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柳源 余海军 刘颖珊 张学梅 谢英豪 吴奔奔
摘要:随着工业现代化极速发展,各国对自然资源或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自然所赋予人类的物质终究是有限的。在全球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主要因素的驱动下,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回收利用行业作为循环经济的主要体现,也基于这一缘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之中萌芽,并且逐渐发展起来。研究提出了一种定向循环的技术概念,并建立一种在回收利用行业可以实现闭路循环的商业模型——这种技术和商业模式的集合称为“定向循环理论”,形成稳定的定向循环技术通道,构建独特的定向循环商业模式,并在中国循环经济领域得到成功应用,对于构建和推动回收利用行业,建立高品位技术路线与品牌化商业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影响。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modernization, the demand for natural resources or energy is increasing, but the material endowed by nature is limited. Driven by the global energy crisis, resource depletion,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other major factors, it has become a global consensus to vigorously develop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ow-carbon economy and circular economy. As the main embodiment of the circular economy, the recycling industry also sprouted in human production and life based on this reason,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technical concept of directional circulation, and establishes a business model that can realize closed-circuit circulation in recycling industry. The collection of this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model is called "directional circulation theory", forming a stable directional circulation technology channel, building a unique directional circulation business model, which has has a very important social impact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recycling industry, the establishment of high-grade technical routes and branded business models.
关键词:循环经济;回收利用行业;定向循环理论;技术;商业模式
Key words: recycling economy;recycling industry;directional recycling theory;technology;business model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30-0251-07
0 引言
近年来,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原生资源的消耗不断增长,然而原生资源并非取之不尽。面临危机与挑战,国人将目光转向国外,通过依靠资源进口来缓解种种危机,支撑经济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新问题——资源受制于人,同样是一个难题。那么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资源问题?200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六部门联合以“循环产业园”的方式进行集中试点,在钢铁、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验证循環经济在中国发展的可行性,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回收利用行业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改善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战地。探索资源的循环利用无疑是缓解资源紧缺、环境污染危机的好的选择,即通过对废旧资源进行回收处理得到再生资源,借以替代原生资源满足行业发展需求,从而减少对原生资源的消耗和进口依赖,解决资源有限以及资源进口受制于人的难题,同时能够避免废旧资源累积带来的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回收利用行业诞生之初,不过是人们眼中走街串巷的“收破烂”行当,20世纪后期,资源能源储量与消耗量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人们开始对自身的行为模式进行反思[1],因此,人们资源回收再利用意识觉醒并不断加强,回收利用行业“收破烂”的形象逐渐发生转变,资源再利用意识逐渐演变为对资源回收处理的实践活动。