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银兰
摘 要:课堂导入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高年级小学生而言,有效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够调动其已学知识,更能够启发其深入思考,但是目前在高年级数学课堂设计中,课堂导入失效的情况却比较多见,因此,从小学高年级数学实际入手,从生活应用、故事设计、游戏设计、实践操作等角度分析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高年级数学;课堂导入;有效性
课堂导入是课堂铺垫环节,是引出重难点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的关键步骤。但是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设计中,一些教师对导入环节设计缺乏重视,内容简单、方法单一,无法实现导入内容与正式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整体效果。针对此,教师应打开思路,从高年级小学生的兴趣偏好入手,形成生动有趣且具有启发意义的课堂导入环节,帮助学生做好学习的充分准备。
一、结合生活情境导入
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教师设计课堂导入的重要依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過语言讲述、教具运用等方式,将生活情境“搬”到课堂上来,让学生的思路在课堂与生活间建立联系,进而在知识与情感的迁移中做好学习的准备。例如在“小数乘法”的课堂导入中,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讲述还原日常生活情境:学校举行放风筝大赛,李林几个人想买3个风筝需要多少钱,来到商店里询问后发现每个风筝12.5元,请问你能够根据题目列出算式吗?观察你所列出的算式,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你会计算吗?由此,在生活情境的引导下,学生迅速进入了对小数乘法知识的思考,并调动整数乘法知识与生活经验对计算过程实现进一步思考。
二、结合故事情节导入
喜欢听故事几乎是人们共同的兴趣,生动的角色、有趣的情节能够带动听众形成情感共鸣,并在更加积极的氛围中,形成对故事的主动思考。基于此,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导入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情感需求,将数学知识融入具有启发性的故事中来,让学生在视听体验中完成知识与心理的过渡。例如在“分数的意义与性质”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从《西游记》中衍生故事情节: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走累了,在一家客店歇脚,并从店家化来一张大饼,原本师傅将大饼平均分成4块,每人1块,但是馋嘴的猪八戒却说自己食肠宽大,饿得快,需要多分1块;为了让老猪安静,孙悟空想出一个计策,说那我们就将这张大饼平均分成8块,给他2块好了。师傅笑着同意了。在故事中,教师要求学生提炼分数相关信息,并通过对比分析与的关系,从而引出分数的意义与性质相关知识。
三、结合游戏设计导入
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可以利用游戏过程实现数学知识的渗透,让学生参与体验趣味化的知识建构过程,从而改善课堂导入效果。例如在“可能性”的教学导入中,教师设计了“摸球游戏”:教师在一个口袋中放上一些小球,要求学生眼睛不能朝口袋中看,伸手入口袋摸球,摸到红球的表示中奖了,并给予相应的奖品,摸到蓝球则表示没中奖;在第一次摸球中,教师安排6名同学走上讲台摸球,但是6名同学直到摸到最后一个球都是蓝球,一个红球都没有,这时教师趁机要求学生思考“你们可能中奖吗?”学生纷纷说道“不可能”;第二次摸球中,教师同样让6名学生摸球,只不过这一次全是红球,每一个学生都中奖了,教师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都中奖了呀?”,学生纷纷说道:“因为口袋里都是红球,所以一定会中奖的。”第三次抽奖,有的学生摸到了红球,有的学生摸到了蓝球,这样学生开始思考,并不是一定能够抽中,是有可能中奖。经过三次摸球游戏,学生体会了“不可能”“一定”“可能”在数学上的含义,并结合自身经历对可能性实现了进一步思考。
四、结合实践操作导入
课堂导入的主要目的是打破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引导学生在更加直观、生动的氛围中初步接受数学知识,并实现主动思考。在高年级数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设计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亲自动手中,实现从感性到理性思考。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设计“数方格,比大小”的活动,要求学生利用给出的方格图,数一数一个多边形中有多少个小方格,并思考不满一格的小方格如何计算,是否能够通过剪裁的方法实现调整,并转化为已知内容。在导入中学生将动手、思考与计算相结合,对计算图形面积的相关信息有了进一步了解,并实现了对面积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总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效的导入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上述内容可知,适用于高年级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进一步拓宽思路,不断探索课堂导入方法,并灵活设计,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欧菊芳.以人为本,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0):78.
[2]曹端锦.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施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7):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