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畲族花边衫“线”的变迁与程式

2020-11-10 09:33肖舒娱孔凡栋
服装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福安霞浦福鼎

肖舒娱, 孔凡栋*,2, 陈 栩

(1.青岛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2.浙江理工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3.闽江学院,福建省服装创意设计中心,福建 福州 350108)

畲族服饰的多样性表现为随着历史变迁而嬗变的服饰样式,以及在同一历史时期内不同地域呈现稳定的多类型风貌。然而,少数民族服饰类型众多,作为一种表象有目共睹,但对其成因的相关研究较少[1],因此文中针对畲族花边衫多样性的成因进行探究。目前,国内对畲族花边衫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艺制作,如张娟[2]对福建霞浦畲族东路式花领衫制作工艺进行了解读;也有从构成方法分析花边衫的结构特征及造物理念,如余美莲[3]对畲族典型衣衫形制与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而针对花边衫的多样性及其原因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文中借助“线”的形式[4],对畲族花边衫纵向的整体服饰廓形和横向的局部细节结构进行梳理分析,并说明其外形和结构嬗变的成因。

1 闽东畲族服饰概况

闽东,广义上包括宁德市和福州市,是中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以山地、丘陵为主,文化环境相对封闭,地域文化得到了较好保护,并且各畲乡之间少有往来,因此形成各异的民风民俗。潘宏立[5]依据福建各地畲族女性整体装束的差异将其分为7类,其中闽东地区畲族服饰存在4种式样,分别是福安式、福鼎式、霞浦式和罗源式,4种服装整体保持了一致的畲族服饰风貌,又各具地域特色。

畲族女子的整体装束主要为:凤冠、花边衫、彩带、拦腰(围裙)、下装(裙或裤)、花鞋,属上衣下裳的形制。其中,有代表的是畲族妇女最常外穿的右衽大襟花边衫,因在缘边饰有五彩花纹而得名,以黑色、青色为主,面料多由自种棉麻制成,领部和服斗(前片衣襟部分)常绣有吉祥纹样[6]。男式服装不如女式服装讲究,且现已基本消失殆尽,因而文中主要以女式花边衫为例进行分析。

2 闽东畲族花边衫外形线的变迁

畲族服饰现有样本多集中于近现代,选取服饰样本数量最集中的时期,并将其分为清末民初(1840—194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1949—1977年)和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9年)3个阶段进行研究。以福安式畲族花边衫为例,排除服装样本个体差异的影响,仅从比例关系上研究畲族花边衫的变化。

清末民初,畲族花边衫沿袭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直线几何外形,不直接表现女性身材曲线,“宽衣博裳”是其最明显的外形特征,具有中国传统服饰的端庄和含蓄。花边衫由于缺乏机能性,为保证人体活动时有足够的空间,袖子一般外形宽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胸围、腰围和袖肥有减小的趋势,其余并无明显差异。因而此时期花边衫呈协调一致的平面外形[7],具体见表1。

肩、胸、腰、底摆是决定花边衫外形线变化的主要部位[8]。改革开放后,肩袖线分割成了肩线和袖中线,肩点由与袖中线齐平的位置逐渐下移,肩宽因此有了明显的界限,并且肩部因接近人体真实造型而变得适体;胸围减少,衣身变窄,衣衫胸部显得更为合体;腰部侧缝线构成的外形,由清末民初A型直线下摆,向收腰曲线造型转变,突出腰部线条;随着整体廓形的缩小,底摆从大弧形变成接近水平线的平弧,给人一种精巧感。随衣身外形变化的还有袖子,袖肥和袖口变窄,成为现代通用的基础袖型。

总体而言,畲族花边衫的整体外形由宽变窄,围度缩小,并且大块面的直线外形经过细化分割,及直线向曲线转化,实现由平面向立体造型的转变。各时期的福安式花边衫见表1。从表1观察畲族花边衫整体造型可知,清末民初的畲族花边衫一般袖口、衣身比较宽大,整体造型从下胸围至下摆呈A字形展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衣身围度减小,袖型为窄长袖,袖中线和肩部齐平,仍保留民国时的基本造型;改革开放后,肩部和腰部的变化明显,连肩袖变为插肩袖,肩部和袖子不再齐平,腰部围度减小,整体造型向基本合体的X形转变。

