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定玉
对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这两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教师应引领学生阅读和研习经典革命传统作品,以各种文学体裁为分类,以专题活动、跨学习任务群为形式,开展个性化、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阅读活动,以学习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导向,用“任务”驱动阅读,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对“革命传统作品”进行语言分析、人物评价、精神探究、主旨研讨,深刻体会革命志士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无畏、砥砺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爱国精神,以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一、小说:讲好中国故事,崇尚时代英雄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八部红色经典长篇小说(如《红岩》《林海雪原》《保卫延安》等)在中国社会中产生过广泛影响。这些作品全面、清晰地呈现了中国革命先烈的壮美人格、伟大精神和革命事迹。本专题主要通过阅读“中国革命长篇小说”,以整本书阅读的形式(学习任务群1),综合运用精读、略读等方法通读全书,以革命英雄故事为主线,去学习中国革命者坚贞不屈、英勇奋斗的爱国精神。
以《红岩》为例,该作品讲述的是发生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的故事,被关押的革命者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革命信仰,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江姐在狱中遭到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对竹签钉进十指的毒刑,她意志坚强,毫不动摇地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许云峰在狱中斗志顽强,不屈服于敌人的迫害和折磨,与特务斗智斗勇,不仅保护了组织和同志,还成立了狱中临时党支部,在敌人的“鸿门宴”上,他唇枪舌剑,酣畅淋漓地痛斥特务徐鹏飞。他在不见阳光的地牢里坚强不屈,不为所动,凭借顽强的意志,坚持斗争,用手指和半截铁箍挖出了向外面的通道,却将生存的机会留给了其他难友。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读全书,做好读书笔记,梳理人物关系,鉴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深刻体会小说主旨。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无论哪一个时代,英雄的事迹和崇高爱国精神都是激励国家和社会前行的强大动力。以“讲好中国革命故事、发扬英雄革命精神”为主题,让学生选择一部红色文学经典作品(如《红岩》《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保卫延安》等),并为这部小说设计图书腰封,设计该小说相关的宣传、推介文字,让更多青少年读中国故事,崇尚时代英雄。
二、人物传记:品读历史伟人,传承革命精神
人物传记,是记述人物人生经历、精神品貌的一种文体。本专题主要聚焦在中国革命的领袖人物毛泽东,选取长篇人物传记《恰同学少年》作为研习作品。阅读领袖人物传记,让学生学会梳理人物和事件,了解毛泽东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分析他对人生的思考、对理想的追求、对命运的把握、对时代的变革,不断改造自己,进而影响中国和世界。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等一批爱国青年,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寻求理想、追求信念。他们“男儿蔚为万夫雄”“感国家之多难,誓九死以不移”,充满“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红色偶像”“时代楷模”能够激励和成就一代青年的理想,依托這些主题可开展“青年毛泽东给我的启示”“我心中的红色偶像”为主题的探讨、为“我心中的英雄”作宣传等活动。通过品读伟人传记,领袖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更加立体和丰满,通过阅读领袖传记,感受伟人风范、领袖魅力,传承红色革命基因。
三、诗词:品精粹短章,忆峥嵘岁月
诗言志,对于投身革命的伟人来说,无志不成诗。本专题主要聚焦于投身革命的领袖毛泽东,在寻求革命道路的过程中,在戎马倥偬的年岁中,他以诗叙志,表现出奋斗不息、敢于拼搏的坚毅精神,反映出中国最伟大、最深刻的历史变革。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毛泽东诗词,体会“诗词、历史、豪情、哲理”的融合,走进革命领袖毛泽东的精神世界,去重温革命的峥嵘岁月和革命历程。
《毛泽东诗词》是语言规范、思想深刻的优秀革命传统作品,如《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是一首人民革命战争的颂歌,在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光辉史诗中,是讴歌“工农武装割据”胜利的最强音。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以纪实的方式,表现红军在敌强我弱的不利态势中获得胜利的情景,坚守阵地的红军藐视来犯之敌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此诗在纪实中,又有议论、抒情和言志,把思想志向熔铸在诗词宏大的意象之中,把军旅征战的革命精神倾注在字里行间,达到诗的境界和革命情怀的完美统一。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就是记叙长征的革命史诗。艰苦卓绝的长征,书写下中国革命的不朽传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歌以精炼的语言概括了红军跋山涉水、浴血奋战、克敌制胜的战斗历程,表现了红军坚韧不拔、英勇无畏、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长征精神”,在当今仍然有跨时代的意义。我们可以开展以下探究活动:一是为“长征精神”写解说词;二是研讨探究:八十多年前,革命先辈克服千难万险,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传奇。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又该用怎样的行动来弘扬“长征精神”,继续新的长征?三是创作现代诗弘扬“长征精神”,致敬“奋斗在新长征路上的中国人”,用实际行动砥砺前行,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开设毛泽东诗词专题学习,品读诗词语言之美,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传承优秀诗词文化。引导学生通过诗文理解其思想情感、理解其所处的时代,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阐释分析其诗词作品,深刻体会民族革命精神,明确自身的使命担当、增强时代责任意识。
