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摄影与再现》(Photography and Representation)发表于《批判探究》(Critical Inquiry)杂志1981年春季号第7卷第3期,第557至603页,这篇文章成为西方美学界和艺术理论界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关于摄影本质争论的源头性文献之一,文章作者罗杰·斯格鲁顿(Roger Scruton)教授是英国著名哲学家,主要研究艺术哲学和政治学,他的艺术理论不拘泥于具体的门类艺术,在建筑、音乐等领域都有研究,《摄影与再现》在新的理论背景下重新界定摄影的本质,跳出了摄影理论相对封闭的内部视野,与美国哲学家肯达尔·沃尔顿(Kendall L. Walton)1984年发表的著名文章《透明的图像》(Transparent Pictures:On the Nature of Photographic Realism)交相辉映,代表着上个世纪80年代“图像转向”中,分析美学领域对摄影本质最有代表性的文章。
文章与一般摄影理论提出完全相反的判定,即认为摄影不能“再现”事物,摄影从本质上看不是再现的艺术。一般认为,照片可以准确记录被摄物的样子,从而“再现”它们,例如某人的证件照记录了此人当时的面容,游客照记录了游览此地时的情景,对摄影再现事物的日常理解是因为着眼于照片的记录功能。但作者通过重新阐释“再现”的含义,对摄影能否再现事物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斯格鲁顿看来,再现作品与被再现之物之间需要有“意向性关联”,由创作者本人的思想或意图建立起这种关联,人们对再现作品的审美兴趣集中在作品本身,因此,再现作品得以表达思想而成为艺术,比如再现绘画。然而,作者认为照片与被摄物之间的联系,说到底是一种机械的因果关系,在事物及其照片之间,与拍摄者的思想没有关系,加上人们对照片的兴趣集中在被摄物而非照片,所以,斯格鲁顿的结论是:摄影既不是再现、也不是艺术。这与我们早已承认摄影是艺术的观点背道而驰。摄影之所以成为艺术,是因为创作者试图用各种办法打破照片与被摄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让摄影偏离因果关系的本性而接近內含意向性关联的绘画。进而,作者认为电影是对戏剧的摄影,是戏剧作品的影像,故此戏剧作品是再现的艺术,而电影也不是艺术。如果电影可以成为艺术,那么其艺术身份源自戏剧。
这篇文章发表于1981年,其中的观点体现出图像转向初期的一种代表性声音,当时英美分析美学家对摄影的讨论尚不多见,这篇文章的发表成为讨论摄影本体和图像美学与再现问题的分水岭,后来的分析美学家论及摄影的艺术身份、再现在摄影与电影中的地位,都绕不过这篇文章,并且通常把他的观点视为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