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章
【摘 要】目的:探究超声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价值,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信息。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174例入院检查子宫内膜病变患者,随机平分两组,各87例。患者均进行腹部及阴道超声检查,对比两种方式诊断效果。结果:患者接受不同检查方式后,阴道超声检查结果准确率子宫内膜增生95.5%、子宫黏膜下肌瘤91.4%、子宫内膜息肉92.7%、子宫内膜癌90.6%远高于腹部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增生71.2%、子宫黏膜下肌瘤65.7%、子宫内膜息肉70.7%、子宫内膜癌65.6%,两组方式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针对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效果原高于腹部超声,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方便操作、影像清晰等特点,有利于临床准确掌握患者信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从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需广泛应用。
【关键词】腹部超声;阴道超声;子宫内膜病变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20--02
子宫内膜病变为常见妇科疾病,症状表现为异常排液、月经异常、阴道流血、不孕等,对患者身心健康具有严重影响。该病症与其他妇科病存在相似,临床诊断具有难度。当下,临床通常采用宫腔镜、超声等方式检查。经临床证明,超声检查安全性更高,方便操作[1],下文将进一步探讨超声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174例入院检查子宫内膜病变患者,随机平分两组,各87例。年龄段在21-57岁;平均年龄(36.47±3.48)岁;病理学诊断表明,174患者中66例子宫内膜增生;35例子宫粘膜下肌瘤;41例子宫内膜息肉;32例子宫内膜癌。纳入标准:患者均存在子宫内膜病变相关症状;排除标准:存在肝肾功能障碍、血液疾病、精神疾病等患者。所有患者一般资料之间的数据并无明显差异,相关数据可以进行对比。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超声检查。首先,所有患者通过一台仪器诊断,保证患者膀胱内无杂物,选择截石位,抬高患者臀部,对阴道探头进行消毒,套上避孕套,一人更换一次避孕套。消毒工作完毕后,将探头缓慢放置阴道,频率设置为5-9MHz,对患者子宫进行全方位观察,有无包块存在,观察其体积、位置、血流等情况。对腹部超声检查患者:指导患者多饮水,确保膀胱充盈,使患者处于仰卧位,于下腹部涂抹耦合剂,将探头置于耻骨联合位置,频率设置为3.5MHz、对患者不同方向进行检查,观察子宫内部情况[2]。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诊断准确率情况。
1.4 统计学原理
本实验使用SPSS21.0软件包,计数资料使用χ2计算,当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患者诊断准确率情况
患者接受不同检查方式后,阴道超声检查结果准确率子宫内膜增生95.5%、子宫黏膜下肌瘤91.4%、子宫内膜息肉92.7%、子宫内膜癌90.6%远高于腹部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增生71.2%、子宫黏膜下肌瘤65.7%、子宫内膜息肉70.7%、子宫内膜癌65.6%,两组方式数据差异明显(P<0.05),详细数据见下表。
3 讨论
目前,临床已广泛应用经阴道进行子宫内膜病变超声检查,使用高频率探头,确保图像的清晰程度。并且,针对肥胖者,通过阴道探头能够直入穹窿位置,探头与宫颈紧紧相靠,不受患者腹部脂肪以及其它因素影响。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在探头中表现为:梭状回声强劲,内膜增厚。子宫黏膜下肌瘤表现为:变形、移位,具有血流信号。子宫内膜息肉表现为:声像呈水滴状,内膜回声与形态不对称[3]。经腹部对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无法获取子宫内部高清图像,准确率较低,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漏诊、误诊情况。此次试验研究,主要探讨超声检查针对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应用,由上文试验数据可知,患者接受不同检查方式后,阴道超声检查结果准确率子宫内膜增生95.5%、子宫黏膜下肌瘤91.4%、子宫内膜息肉92.7%、子宫内膜癌90.6%远高于腹部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增生71.2%、子宫黏膜下肌瘤65.7%、子宫内膜息肉70.7%、子宫内膜癌65.6%,两组方式数据差异明显(P<0.05)。因此,针对子宫内膜病变患者,采用超声检查过程中,应选用经患者阴道进行观察,从而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针对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效果原高于腹部超声,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方便操作、影像清晰等特点,有利于临床准确掌握患者信息,临床需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苏静.经阴道与经腹部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价值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23):117-118.
王润.子宫内膜病变经阴道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4):194+197.
羅玉君,丁康,张立霞,徐艳燕.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20):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