而今,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旧纺织品等回收利用领域遍地开花,纷繁复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然而总体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行业规模化程度低,粗放、散乱的属性仍然是行业的一大顽疾,存在无序回收仍占据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正规企业依旧“吃不饱”;再利用技术、设备水平仍未达到较高水平,分拣环节仍以人工为主,处理环节缺乏规模化、环保型设备[2];国家政策抑制行业发展,标准体系尚未完善,税收政策无法惠及正规企业,导致其市场竞争力弱于小作坊式企业[3]等问题。只有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回收利用行业才能真正发光发热,为循环经济发展、工业化发展提供助力。
基于回收利用行业仍存在上述之问题,本文提出定向循环理论,即定向循环技术和商业模式,通过该理论模型的建立,探究其在循环经济、回收利用行业的实际应用,试图以该理论的应用打破原生资源与再生资源间的屏障,以创新性技术和商业模式为回收行业发展提供参考,推动回收行业可持续发展,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1 循环经济与回收利用行业发展现状
1.1 国际形势严峻
1.1.1 能源短缺危机
当今世界能源格局中,石油、煤炭、天然气仍是主要能源。据《2019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8年底全球石油储量达1.73万亿桶,以现有的生产水平来看,全球石油还可以生产50年;天然气探明储量达196.9万亿立方米,根据2018年的储产比,全球天然气以现有的生产水平还可以生产50.9年,相较2017年减少2.4年;煤炭储量为1.055万亿吨,根据2018年全球储产比,全球煤炭还可以以现有的生产水平生产132年[4]。根据数据可以看出,传统能源的储量有限。随全球工业化飞速发展,能源需求更是不断提高,为能源带来巨大的压力。在2018年,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增长2.9%[4],这是2010年以来的最快增速,未来能源形势将愈发紧张。
1.1.2 资源枯竭危机
矿产资源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是现代工业的“粮食”和“血液”。当今世界经济中,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矿产资源[5]。但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发现、开采,全球主要矿种勘查新发现品位呈下降趋势,可供使用的矿产资源日渐枯竭,易开采、易选冶的富矿找矿难度在逐步加大,关键矿产分布极为不均匀。
1.1.3 环境污染危机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大肆开发,为地球环境带来了巨大危机,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土壤、水、空气等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危机。2013年,“雾霾”成为中国年度关键词[6]。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2018年年初,京津冀地区再度爆发了长达20天以上雾霾天气[7]。1952年的伦敦、1943年的洛杉矶、1930年的比利时同样遭受了严重的雾霾侵害,甚至导致群众失去生命[8]。
综上所述,这一系列关乎人类健康和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大危机,彼此间环环相扣,不仅影响国家经济,同时也影响行业发展和企业存亡。而当前国家大力推动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也正是为大环境下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困境提供一个思路与方向。
1.2 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全球范围来看,循环经济模式从思想萌芽到当前的全面推进,经历了50余年的发展历程,粗略划分为2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和探索阶段;第二阶段,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推向国际化。
第一阶段,1966年-2010年,循环经济从朦胧面世到不断引发新的思考,经历了长达40余年时间。理论层面来看,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Boulding提出地球作为封闭的物质系统是有物理极限的,传统的牛仔经济不可持续,需要转向宇宙飞船经济,而实现宇宙飞船经济的思路就是通过闭环的物质流创造增长的价值流[9]。1990年,英国经济学家pearce首先提出“circular economy(循环经济)”一词,以区别于垃圾经济的recycling[10]。随后,众多专家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诸如:Stahelde 绩效经济与湖泊经济,Braungart和McDonough的从摇篮到摇篮经济,Pauli的蓝色经济等等诸多新的理论。政策层面来看,1994年,德国颁布了具有广泛影响的《循环经济与废物处理法》;2000年,日本通过《促进循环型社会基本法》。2015年,欧盟推出“2030年循环经济一揽子计划”[11],发出政策层面将大力推动循环经济的信号。
第二阶段,2010年至今,在各国专家学者的努力下,循环经济模式一方面在理论层面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在企业应用的现实层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甚至在2014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成立高等级的循环经济全球议程理事会,将循环经济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推向全世界[9]。
