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解疫情?内生情蕴

2020-11-09 03:10章丹青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画心

章丹青

摘 要:美术教学追求动态化、生成性,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美术教学要求从图像识读入手,每一维度活动目标都指向学科本体价值,学生在深度理解并感悟的基础上将新知识内化,转化成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能力。以美术语言表达和物化为策略的活动设置,通过“以画说话:画显生活本身”、“融技成画:画蕴技法神”和“时代入画:画通时代脉搏”三条途径,链接文化与时代,开启心灵表达的图象化密码。让学生感受那些为社会默默奉献的精神之美,教学与育人的完美融合,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涵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画心 美术语言 文化显象

儿童美术学习可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即“感知与欣赏”和“表现与创造”。每个人对自然、对外界、对艺术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前者是个体与外界互动的过程,而后者是经过大脑的综合加工分析,基于个体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表达。最近,新冠病毒疫情牵动着全球人的心。在《图像学研究》中,潘诺夫斯基清晰地阐述了图像识读的三个层次,其中第三个层次重在挖掘图像的内在意义及其象征世界。图像不仅仅是图像本身,而是人类广大心灵世界的再现。面对这样一个大环境,浙江省特级教师朱敬东老师开设了直播课《时代的丰碑》,笔者以这课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进行表达的策略。

一、以画说话——画显生活本身

1、生活注入开慧

视觉形象的感知在美术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美术中最重要的当属视觉,就对人的视觉训练而言,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哪个学科更优于美术。” 朱老师一开始就提问学生,结合学生现阶段在家中,询问在家中是什么样子的?图示自己在家中的各种动态剪影,美术元素无痕融入。与学生互动之后点到主题:“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字虽不多,但是将学生的意识提高到了一定的层次。这一主题,不仅明确学习目标,更是渗透和铺垫后面的学习内容。学生会去思考,巧妙的运用了教学智慧。

2、文化融入启智

以情境代入意境,将生活中的事物与中国文化相关联,坐如钟,课件图示出现一个三角形,让学生显而易见,给人一种稳重、踏实的感觉;站如松,结合黄山迎客松的图片,正直、坚韧;行如风,给人一种果断、自由的感觉;卧如弓,对应着科学、人文。以常见可感的中国化元素,具像地连接学生的生活实际,既真实具体,又鲜活生动,在生活化意识与学习技法间搭建了无缝的学习支架。

美术文化学习成长论,其终极目的是让學生获得“不可替代性长大”观念。一是让学生逐浪成长而有型,二是让学习者从有型至“有范儿”,三是发光,因美术文化的滋养而有精神的境界。

3、作品介入生情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多次提及美术与生活、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如:“将学科知识融入生动的课程内容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朱老师由意境深入心境,提问赋予思维含量“武汉这座城市用什么样的方式铭记这场中华民族齐心协力战胜的战役?”生活即教材,社会即教育。

朱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多次巧妙穿插多样艺术表达。向大师作品的借鉴提供学习范例,传递文化意象表达的显象化;典型雕塑作品的鉴赏,感知文化的表达样态;学生作品的展示,指导童画表达的可能性与常态化样式。

克莱夫·贝尔提出的视觉艺术的共性——“有意味的形式”,就是指单纯的、能打动人的形式美。他认为,“在每件作品中,以某种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的线条和色彩、特定的形式和形式关系激发了我们的审美情感”。

二、融技成画——画蕴技法神彩

1、借法:他山之石

艺术离不开形式,对图像的识读离不开“视觉”或“形式分析”。其实武汉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我们可以从大师的作品里面借鉴。《开国大典》的创作者是董希文,1952-1953年任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雕塑起稿组组长,《武昌起义》浮雕案图在董老师的带领下完成。

朱老师分析了构图,把每个人的动态线以一根直线为清晰的表现,呈现一种势,一种向前的动势,加强了构图的‘攻击形式。所有人的目光拉成一条线,所有的线又汇集成一个点。通过对人物的组织、分层,作者创造了令人回味的形式感。引导学生进行创作的时候可以更多的分析,一幅好的作品需要借助多种方法。

在朱老师的提炼与提升中,作品由外显的态式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表达方式,学生在朱老师支架式的引导下形成了表达的意识与学习的范式。

2、移技:妙法生辉

名家画作是学习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对画家作品的结构和具体分析,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