表1 各时期的福安式花边衫Tab.1 Fu'an style lace shirts in various periods

畲族花边衫的整体外形线在每一阶段均有变化,从笔直宽大的直线外形逐渐向合体曲线外形转变。畲族花边衫合体外形的形成,其实质是对造型线的改变,由直线变成斜线、弧线。与汉族服饰相同,畲族花边衫完成了由平面到曲面、由离体到贴体、由连肩袖到装袖、由无省到有省,进而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9]。

3 闽东畲族花边衫结构线的程式

畲族服饰经过长期发展,与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相适应而成型,逐渐成为当地畲民普遍接受的服饰式样[10]。

3.1 福安式

福安式,即福安、宁德特有的花边衫样式。表1中福安式花边衫样式为右衽大襟,直角式襟角,服斗处饰三角状角隅。花边衫腰部以上,由领口、襟角处的盘扣固定而合体,腰部以下设系带和侧缝高开衩,为人体活动提供可调节的空间[4]。

福安式花边衫独特之处在于“厂”字形大襟外形和三角状角隅。其中“厂”字形大襟转折部位接近直角,其设计有利于扩大襟的面积,从而避开胸凸部位,有效防止人体起伏过大造成大襟外翻。同时,直角襟的盘扣增加了系合点,使花边衫更加服贴[4]。福安式花边衫三角状角隅如图1所示。服斗下端系带处绣花的角隅据说是模仿畲族始祖高辛帝赐给盘瓠王封印[11];还有传说是高辛帝在三公主出嫁时,在其衣襟处印玉玺,以便日后相认[7]。

图1 福安式花边衫三角状角隅Fig.1 Triangle corner of Fu'an lace shirt

3.2 福鼎式

福鼎式主要分布于福鼎市、霞浦县东部。福鼎式花边衫局部如图2所示。福鼎式花边衫样式为右衽大襟,图2(a)中花边衫领为双层立领,领口饰两颗大绒球,俗称“杨梅球”;服斗为凹式曲线结构,里襟略短。

福鼎式最具辨识度的设计为双重领和双飘带。双重领结构是由领高不同的大小领构成的双层立领,大领位于内层,小领窄而饱满,置于大领领底,用于稳固领圈造型。图2(b)中的双飘带(由于年代久远,目前仅剩一条飘带),其设计是在大襟止口处,即系带上增加两条三角形飘带,此结构仅用于婚礼服。两条飘带的刺绣纹样不同,代表对夫妻两姓结合的祝福,据说双飘带是高辛帝送给三公主的护身之物。

图2 福鼎式花边衫局部Fig.2 Part of Fuding lace shirt

3.3 霞浦式

霞浦式主要是指霞浦和福安东部地区的样式。霞浦式为竖直式立领,领口处设一字盘扣。前领口向右下方连接襟角拐点,以圆顺的弧线相连,呈下凹式大襟结构。襟角下方靠近胸部的位置,用绳带与衣身侧缝系合[4]。

霞浦式的两大特色分别是“三红衣”和“一衣两穿”。霞浦式根据服斗上刺绣花纹的层数,分为“一红衣”“二红衣”和“三红衣”[7]。霞浦式“三红衣”局部如图3所示。重复“线”既可以强化服斗的视觉效果,又能使衣身更为平挺。服斗绣花宽窄还是贫富差距的标识:贫者窄,富者宽[11]。另外,霞浦式独有“一衣两穿”的功能,里襟与大襟的外形和规格一致,反面设贴边而不见服斗处的刺绣线,里外两面均可穿用:一般婚礼、节庆等重要日子是正面穿着;为防止沾污服装,居家或劳作时反面穿着,老人因年事已高也会选择反穿。

图3 霞浦式“三红衣”局部Fig.3 Part of Xiapu lace shirt

3.4 罗源式

罗源式是宁德飞鸾、罗源一带的典型样式,是最接近传统的一种衣衫。罗源式花边衫局部如图4所示。罗源式花边衫为右衽大襟,折角式襟角,大襟折角止口位于腰线处,仅在腰部系带,便于自由调节衣身的松紧度。

