题型为单选和多选,在教学周的最后一周进行考试。由于部分学院数据缺失,本研究共选择包括生物科学学院在内14 个学院共2 605 名学生雨课堂成绩进行分析,具体成绩如表1 所示。
表1 可以看出,针对“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历史与档案学院无不及格人数,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不及格人数最多,为52 人。学习成绩的不及格率由高到低的学院依次为:体育、音乐舞蹈、物理与电子科学、商、教育科学、美术与设计、化学与材料、地理与资源、外国语、生物科学、文学与传媒、旅游文化、数学与大数据、历史与档案。
表1 各学院考核成绩汇总
14 个学院“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考核成绩的显著性差异分析,如图1 所示。可以看出,数学与大数据学院的平均分最高,为92.13,显著高于其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和体育学院平均分低于60.00,分别为59.16 和55.24,显著低于其他学院,两个学院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除了3 个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学院外,其余11 个学院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成绩都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对于全校不同学院,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授课效果差别不大,没有显著差异。数学与大数据学院成绩显著高于其他学院,可能是由于该院学生管理、学生素质要优于其他学院导致,数大学院是学校唯一通过师范专业认证的学院,学院对学生学习管理要优于其他学院,学生上课也更遵守课堂纪律;音乐舞蹈学院和体育学院成绩显著低于其他学院,可能是由于两个学院专业与授课内容契合度较低,对课程内容不重视导致。
图1 不同学院生态文明教育平均成绩
我们国家的生态文明教育才刚刚开始,主要还处在了解阶段,对于全民教育的体系构建还不完善,特别是当前高等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还无法应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需求,具体表现为: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整个课程教育体系和结构中,且很多高校将其作为一门单纯的思政课进行开设;其次,高等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的比例不高,据调查,除农林和环保等少部分专业院系开设相关课程外,其它学院和学校很少专门开设相关课程[19];此外,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不完整、师资力量配备不足、授课方法单一、学生学习效果不强。教师作为课堂教育的实践者和传播知识的引导者,教师的思想和意识直接决定了课程的授课效果;最后,校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不丰富,校园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等对增强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观念等有重要的影响,而现在很多校园内几乎没有相关的活动宣传,不利于大学生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内涵。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的一项系统工程,教育作为其重要构成部分,对于我们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针对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尤为重要,根据贵州师范学院“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实践及反思,提出以下几点关于高等学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建议。
作为哲学层面的教育思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高校人才培养、道德观和价值观塑造等都有重要影响,但目前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不成熟,必须完善教学体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要求。首先,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应该纳入全校必修科目中。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全校各个专业中,普及生态文明思想和意识,对于建设美丽中国意义重大。其次,完善相关教材,教材是课程标准和课程意识,因此还需要有合适的生态文明教育教材。内容应该包括生态文明思想背景、起因和内容、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生态产业、绿色消费、个人应该具备的生态道德以及高校所在省份典型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实践案例等,言简意赅。最后,从师资方面讲,生态文明教育不应该仅单纯由思政类或生态学教师授课,应该选择具备相当的生态文明意识、各专题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授课。
生态文明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有所获,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象为全校学生,学生众多、专业多样以及个性差异等诸多影响因素,学生对课程的感兴趣程度、重视程度及消化吸收程度不同,因此在授课时,还需要因材施教、因专施教,设定不同的目标导向。例如,通过对贵州师范学院2019 级全体新生授课时发现,与生态文明有一定关联的学院:生物科学、地理与资源和旅游文化等学院学生,学习态度要明显优于其它学院。此外,学生对生态文明思想背景、原因以及现在生态环境问题等专题的学习和注意力远不如生态消费、生态道德和个人实践等部分。
因此,生态文明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还需进行创新,特别是探索相关学院专业特色与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的融合点,考虑授课对象实际情况有区别的进行授课,提升学生的重视程度及兴趣。例如,对于生物科学学院的学生,可以将生态文明教育与生物多样性锐减、野生动植物保护进行授课;对于地理与资源学院的学生,可以着重将生态农业引入课程进行授课;对于音乐与舞蹈学院,还可以引导学员学生创作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歌曲和舞蹈,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我们国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作为实践者、参与者的意义,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学校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为高校大学生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使学生参与到垃圾分类投放活动中,切实体会到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经济发展的意义。此外,相关学院还可以举办生态旅游路线和生态产业设计大赛,通过竞赛方式提升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的理解和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工作中时刻秉承生态文明思想等。通过这些实践,真正将生态文明理念外化于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20-22]。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部分[23],是最为重要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部分,主要问题就是公众普遍的生态文明意识淡薄,参与度低导致的。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未来的建设者,生态文明教育走进高校课堂,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从校园扩展至家庭、社会、国家,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建立相关课程体系,举办、组织和引导高校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实践,让当代大学生具备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道德,真正参加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将中国建设成为美丽家园,实现绿色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