例如王迎春、杨力舟共同创作的国画作品《太行铁壁》,采用的是一种新型纪念碑式的构图。朱老师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依山就势的人物排列方法,用各种梯形来图解人物,重重叠叠,错落有致。画出来的都是垂直向上的,一种力量,这样的多个梯形,全部朝着一个方向,这是一种表达法,像丰碑一样屹立在那,也是一种向上的积极的品格再现。画家特别关注到山势的形状,运用了山水画中的皴法,用焦浓重淡轻,在黑白、干湿、疏密、浓淡的变化中,形成总体的节奏与韵律。

3、共情:场域效应

视频导入,形象直观,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视频中出现抗疫的各种画面和场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全面了解现在的情况。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表达程度和具体解释。如下图:

三、时代入画——画通时代脉搏

1、连当下疫情,生内心情蕴

图像识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随着当下武汉的状况,表现能力较强的学生的美术作品逐步从“画之有物”走向“画之有情”。5岁小朋友的作品,虽然笔触稚嫩,但是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妈妈能够战胜病毒,希望受病毒感染的患者能够早日恢复健康。

朱老师创设生活化的创作背景,更是融入了抗疫的时代背景,将当下中国脊梁式的人物和默默奉献的英雄们链接起文化的精神象征,使学生的艺术创作表达由心生象,兼而在创作表达中更是融入了自身情感,随作品升华为个人精神追求。

2、追民族魂影,凝社会缩影

绘画的过程及作品,能让学生感受到成长和转变。朱老师以当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万众一心,抗击病毒的社会现实为背景,让同学们用自己的画笔创作《我心中的英雄》。表现在抗疫战役中感动自己的画面或人物,用作品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在表现过程中感悟生命意义与社会责任。

人物形象和画面要求,以自己的角度,用我们学习的方法去表现,要在画面表现中,传递出中国的品格,中国的精神。

能够感悟到生命的意义,感悟到更多的人应该追求的一种精神的高度,一段视频让大家在画的过程中有更多直观的感受和体验,通过艺术创作把内心的一种对中国人的感受,中国精神品质的表达,画出的一个个形象,是中国民族英雄的一个个浓缩,一个个缩影。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时代的丰碑,是我们艺术家在建构,他们通过画笔在记录着,有的人用他们的生命用他们的实践在记录,而我们用艺术的方式去跟他们形成连接。

3、共时代心声,创艺术新苑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各式各样的样子,这是我们平常的一种生活状态。古人在很多文章里面,在中国文化的色彩里面,其实已经体现了中国人追求的这种精神状态,或者说中国人应该有的品格追求。

最近新型的冠状病毒出来,各行各业的人都在抗“疫”,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抗击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关注病毒,在抗击的过程中就有很多人,体现了中国的脊梁,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品质,关键是如何把它记录下来,把它定格,把它用我们的美术语言表现出来。

艺术家和各行各业是一样的,艺术就是心灵的一种追求,就是人能够有骨气地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一种方式。在这个时代,在这个情况下,就要通过我们画的方式去记录,全国万众一心,团结起来,每个中国人相信一定能够用中华民族千年传承下来的这种精神这种力量,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在这个时代,每个人做好自己,因为你就是中国的样子,每个人都代表着中国,你要做好自己,你要体现好这个时代中国人的样子。中国人的一种精神高度,我们要在这个时代体现中国自古以来的中华民族的品格。

四、结语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教育的藝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舞和唤醒。美术作品的生成不可能是一个突兀的艺术现象,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本课教学以时代为画笔,以一线抗疫工作者为素材,融入历史文化与时代思考的染料,将时代人物表达更具中国文化元素,既幻化了画面的表达,更锤炼了作品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学生“画”解心灵密码的成功范例。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7.

【2】段鹏.图像、图像学与学校美术教育【J】中国美术教育,2019第一期:5.

(海宁市双山实验学校 浙江嘉兴)

猜你喜欢
画心
故宫博物院院藏唐卡病害修复探索
沈鸿卿祝寿图修复报告
治愈一幅画
治愈一幅画
画心(外一首)
执念(外二首)
张宝珠:追逐“天人合一”的画心境界
“画心”老师,读懂学生心里话
古旧书画揭心研究
浅谈揭裱在拓片修复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