图4 罗源式花边衫局部Fig.4 Part of Luoyuan lace shirt

罗源式花边衫的特别之处在于交领结构以及“捆只颜”镶拼装饰。罗源式衣衫的交领是通过大襟和里襟自然掩合,左右两领不扣合,由系带控制领口大小和衣身松量。罗源式通肩连袖是从领部开始,依据领部大襟的外形,层层镶拼花边,一直延伸到肩部,此工艺俗称“捆只颜”,具有鲜明的装饰效果。相较于中国传统服饰中不裁断的交领结构,罗源式内领分裁的交领结构搭配规律的镶贴装饰,不仅使领部结构适合于颈部,减少余量且防止外翻,又突出肩领部位的秩序感和隆重感[4]。

4 闽东畲族花边衫“线”的变迁与程式化的原因

4.1 外形线变迁的缘由

4.1.1政治力量的抑与扬 光绪年间,福州“山民”因装束特别而被唤作“畲”,因而朝廷特下诏令,鼓励其改从汉服,“山民”无不踊跃从之[12]。国民政府时期,政府大力推行“大汉族主义”,少数民族深受歧视和压迫,穿戴畲族服饰外出可能遭受耻笑甚至殴打,畲族服饰传承受到抑制。20世纪30年代中期,又因推崇新生活运动,国民党政府对畲族服饰强行同化,进一步加速了其汉化的进程[13],民国后畲族服饰已基本汉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重视民族问题,闽东地区畲族服饰的传承相对稳定,据《畲族社会历史调查》描述,20世纪50年代,罗源畲族妇女的着装与汉人截然不同,极少改穿汉装[14]。畲族服饰在“文革”期间遭受破坏,很大程度上造成文化缺失。20世纪60年代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受生活条件的限制,畲族传统服饰逐渐淡出畲民的日常生活,成为宗族信仰的情感寄托[15]。

2008年畲族服饰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重视畲族服饰的发扬传承,鼓励畲民穿着畲族服饰,以及支持“三月三”畲族节日活动的举办等,对畲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4.1.2主流文化的模仿与革新 儒道两家在衣文化基本形制的思想上不谋而合,讲究服装的体面、含蓄,从而稳定了中国几千年的宽衣形制。据《皇清职贡图》中描绘的各民族衣冠样貌,罗源畲民着右衽大襟装,其服饰款式与当地汉人相同[16],宽衣博袖的畲族花边衫,顺应了含蓄内敛的主流审美趋势。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文化传入,汉族服饰宽大的衣袖造型朝着修身的方向转变[17],畲族服饰也受到影响,其外形从清末到民国呈逐渐短小的发展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这一时期,畲族服饰与汉族同时期服装的款式、裁制方法几乎相同,区别仅在拦腰、衣襟贴边等细节[9]。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时装大量涌入中国。纺织工业的兴盛和审美多元化,物美价廉的日常服装成为畲民的普遍选择,用于节庆和表演的花边衫,由于功能,整体风格大都鲜艳抢眼且适体修身,增加腰省、改变袖型,尽可能除去余量,整体外形呈X型。

伴随主流服饰文化的变迁,畲族服饰由模仿走向革新,实现了宽衣向窄衣的转变、直襟到大襟的变化[18],以及当代成衣取代了劳动服和居家服(花边衫中的两个种类),证明了汉民族的主流服饰文化对畲族服饰变迁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4.1.3衣衫功能的实用与饰用 花边衫采用右衽大襟的形制,是由于畲民在进行劳作时,通常会在衣衫里放干粮和劳作工具,右衽便于右手拿取。由于畲民长居山林,以农业生产为生,宽大的衣衫外形不适于其在山间行走,更不便在田间山野中劳作,因而畲族上衣袖口和裤脚一般收紧,减少行走劳作时的钩绊。因此与同时期汉族妇女上衣进行对比,清末民初的畲族花边衫整体造型精巧,衣长较短且衣身围度小,袖肥和袖口较窄,而袖子较长。畲服整体相对短小,袖子相对紧窄,使衣着更加利落合体。另外,为了耐磨和美观,畲族有翻折袖口的习惯,故袖长因预留翻折量普遍较长[11]。畲族服饰从实用角度出发,顺应自身生活发展的需要进行设计。随着时代的演变,社会文化多元,畲族与汉族的交融日益密切,花边衫的功能发生转变,花边衫渐渐淡出畲民日常生活,成为节日礼服和舞台装后,实用功能小于装饰功能,适应于劳作的外形向适体美观的方向发展。

