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红
一、精神胚胎
本书的第一部分由“今日儿童”“精神胚胎”“处于形成过程中的心智”“成人在何处阻碍儿童发展”四部分组成。
1.明晰学校心育方向。
蒙台梭利提出精神分析对儿童心理学的贡献,他指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触及了人类潜意识的秘密。对成人进行精神分析的一个惊人发现是,精神疾病可能源于遥远的婴儿期。儿童在童年期遭受的痛苦是他们成人以后各种心理疾病的真正原因。”对于成人的心理咨询需要精神分析的深入探索,而对于儿童的心理研究没有这样复杂。蒙台梭利在几十年前提出“一个科学研究儿童的新领域诞生了”,这个领域和精神分析截然不同,但又有着相似之处。“这个新领域的主要任务在于帮助儿童拥有正常的心理生活,同时关注正常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他们接受的教育是否适当。因此,这个新领域的特征就是确定那些未知的儿童心理事实,同时唤醒成人,使他们认识到那些对待儿童的错误态度正是他们自己下意识的产物。”这些概述让我豁然开朗,作为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的重心不一定是在心理咨询室做个别咨询,而是调动校内外各种资源和力量,帮助儿童拥有正常的心理生活。
2.感悟没有真懂儿童。
“成人在很多地方阻礙儿童的发展”讨论了七种阻碍方式,其中有一种是“成人的暗示”的阻碍,作者引用了勒温在“儿童之家”的实验。
“情景一:一张准备好的长桌子上放着各种各样不同的物体,包括一些蒙台梭利教具。一群儿童鱼贯而入,他们马上被面前的这些物体所吸引并对它们产生兴趣。他们生机勃勃,满脸笑容,高兴地发现自己面前有这么多不同的物体。每一个人都拿起一个东西开始工作,然后把它放下,又选择另外一个东西工作,如此重复,从一项工作到另外一项工作。情景二:另外一群儿童走了进来。他们慢慢地走到这些东西面前,停下来,四处观看。他们走向其中某个物体,然后围着它站了好一会儿,似乎懒懒地呆站在那里。这两组儿童中,哪一组是正常儿童?哪一组是缺陷儿童?缺陷儿童就是那群生机勃勃的快乐儿童,他们快速地走来走去,做了一项又一项的工作,想尝试所有的东西。对于大众来说,这些儿童似乎应该是正常儿童,因为每一个人都习惯于把那些快速做完一个又一个工作的快乐活泼的儿童看作聪明人。情况恰恰相反。那些安静地走来走去,长时间站着不动,然后若有所思地盯着一个东西的儿童才是正常的儿童。因此,镇静、自我克制和有分寸地行动以及深思熟虑是正常儿童的标志。内在的纪律通过秩序具体化为有条不紊的外部行动。如果儿童缺乏这种内在的纪律,他的个性就无法控制行动,而且可能受他人意志的支配。这样的话,儿童就像一艘失去方向的小船,成为外在事物支配下的牺牲品。”
身边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时表现出聪明灵活、兴趣广泛的行为,让教师和家长对他们有很高的期待,可到了高年级,他们却成了思维狭窄、学习畏难的普通生,或许正是家长和教师的过度关注破坏了他们内在的纪律。
二、新教育
本书的第二部分由“教师的任务”“我们自己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育法”“进一步发展”“儿童的心理偏差”四部分组成。
1.新识儿童心理学。
蒙台梭利认为,“成人的环境对儿童而言并不是一个能赋予儿童生机的适宜环境,相反,成人的环境为儿童设置了一群障碍物。这群障碍物增加了儿童的防御与抵制,扭曲了适应环境的努力,使儿童成为成人暗示的受害者。儿童心理学一直从儿童之外来研究儿童,儿童的特征也是从儿童之外来界定儿童之外的成人的环境教育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审视儿童心理学。”蒙台梭利还剖析了儿童淘气行为的本质原因:“儿童每个出人意料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亟待解答的谜。儿童每次的淘气都是某种根深蒂固的冲突的外在表现,这种冲突不能解释为儿童与不适应环境之间简单的防御冲突,而应该理解为儿童寻求一种更高品质的表现。淘气像一场暴风雨,它阻止儿童真正的心灵从秘密的隐藏处显露出来并展现于外部世界。”