四、书信:穿越时空的信札,见字如面的感动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的年代,革命者将一腔爱国深情化作一封封书信。真挚的爱国之情,在经历岁月洗礼后没有磨灭,反而愈发强烈。书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学中,我们应以“读书信——感心言——悟真情”作为基本的教学环节。
研习内容主要以革命家的书信为主,如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可爱的中国》:“亲爱的朋友们,不要悲观,不要畏馁,要奋斗!要持久的艰苦的奋斗!把各人所有的智慧才能,都提供于民族的拯救吧!无论如何,我们决不能让伟大的可爱的中国,灭亡于帝国主义的肮脏的手里!”带领学生去领会作者在信中体现出的爱国深情,坚信中华民族必能从战斗中获得新生的民族自信心,用心去聆听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改变中国的命运发出的深情呐喊。
黄花岗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参加广州起义前,给妻子写下绝笔信《与妻书》。在阅读此篇诀别书时,让学生打破时空去想象林觉民烈士面对生离死别时满怀悲壮的情景,他以“为天下人谋永福”“以天下为己任”的决心参加革命的崇高革命精神。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女士在行刑前,她给幼小的儿子连写了两封遗书《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自己长大成人,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在阅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赵一曼女士在书信中展现出来的“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崇高精神。
围绕“书信”展开革命传统作品研习教学,用书信打通历史节点,带领学生阅读穿越时空的信札,见字如面,去感受革命志士和英雄人物的崇高形象,领会中国革命者的伟大爱国情怀。
五、杂文:杂而有文,针砭时弊
杂文是一种短小精悍、尖锐锋利、凝练隽永、具有革命战斗精神的文艺性论文。在激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鞭挞假丑恶、针砭时弊的利器。鲁迅先生一生撰写过600多篇杂文,如《为了忘却的记念》《灯下漫笔》《无花的蔷薇之二》《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和《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等作品,充满了战斗精神,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阅读鲁迅杂文,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的发展,提升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文学作品的能力。如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愤怒地控诉北洋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罪恶行径,颂扬了为中国牺牲的爱国青年。鲁迅在大悲大怒后理智思考,在祭奠英烈、揭露敌人的同时,他渴望唤醒庸人,发出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呐喊,用“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呼喊来激励人们“奋然前行”。
鲁迅先生所处的那个受欺辱的黑暗的旧中国已成为过去,但鲁迅怀揣一颗赤诚之心,以笔为枪的战斗一生永远激励着我们。他的作品直指人心,辛辣犀利,体现了极高的思想性。引导学生从鲁迅的文章中学习犀利批判、深刻省思和革命斗争的精神。在专题阅读后,鼓勵学生有创意地进行个性化表达,如撰写书评“真正的中国脊梁”等表达自己的思考,开展“寻找鲁迅深广的内心世界”等主题阅读活动。在写作与表达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必然会得到提升。
六、戏剧:荧幕上的革命,红色影视盛宴
戏剧是跨媒介阅读(“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3)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此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获取多媒介的信息,能分析思考不同媒介的语言现象,提高辨析与评价不同媒介内容的能力,以正向价值观解读信息的思想内涵。
本专题指导学生阅读《铁道游击队》的文字作品(剧本),并观看影视剧《铁道游击队》,围绕“飞虎队传奇”设定研究性问题“文字和电影在人物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文字和电影哪个更有感染力?”“分析文字美和音乐美。”学生通过文字阅读,可以了解抗日战争时期鲁南地区党领导下的一支游击队,他们破坏敌军的物资供给,护送重要领导人和抗日将士,积极配合主力部队的战斗,在铁路线上英勇无畏与敌人展开搏斗的英雄故事。通过跨媒介阅读探究,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影视作品的巨大艺术感召力。
再如《白毛女》中的喜儿受地主阶级迫害,从屈服忍耐到觉醒反抗,最后顽强反抗恶势力的压迫,表现了中国人民在凶恶黑暗势力下不屈不挠的反抗意识。可以让学生从不同媒介:通过文学剧本、歌剧、电影、京剧、连环画等进行比较、分析、阐述和理解“白毛仙姑”的艺术形象和主题。用“跨媒介阅读探究”的方式研习革命传统作品,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拉近学生和作品的距离,这些丰富的学习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多种感官感知作品内容,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辨析、评价能力也有很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两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应从语文课程出发,与整本书阅读、跨媒介阅读、文学阅读与写作等学习任务群进行融合渗透,以“文学体裁”为载体,以“内容专题”为核心主线,精选经典革命传统作品,结合时代社会的发展,开展主题式阅读探究,鼓励多元化、个性化的表达与交流,以发挥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对中国革命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传承革命精神与革命文化。
[作者通联:广东惠州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