1.2.2 国内发展现状
20世纪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大力解放了生产力,使得中国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发展。然而“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模式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极大飞跃的同时,也在能源、资源、环境等方面埋下了隐患,随着社会发展变成了极大的危机。为此,中国学者对欧洲国家的“循环经济”展开研究,探索该模式在中国推行的可行性。能源、资源、环境等危机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线性向循环经济转变的根本原因。
2005年,中国以“循环产业园”集中试点的方式,探究循环经济模式在中国发展的可行性,并将其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部署。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2008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12],全面推动循环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随后的“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了新的目标[13]。从资源化到减量化,从资源整合到技术创新,中国以体制力量大力推动循环经济模式向着“循环”、“经济”的目标不断地发展[14],也因此引起了循环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风潮。
1.3 回收利用行业分析
1.3.1 回收利用行业现状分析
资源回收再利用行業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缓解资源短缺矛盾、实现资源可持续循环利用的重要举措。为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回收率,国家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开发回收项目,以宏观政策调控引导回收利用行业另行发展。然而我国回收利用行业纷繁复杂,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旧纺织品等各领域回收技术和规模参差不齐,体系建设程度各有高低。
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19》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轮胎、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废旧纺织品、废玻璃、废电池十大类别的再生资源回收总量为3.20亿吨,同比增长13.4%[15];其中废钢、废纸回收量相对较高,分别为67.14%、15.66%,近年来中国再生资源回收量如图1与图2所示。
再生利用行业经历“地条钢”企业取缔关停[19],“2+26”城市工业企业错峰生产[20]以及洋垃圾禁止进口[21]等措施清理整顿后,再生资源价格呈现上涨趋势。如图3与图4所示,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19》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十大品类资源回收总值为8704.6亿元,同比增长15.3%[15]。其中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占比较高,分别为45.10%、25.25%、13.67%、11.15%。
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19》数据显示,2018年,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等四大类别再生资源进口总量2241万吨,同比增长43.4%[15]。受禁止固废进口等政策影响,四大类别再生资源进口量均持续下滑,其中,废塑料降幅最大,同比下降99.1%。如图5所示,国内再生资源替代空间巨大,将促进国内再生资源供应链的重构,进而促进产业增长。
1.3.2 回收利用行业技术与模式分析
回收利用行业各领域都在为更好更强发展不断作出新的探索与实践,也确实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再生资源品类繁杂而分散,这就导致相关的技术、质量等标准体系的建设难以达到全面且较高水平。单从技术层面上看,虽然各个领域都有一些代表性的大型骨干企业,其技术、设备水平都比较高,对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龙头引领作用,促使回收利用行业不再单纯处于“收破烂”状态;但整体来看,再生资源行业依旧存在诸多技术瓶颈,如废钢铁回收处理电炉短流程推广率低[22];废塑料、废旧纺织品回收环节分拣粗放,加工环节自动化程度较低;废电池拆解技术不够成熟;各回收领域处理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重大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还面临着巨大挑战等等有待突破的瓶颈。也因此,行业回收整体水平长期停留在无害化和资源化的水平,想要进一步发展达到高值化水平还需要经历有更多的创新探索。
