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菊华
【摘 要】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学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接受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LSAB)检测IMPC中内皮生长因子VEGF-C和VEGF受体(R)-3的表达,并计数淋巴管密度,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病理Ⅱ级、Ⅲ级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均高于病理Ⅰ级患者,(P<0.05),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和++的淋巴结转移率均高于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和±患者,(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病理Ⅱ级、Ⅲ级患者VEGF-C表达率均高于无淋巴转移和病理Ⅰ级患者,(P<0.05)。结论:乳腺癌IIMPC的组织病理学分级、淋巴密度和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可能是影响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关键因素,VEGF-C、VEGFR-3的表达增加是影响IMPC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病理学特征;淋巴结转移
【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识别码】B【文章编号】1002-8714(2020)10-0077-02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IMPC)具有特殊的病理形态学特征,高度的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及其他生物学行为,预后较差。近年来,IIMPC引起了国内外临床和病理学家的高度关注,IIMPC的主要临床特征是高淋巴结转移,而且很少见肿瘤都是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IMPC在光学显微镜下有主质和基质分离的现象,即乳头状癌巢被细网状基质隔开,并与间质之间有不规则的空间,看似是漂浮在基质中的癌巢形态特征。为进一步加深对IMPC的了解并分析预后因素,本文以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学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展开,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根据2019年2月-2020年2月接受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9-68)岁,平均年龄(53.50±14.50)。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组织病理学诊断与分析:三位高级乳腺病理学家根据以下内容分别进行诊断,并对结果进行综合统计分析。根据2003年WHO分类形态学标准对IMPC和非IMPC进行了诊断。例如,如果癌巢中存在典型的IMPC成分,则可以诊断为IMPC。根据IMPC成分在整个肿瘤中的比例,将病例分为IMPC成分<25%,25%-49%,50%-75%,>75%。(2)观察IMPC成分的组织病理学分类,间质淋巴细胞浸润,脂肪浸润和淋巴结转移。①组织病理学等级:I级:肿瘤细胞的大小,形状和染色质基本相同或略有异形,没有或偶尔有一张有丝分裂图像/10hpf;II级:肿瘤细胞的大小,形状和染色质具有中等程度的异质性,有2-3个有丝分裂图像/10hpf;III级:肿瘤细胞的大小,形状和染色质严重异质,>3个有丝分裂图像/10hpf。②間质淋巴细胞浸润:(-)组:IMPC间质无淋巴细胞浸润;(±)组:偶有少量散在的淋巴细胞浸润;(+)组:可见大部分淋巴细胞浸润或聚集,但无淋巴滤泡形成;(++)组:大多数淋巴细胞浸润和淋巴滤泡形成。③脂肪入侵:脂肪(+):IMPC浸入脂肪组织;脂肪(-):IMPC仅限于乳房组织。④淋巴结转移:包括转移性淋巴结数目,最大转移直径和转移成分。转移成分分为IMPC,非IMPC和混合(IMPC与非IMPC成分)。(3)根据以上数据分析IMPC的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的LSAB法检测IMPC中VEGF-C和VEGFR-3的表达,并计数淋巴管密度。兔抗人类多克隆抗体抗VEGF-C,抗VEGFR-3和LSAB测试试剂盒是美国Zmed公司的产品。
1.3观察指标
(1)观察IMPC的组织病理学分级、间质淋巴细胞浸润、VEGF-C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2)观察VEGF-C表达与淋巴管密度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x±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观察IMPC的组织病理学分级,间质淋巴细胞浸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病理Ⅱ级、Ⅲ级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均高于病理Ⅰ级患者,(P<0.05),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和++的淋巴结转移率均高于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和±患者,(P<0.05),详情见表1。
2.2观察VEGF-C表达与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病理Ⅱ级、Ⅲ级患者VEGF-C表达率均高于无淋巴转移和病理Ⅰ级患者,(P<0.05),均详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中,病理Ⅱ级、Ⅲ级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均高于病理Ⅰ级患者,(P<0.05),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和++的淋巴结转移率均高于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和±患者,(P<0.05),由此可见,IMPC的肿瘤细胞中VEGF-C和VEGFR-3的表达升高,VEGFR-3和VEGFR-c的表达水平与IMPC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本研究中,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病理Ⅱ级、Ⅲ级患者VEGF-C表达率均高于无淋巴转移和病理Ⅰ级患者,(P<0.05),由此看出,IMPC肿瘤细胞分泌大量VEGF-C,并作用于淋巴管内皮细胞的VEGFR-3受体,促进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管数目的增加增加了癌细胞与淋巴管接触的机会,并且大多数增生性淋巴管没有形成管腔,管腔不完整或壁薄弱,这使得癌细胞易于侵入淋巴管。IMPC淋巴结转移的机会增加。因此,VEGF-C和VEGFR-3的表达增加以及淋巴管密度的增加可能是IMPC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乳腺癌IIMPC的组织病理学分级、淋巴密度和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可能是影响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关键因素,VEGF-C、VEGFR-3的表达增加是影响IMPC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王月辰,汤璐,邢华,等.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及诊治的研究进展[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9,26(05):130-134
[2]王佩,王映梅,李春梅,等.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黏液癌14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8,034(005):572-575
[3]张小伟,吴爱姣,陈艳,等.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6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2019,13(6):5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