4.2 结构线程式化的成因

4.2.1宗族信仰的延续 畲族没有独立的文字,传统服饰成为表达情感的载体。畲族是具有强烈宗族信仰的民族,在历史演变进程中,吸收了周边民族服饰特点,但畲族服饰始终传承盘瓠和三公主的信仰。畲族花边衫源于三公主的凤凰装,伴随畲民从族源地广东凤凰山迁徙到福建,又分化为多种类型,但无论是福安式的三角状角隅,还是福鼎式的双飘带,都一直传递着宗族信仰情结,它是畲族生命力的体现,亦成为维系各地畲民身份认同和民族凝聚力的纽带。盘瓠图腾信仰是支撑畲族服饰发展的精神内核,也是指导畲族生活生产的重要思想[15]。

4.2.2物质资源的制约 畲族受生活环境的限制,无法拥有充沛的物质资源,生产生活的基础原料短缺,致使经济发展受限;其次,畲族自古以来生活在广大山区,交通受阻,信息闭塞,很难与外界交流;最后,由于长久以来都停留于游耕、采集、狩猎的原始、低效生产方式,使得畲族经济很难有大的飞跃[11]。物资较匮乏、生产力相对低下的畲民们奉行敬天惜物、物尽其用的朴素造物思想,花边衫结构形制因此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闽东四式花边衫均采用十字型平面裁剪法,大襟另裁,里襟被大襟掩盖的部分,常用碎布料拼接而成,既不影响美观又使面料得到最大化利用;为了使袖子耐磨而尽可能延长花边衫的使用寿命,畲民有翻袖口的习惯,又受面料幅宽限制,一般利用余料接袖[3],一方面使袖子长度足够用于翻袖口,另一方面又合理利用了余料;霞浦式花边衫具有“一衣两穿”的功能,一件上衣能根据穿着者的不同需求改变穿着方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服装的利用率。

4.2.3地域文明的分化 地理亲缘关系对畲族服饰风貌的影响大于行政区划。畲族服饰在霞浦县内以城区为界,分福宁东路和福宁西路。其原因在于,福鼎与霞浦同处于太姥山东麓,两地之间的地势平坦,便于畲民的沟通,但由于畲民深居山林,过着食尽一山则他徙的生活,很少进入汉族城区,其生活圈通常限于霞浦县和福鼎市的乡野之间,受福鼎式的影响更大,因而霞浦县城以东地区服饰样式接近福鼎式,即福宁东路;霞浦西部地区则保持了霞浦畲族代表性样式,即福宁西路,因而同在霞浦县内的畲族服饰呈现东西两路式风貌。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宁德,城区以北为福安式,以南的飞鸾镇等则盛行罗源式[11]。同时,由于福建畲、汉两族呈“大杂居,小聚居”的散居状态,地势峰岭耸峙、丘陵连绵,形成了地理屏障。地理环境的变化促使文化变更,使畲族各族群分化成多个文化圈,形成不同地缘文化的服饰[5]。此外,畲族一般生活于山区,山脉纵横,交通不便,人迹罕至,因而受外界干扰少,独特的服饰特征易于保持和延续[11]。

5 结 语

基于对闽东地区的实地调研,从“线”的角度研究畲族花边衫的变迁与程式,并分别探讨其原因,研究可得:

1)畲族花边衫由宽衣向窄衣转变,是政治力量、主流服饰文化和衣衫功能需求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闽东四式畲族花边衫结构线展示了多地域稳定性的民族特色,源于宗族信仰、经济与资源以及地域文明;

纵向研究不同时期畲族花边衫外形线的变化,横向分析各地代表性样式结构线特征,有助于全面理解畲族服饰风貌的内涵与外延。

猜你喜欢
福安霞浦福鼎
江小波
霞浦滩涂
张福安作品
福安里4号
福鼎举办第九届白茶开茶节
匆匆那年,我去过的霞浦
厚德载物 博学多才 自强不息 臻于至善——霞浦八中精神
“Terrorofsoul”in“TheFalloftheHouseofUsher”
福鼎白茶王 白毫针刺芒
金色滩涂 海峡摄影时报霞浦采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