近年来,回收利用行业逐渐受到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2010年,商务部发布《商务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3],推动再制造产业发展;2011年,国家发改委制定《“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24],鼓励大力发展综合利用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015年,商务部等5部门印发《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2015-2020)》[25]等一系列文件的发布,无不体现了国家相关部门对回收利用行业的重视,究其原因,是回收利用行业本身对缓解生产原料的紧缺问题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就目前来看,国家、社会对资源以及环境的重视,正是回收利用行业发展的良好契机。然而回收利用行业交易成本高、盈利模式单一等问题,始终是横亘在回收企业和这一契机之间的一道坎。想要充分发挥出回收利用行业的作用,势必要将其所面临的困境加以解决。当前回收利用行业主要以回收-分拣-加工-销售的形式针对再生资源进行处理。回收环节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回收体系又并不完善,关键设备无法满足需求;处理环节自动化水平低,处理技术落后,环境污染隐患大;销售环节通常是將处理后的材料出售给需求方,简单地以贸易方式实现利益转化。整个过程结束,只是完成了再生资源的无害化以及资源化处理,但过程中可能有各种“小作坊”式企业的参与,导致环境成本提高,最终得到的结果只是将环境成本转化为短暂的利益,并没有将再生资源的价值充分体现。
1.3.3 回收利用行业共性痛点
回收利用行业中,很多小作坊式“企业”,规模小,技术、设备水平落后,制约了再生资源的价值转化,拖了回收利用行业发展的“后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甚至这种形势始终持续,难以改善?归根结底是市场竞争。整体来看,回收利用行业进入的门槛不高,2019年商务部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的文件中表明,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经营活动的企业无需办理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备案证,这一变化更是进一步降低了行业门槛。低门槛准入原则导致大企业和小作坊有机会同时处于市场竞争格局中。我们知道,废旧资源回收利用的最终目的是以再生资源替代原生资源,从而缓解资源短缺的问题,也顺便避免了环境污染。然而这一过程中,再生资源存在着天然的价格上限,那就是必须低于原生资源价格[26]。因此,回收企业只能在有限的价格范围内进行竞争。此时,大企业和小作坊的优势劣势便显现出来。大企业在规模、设备、技术上的投入定然高于小作坊,成本方面完全不占优势。此外,以废旧资源生产而成的再生资源大多情况下用作辅料或低端原料[26],也就是说不论大企业还是小作坊,都集中在提供较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领域。在产品价格保持同样水平,产品质量同时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小作坊竞争优势更加明显,如果是以价格战来竞争市场的话,必然小企业获胜,最终导致“大企业吃不饱,小作坊满地跑”的现象发生,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也由于此。
事实上,大企业是提高行业整体水平的关键。大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支撑,先进的技术水平以及更高的环境友好水平和资源回收水平,研发创新能力也更突出,这些优势都是小作坊难以企及的。论价格战,大企业无法占据优势,但在高端需求领域,完全能够带动行业发展。而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才能使大企业解脱于小作坊的重重包围。
由上述分析可见,回收利用行业难以规范发展壮大是有原因的。回收利用行业是被市场竞争过程中“劣币驱逐良币”的形势所迫,短视效应作用占据上风,最终导致废旧资源再还原路线被阻断,因而不能进入高端发展领域。而改善这一现状,除了依赖国家政策扶持、市场格局调整以外,还要革新工艺技术、创新经营理念,不断为回收利用行业注入新鲜血液,而定向循环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是针对当前行业问题提出的全新的理论概念,值得深入研究。
2 定向循环理论及其价值
2.1 定向循环理论
“定向循环”理论不仅是一种可以应用于回收利用行业的创新型技术工艺,更是一种可以应用于整体产业链上的商业模式。定向循环商业模式以定向循环技术构建的定向路径为核心,切入资源再生高端发展领域,连接回收利用行业上下游回收企业、生产制造企业、消费者等各环节主体,使资源流通过程减少因各环节主体发生转变带来的人力、财力成本的投入[27],缓解了回收利用行业成本高、盈利模式单一的窘况,是解决当前回收利用行业所面临的难题的有效方法。
如图6所示,依据管道学逻辑[28],对定向循环模型进行系统构建,重新梳理回收利用行业技术与商业模式,为回收利用行业各领域实践定向循环技术和商业模式提供参考。
完整的定向循环理论过程为“消费者-旧产品-回收企业-原材料-生产企业-新产品-消费者”,根据技术与模式的概念及主要元素,可拆分为:定向循环技术过程为“旧产品-原材料-新产品”,实现从产品形态经还原再生产为产品形态的闭环;定向循环模式过程为“消费者-回收企业-生产企业-消费者”,是由定向循环技术各环节相关主体形成的闭环。整个过程中,定向循环理论主要体现了两大核心特点,一是定向循环技术打破了原生与再生资源间的技术屏障,二是定向循环模式集回收处理及新产品再生产的企业功能属性于一身,支撑定向循环理论即实现了废旧资源高值化再生,又构建了全新的供需结构,为回收利用领域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思路。
2.2 定向循环理论的基本特征
2.2.1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定向循环技术以废旧产品为输入,废旧资源还原成再生材料为过程,以再生资源代替原生资源用于生产,最终输出以再生材料生产的全新产品,完成“旧产品-原材料-新产品”的首尾连接过程形成循环闭环[29]。整个过程实现了废料与原料的对接,旧产品到新产品的“重生”,构建了资源有效循环利用的绿色闭环,实现了产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定向路径。
2.2.2 原生与再生的高收率转化技术