这些伪装将儿童真正的心灵隐藏起来,她分析了儿童心理偏差的主要表现,提出“心理分析对人类心理状况研究的一大贡献在于对无意识适应的伪装进行了解释”。但精神分析不是儿童心理工作者的重点,“精神分析的研究和对尚未被认识的儿童所做的心理研究之间的根本差异主要在于:成人潜意识中的秘密受到成人的自我压抑。要帮助一个成人了解潜意识中的秘密,就必须帮他解开一生中由符号和伪装以及因错综复杂的适应所形成的一团乱麻。相对而言,儿童的秘密在他的环境中一览无遗。要帮助一个儿童,只要为他准备一个能自由展现自己的环境就行。儿童正处于自我创造和发展的时期,只要为他敞开大门就够了。”
2.认识蒙氏教育法。
蒙台梭利教育法要求教师进行这样的精神准备:“检查自己,消除内心的专制之罪;摧毁无意识间包裹住心灵的那层由傲慢和愤怒构成的古老硬壳。教师必须消除自身的傲慢和愤怒才能变得谦和,这是首要的,之后才能重新获得仁慈。没有内心的平衡就无法继续做教师。”反思我们教育工作者,遇到学生的不良行为时常常会不淡定,愤怒的语言会冒出来,内心就失去平衡。
蒙台梭利教育法有三条重要原则:“对提供儿童发展所需外部环境的重视”“消极的教师”“对儿童个性的尊重”。做“消极的教师”不是让教师不作为,而是让教师把自己的活动和权威搁在一边,以免它们成为儿童活动的阻碍。这一点与“正面管教”中不提倡批评和表扬的观点一致,当儿童投入活动探索中,获得的体验就是最好的奖赏,过多称赞反而引起儿童关注结果,失去过程体验的乐趣。蒙台梭利教育方法提倡的是看不到方法,只看到儿童。
三、儿童与社会
本书的第三部分由“人类独有的发展潜能”和“作为教师的儿童”组成。
蒙台梭利认为成人的人性也需要同样的解决程序,提出“如果人类想认识自己的精神世界,必然不能像研究身体一样去解剖人体,最有效的办法是去了解儿童。因为人性的力量潜藏在儿童身上,在儿童的指引下,人类才能够真正了解自己,从而改变世界。”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师,在工作中看到很多问题孩子后面有一个问题家庭,很多父母在自己童年时代遭受到不当的教育,留下的创伤压抑在潜意识中,为人父母后,透过孩子呈现出自己压抑的创伤。当父母接纳自己的内在小孩,修复自己的童年创伤,孩子的问题也在发生变化。从这个角度看,孩子是帮助父母成长的。
四、“译者的话”和“后记”
本书译者霍力岩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研究所教授,1994年她在北京成立了新中国最早的蒙台梭利实验班。她在本书开头的文章《“蒙台梭利教育法”在中国:挑战与解决方案》中,全面客观地呈现了国内学习与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实际问题,深入分析了蒙台梭利教育法在国内常见的漏读、误读、误解和误用的现状,并提出了应对挑战的四个“必须”解决方向:必须重视幼儿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和谐关系,必须重视在尊重差异中进行的“个别化教育”,必须重视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为理解而教”,必须重视在“导师”的引导下让儿童自主学习。她在“后记”中再次梳理了本书的重点内容,表述清晰,促进了读者对书的理解和消化。译者最后提出,对“童年的秘密”的探索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追求,因为“‘童年的秘密不仅有我们个体成长的缩影,有我们个体今日成就的背影,还有我们人类历史发展的复演,最重要的是,有我们人类继续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