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敏
摘 要:当前,社会在逐渐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节奏日渐加快,这需要人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应对这一变化。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发展,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但在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针对小学生目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以下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对策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础,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点,因此注重小学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许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与学习有关,主要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学习习惯之间存在矛盾,表现为学习障碍或难以适应学校生活。学习障碍则主要指学生在数学、听、阅读、写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困难,例如,学生在写作业时常常少写一笔或抄错答案,考试时甚至会漏写题目;在阅读时容易减字或串行,看拼音读题往往会出现拼写错误等;在数学方面则会表现出抽象思维能力较差,难以将知识进行迁移等[1]。
在情绪方面,学生也会出现许多心理问题,最常见的就是逆反和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往往发生在青春期,是一种抗拒行为,而自卑则表现为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缺乏勇气和自信,沉默寡言,不愿意表现自己。
除此之外,小学生还会出现自暴自弃、离家出走、攻击、逃避等行为,这些行为如果不加以干预和改正,可能就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转化成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应对策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选择适当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锻炼心理素质,使其能够具备健康的心理状况以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困境。基于此,提出以下具体对策:
(一)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坚持开展心理健康课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包括情境设计、游戏辅导、角色扮演、心理知识讲座等,使学生能够通过课程正确地认知自我、接纳自我,并积极發展自我,培养自己的自信心,遇到困难可以进行自我调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团体心理辅导,二是个别心理疏导。团体心理辅导即在教师的带领下选择一个主题,对整个班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一定的活动和游戏,促进学生之间互相沟通,使学生能够形成团体意识,并在活动中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和不良情绪,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良好地宣泄情绪,得到支持和帮助;个别心理疏导则是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干预,以帮助他们消除心理困扰和心理矛盾,使他们能够正确宣泄自己的情绪,既能够保证学生的隐私,又能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2]。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个学科教学之中
学校主要的教学工作就是学科教学,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大都需要学科教学来完成,因此,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融入其中,通过二者的有效结合,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目前,几乎每个学生都参加各种培训班、特长班等,这使学生难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而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往往需要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外部因素有教师和家长的表扬、奖励的奖品以及荣誉等,内部因素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而学生过于忙碌,就会让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他们会害怕老师、害怕考试,这就难以让他们对学习感兴趣,久而久之会出现紧张、嫉妒、焦虑等不良心理,甚至还可能会说谎骗老师和家长,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呼吁家长为学生减负,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
2.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知识
各个学科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要注重挖掘教材和学科知识中存在的心理教育知识,通过组织学科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和情绪,要多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为学生营造轻松和愉快的成长氛围,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其能够有充足的信心面对未来的生活和学习[3]。例如,在语文教学《卧薪尝胆》一课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可以将勾践作为学习的榜样。
三、小结
小学生的心理还正在发展,并处于早期阶段,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密切关注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状况,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桔红.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教育措施[J].学周刊,2019,36(36):175.
[2]沙文居,张超.小学生入学适应专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31):19-22.
[3]王琼琼.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3(6):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