定向循环技术作用于废旧资源资源化过程,根据目标需求定向产出产品,打通了再生资源转化为原生资源的快速通道,实现废旧资源高值化的目标,使再生资源代替原生资源生产出高端优质产品成为可能。在此过程中,定向循环技术充分削弱了小作坊成本优势,强化了大企业技术设备水平先进、环境友好水平更高的优势,同时提高了资源回收水平,打破废旧资源无害化、资源化瓶颈,走出一条高值化发展的高端技术路线。
2.2.3 买卖双方为同一商业主体
定向循环商业模式链接了消费者、回收处理企业、生产企业等主体,而该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产品材料的买卖双方为同一主体,回收企业回收处理后得到再生材料,再由“自己”完成生产过程,也就是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过程都由同一企业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省去了中间交易的人力、财力、时间等成本,同时企业能够根据自身回收处理、生产需求合理分配资源,将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定向循环理论是专门针对回收利用行业“量身定做”的实践方法。废旧资源由消费者手中输出,输入至回收企业,经回收企业分拣加工还原输出生产用的原材料,交给生产企业进行产品加工,最终生产出全新的产品,回到消费者手中。定向循环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完美结合,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循環利用,更能够将大企业与小作坊间的产品差异化,打破小作坊成本优势,将当前回收利用行业规范企业所面临的自身困境一一化解。定向循环理论成功应用于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将成为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有力支撑,更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能够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2.3 定向循环理论的价值
循环经济是同时关注经济、社会、生态三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定向循环理论作为循环经济领域的创新性概念,其价值也主要体现在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30]。
2.3.1 社会价值
创新精神是时代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当前人类面临着能源短缺、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现实危机,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间的紧张矛盾迫使国家不得不抓紧时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循环经济的出现给严峻的形式争得了喘息之机,而实现有限的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核心。定向循环理论在回收利用行业的应用,是能够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行业对创新理论的关注及探讨,集合行业力量,为实现循环经济提供发展力量。
2.3.2 生态价值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类发展伴随着对生态环境的消耗,而循环经济的概念即产生于人类对缓解能源、资源、环境等生态危机的强烈需求。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定向循环理论能够改善这一系列根本问题,使废旧资源得以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环保化处理,对能源、资源以及自然环境问题的改善起到关键性作用。
2.3.3 经济价值
缓解能源、资源、环境等生态危机的强烈需求促使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循环经济成为全球趋势,而定向循环理论正是这一背景下中国回收利用行业探索的产物。该理论在应用过程中,实现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正向导向。定向循环理论的核心是实现废旧资源资源化、减量化、高值化,是契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直接体现。
3 定向循环理论的实际应用
3.1 定向循环的应用
定向循环理论并非一纸空谈,该理论已在锂电池回收利用领域进行了应用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锂电池中所含镍、钴、锂等核心金属都是稀缺资源,对其进行回收处理对缓解资源紧张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分析:某企业在循环经济领域对定向循环理论的实践探索
佛山市某企业围绕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开展研究长达15年,后期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应用定向循环理论,在废旧电池回收利用行业进行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企业对市场回收回来的废旧锂电池进行处理,采用先进的分离和合成技术,短程、高效地回收电池中的镍、钴、锰、铜、铁、锂等金属元素,后通过其独创的“逆向产品定位设计”技术生成高端前驱体材料,再通过前驱体材料加工生成正极材料,用以电池生产。从废旧电池到正极材料,再到新电池,从消费者手中到企业,最终回到消费者手中,整个过程实现了从废旧电池到电池材料的定向循环,正是定向循环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完美应用。
定向循环理论的应用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在技术上,以定向循环技术为核心,从回收到处理,再到生产出动力电池用的高端正极材料,每一环节都开发了针对性的关键技术。针对电池回收,其自主研发了全自动动力电池拆解系统,有效解决了电池回收过程中效率低、安全性低、环保查等问题,实现了人工拆解到自动化的转变。针对电池处理,其以先进的资源化和高值化技术为支撑,核心金属综合回收水平可达99.3%以上,拥有相关专利百余件。针对行业标准,该企业主导起草电池回收利用领域余能检测、梯次利用等一系列标准[31][32],引导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業主流技术发展。在模式上,打通了废旧电池到高端正极材料,再到全新产品的通道,建立了这种在回收利用行业可以实现闭路循环的商业模型,大大降低了回收企业的中间成本,使企业发展持续性得以实现。定向循环理论在企业的应用证实了该理论在回收利用行业的可推行性,对于构建回收利用行业共赢体系,推动回收利用行业创新发展具有示范作用。
3.2 定向循环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随着全球工业飞速发展,人类面临越来越多压力,能源、资源、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巨大矛盾,迫使我们不得不探索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方式,也因此产生循环经济。作为循环经济的有力支撑,回收利用行业在近几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定向循环理论作为回收利用行业的创新性概念,能够为回收利用行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因此对定向循环理论的探索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3.2.1 理论意义
定向循环理论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集创新性的技术和商业模式概念于一身,能够进一步丰富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内容。综合定向循环理论在回收利用行业的应用现状,探讨回收利用行业未来发展的创新性路径,既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支持,同时能够实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
3.2.2 现实意义
粗放型经济模式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不可逆的危害,能源短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等,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定向循环模式在回收利用行业的应用,不仅能够缓解资源、环境压力,重构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能够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引导回收利用行业长期地可持续发展。
4 结果讨论
4.1 定向循环理论的创新性
4.1.1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可持续发展理念
当前我国的回收利用行业产业结构仍旧以单一属性的企业主体间的上下游交易为主,这一过程在产品的生产、交易方面会投入大量的成本。而定向循环理论的应用将回收利用行业从单一企业构成的产业结构,推向上下游企业一体化。与传统的产业结构相比,定向循环理论构建的商业模式,重构了回收利用行业产业结构,实现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闭路循环,突破废旧资源资源化、减量化壁垒,走向高值化,进一步深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循环经济的目的。
4.1.2 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循环经济具有区别于传统经济的粗放型高投入、高排放的基本属性,以“低污染、高效率、低能耗、再利用”为特征属性,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定向循环理论在回收利用行业的应用能够实现在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三个方面间找到一个最优解,从而实现三方共赢。
4.2 环境要求对定向循环理论应用可实现的经济效益的影响
“环境成本”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内部环境成本,指企业为预防或减少环境污染投入的支出,比如环保设备购买或改造支出、环境管理组织经营费用等;二是外部环境成本,指循环运行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损耗或影响,比如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的排放处理对自然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环境要求越高,也就意味着企业在环境方面投入的成本越多。环境要求来自两方面,与环境成本相对应,一是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承担对环境保护的职责,企业自我要求高,则内部环境成本高,比如企业建立健全的环境管理体系,主动提高环境防治水平及要求,这意味着增加了内部环境成本,相对的经济效益则会降低。二是外部要求企业经营生产过程达到某种环境标准,如国家方面环保法律法规加强了对企业的要求、提升了底线标准,外部环境成本将会随之升高,相对的经济效益同样会降低。
4.3 其他因素对定向循环理论应用的影响
4.3.1 企业规模对定向循环理论应用的影响
传统产业结构实现了废旧资源的资源化、减量化,这一过程中,不同环节的主体承担了不同的责任,对整个过程进行了拆分,这就降低了企业规模对实现企业价值的影响。即使企业规模并不大,其本身能达到的生产规模,具有的技术水平能够在“经济”的范畴内实现资源的“循环”。
定向循环理论的应用则要求企业具备相当的规模。定向循环理论的基本特征之一即是“买卖双方为同一主体”,也就是说,同一企业承担了废旧资源的资源化、减量化乃至高值化过程的全部环节的责任,从回收到再利用,到最终的产品。这一基本特征要求应用定向循环理论的企业具有足够的规模、具备雄厚的资本支持。
4.3.2 废旧资源规模对定向循环理论应用的影响
企业规模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产能。传统产业结构各环节对企业规模要求不高,这种情况允许产能不具有太大规模,也因此对废旧资源规模要求不高。即使市场产生少量的废旧资源,也能够满足回收利用企业的产能要求,并不会给企业造成太大的影响。
而对于定向循环理论应用的企业来说,其本身规模比较大,也就要求其在运行管理过程中投入了较高的成本,比如需要购入应用于各环节的设备、各环节技术也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等等。如果市场上的废旧资源规模不够大,很有可能导致应用了定向循环理论的企业“入不敷出”,从而导致企业发展完全偏离循环经济的最终目的,“循环”了,但并不“经济”。
4.3.3 政府调控对定向循环理论应用的影响
循环经济的推行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推行过程中政府承担了重要的角色。政府站在国家的层面上,一定程度关注的是循环经济对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实现,这与企业主要追求经济效益的本质存在着冲突[33]。对企业而言,高度实现废旧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最大程度减少环境污染意味着更大的资本投入,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而政府作为外部抓手调控,直接引导企业推行定向循环理念,能够在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过程中,达成“三方共赢”的最终目标。因此,政府对定向循环理论的推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 结束语
循环经济创新系统中,理念的创新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循环经济体系的有关理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趋于成熟。但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往往极大可能会将原有的理论进行生搬硬套,无法做到“因勢制宜”,甚至因此阻碍行业发展,无法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支撑。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的国际环境背景、循环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当前回收利用行业现状及其面临的困境,对粗放型经济进行逆向思考,提出定向循环理论概念,以创新性探索与实践促进回收利用行业发展,丰富循环经济理论体系。
定向循环理论是以回收利用行业为行业背景提出的创新性理论,该理论的提出为回收利用行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总体而言,其创新性实践对回收利用行业具有积极影响,一方面能够优化行业中回收主体结构,改善“劣币驱逐良币”的窘况,促进规范企业优势竞争;另一方面将推动回收利用行业全面构建废旧资源与再生资源相互转化的闭路循环体系,打破资源束缚的魔咒,促进回收利用行业技术发展,提高回收水平,深化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其本身具有的能够实现废旧资源“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原生与再生的高收率转化技术、买卖双方为同一主体的基本特征,使其在行业发展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实现废旧资源资源化、减量化、高值化是定向循环理论的核心,不论是从经济层面,还是从社会、生态层面,定向循环理论都能够提供体现其本身的独特价值。
然而,每一项新的理念的提出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本文提出的定向循环理论是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一个初步探索,虽然是针对回收利用行业量身定制的创新性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但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该理论当前的研究成果必然有其局限性,在相关问题的理解及剖析方面可能存在不全面、不透彻的情况。此外,本文以其为研究对象,在数据的获取上存在困难,因此数据模型的分析过程无法进行量化说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成果的说服力。今后可以结合行业发展以及相关企业的实践探索进行更全面的分析与改进。
定向循环理论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虽然在回收利用行业中有成功的应用案例,但这方面相关的研究方法、理论体系尚需时间沉淀。当然,定向循环理论的推广应用,需要以成熟的市场环境、企业规模为基础,需要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共同加以实践,提高理论的普适性,共同推动理论成熟完善。同时,国家政府的支持、调控在一定层面上也决定着该理论能否在经济循环领域开花结果。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未来定向循环理论将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又是否能够演变成回收利用行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值得期待;技术概念和商业模式的研究,将如何影响企业、行业、产业的品牌价值,也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曹毅,王玉爽,岳坤,等.浅析当前我国雾霾现状及治理对策[J].山东化工,2017(7):215.
[2]周汉城.如何建立新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J].资源再生,2016(06):44-45.
[3]马春梅.动力电池回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J].科技与创新,2019(20):12.
[4]BP.BP Energy Outlook[EB/OL].https://www.bp.com/en/global/corporate/energy-economics/energy-outlook.html,2019-02-14/2020-05-05.
[5]杨卉芃,王威.全球钴矿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趋势[J].矿产保护与利用,2019(05):42.
[6]科苑.2013年中国雾霾事件盘点[J].今日科苑,2014(1):17-18.
[7]马安怡.浅析中国雾霾污染现状和治理策略[J].低碳世界,2019(2):5.
[8]戴珏.中国雾霾成因溯源及其防治研究[J].经济数学,2017, 34(4):15.
[9]诸大建.最近10年国外循环经济进展及对中国深化发展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8):9.
[10]王茂祯.循环经济创新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1.
[11]谭琦璐,康艳兵,赵盟.线性发展到循环发展:欧盟循环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2019(23):70.
[12]刘新波,刘轶芳,刘倩.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区域性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2019,35(5):47.
[13]陈婷,曾婷.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简述[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9,12(1):12-13.
[14]杭正芳,徐波.日本循环型社会建设路径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9(7):79.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19)[EB/OL].http://ltfzs.mofcom.gov.cn/article/ztzzn/201910/20191002906058.shtml,2019-10-21/2020-05-05.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18)[EB/OL].http://ltfzs.mofcom.gov.cn/article/ztzzn/201806/20180602757116.shtml,2018-10-21/2020-05-05.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17(摘要)[EB/OL].http://ltfzs.mofcom.gov.cn/article/ztzzn/201705/20170502568040.shtml,2017-10-21/2020-05-05.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16)[EB/OL].http://ltfzs.mofcom.gov.cn/article/gzdongtai/201605/20160501325650.shtml,2016-05-25/2020-05-05.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做好2017年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工作的意见[EB/OL]. https://www.ndrc.gov.cn/fzggw/jgsj/yxj/sjdt/201705/t20170512_986944.html,2017-04-17/2020-05-05.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2+26”城市部分工业行业2017-2018年秋冬季开展错峰生产的通知[EB/OL].http://www.miit.gov.cn/newweb/n1146285/n1146352/n3054355/n3057569/n3057572/c58
92799/content.html,2017-11-01/2020-05-05.
[21]中華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7/content_521
3738.htm,2017-07-18/2020-05-05.
[22]贾彦鹏.我国废钢铁资源化利用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20(1):51.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商务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b/g/201006/20100606995695.html,2010-06-30/2020-05-05.
[2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和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wgk/2011-12/30/content_
2033653.htm,2011-12-10/2020-05-05.
[25]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等.商务部等5部门关于印发《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2015-2020)》的通知[EB/OL]. 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h/redht/201501/20150100878083.shtml,2015-01-21/2020-05-05.
[26]张菲菲.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0.
[27]张国方,刘诗娓,宋景芬.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模式研究[J].科技经济与资源环境,2019,27(6):103.
[28]余海军,陈柳源,谢英豪.管道学研究[J].价值工程,2020(1):48.
[29]谢英豪,余海军,欧彦楠,等.回收动力电池商业模式研究[J].电源技术,2017(4):44.
[30]纪鹏.循环经济视域下我国新能源技术发展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9.
[31]谢英豪,余海军,张铜柱,等.GB T 33598-2017《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拆解规范》解读[J].电池,2018,48(1):53-55.
[32]谢英豪,余海军,张铜柱,等.GB/T 34015-2017《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余能检测》标准解读[J].汽车科技,2018(3):73-77.
[33]张健梅.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4.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5BAB0205)。
作者简介:陈柳源(1996-),女,天津人,学士,研究方向为定向循环理论应用;余海军(通讯作者)(1979-),男,重庆人,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能源与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