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代造办处玻璃厂对清代玻璃制造工艺的影响

2020-11-09 04:03王敬仪
东方收藏 2020年10期
关键词:博山清宫西洋

王敬仪

清代玻璃是我国玻璃器发展的巅峰。内务府造办处玻璃厂不仅具有国内最高的工艺水平,其生产活动对于中国玻璃制造工艺的发展更是影响深刻。政府主导下的役募集制度,构成了玻璃制造工艺的主要传播途径,使西方的工艺技术传入宫廷,再由宫廷传入民间作坊。此外,清代玻璃工艺发展保有本土的审美观念,在吸纳外来技术的同时,也保持了自身的工艺特色,在世界玻璃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一、清宫造办处玻璃厂概况

康熙初年下诏设立内务府造办处,集中各行各业的工匠。是为宫廷制造各类皇家御用品的专门机构,因初建于养心殿,名为养心殿造办处,后迁往慈宁宫南。其下辖制作机构,称“作”“处”“厂”。如盔头作、珐琅作、砚作、眼镜作、裱作、造钟处、铸炉处、玻璃厂、琉璃厂等。

内务府造办处玻璃厂始建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为避免与用于烧造琉璃砖瓦的“琉璃厂”混淆,故定名为“玻璃厂”,产品也称为“玻璃”而不称“琉璃”。造办处玻璃厂最迟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建造完成。

雍正年间,圆明园六所又兴建新玻璃厂,称为“六所”,以区别于造办处玻璃厂。据清宫档案记载,因六所窑炉较小,较大的玻璃器仍要交由玻璃厂大窑烧造。

清宫玻璃厂的玻璃生产在乾隆前二十余年间达到极盛,之后便发展停滞。此后的一百五十年,玻璃厂的生产一直走下坡路,最终于道光年间衰微。取而代之的,是民间玻璃厂及外贸玻璃器的繁荣发展。

二、清代玻璃生产的技术背景

中国具有悠久的玻璃器使用与生产传统和技术积淀。元代之后的玻璃生产多为采用氧化钾为助熔剂的钾钙硅酸盐玻璃、钾铅硅酸盐玻璃,器型以发饰和珠类为主,多为铸造与琉璃管吹制成型,只能生产小型器物。其耐热性与坚固性较差,被清人梁同书评述为“质脆,沃以热汤应手而碎”。

清宫造办处玻璃厂兴建之前,山东博山颜神镇及广州是主要的玻璃生产中心。苏州、丹阳、重庆等地亦生产玻璃。

颜神镇是元代以来的重要玻璃产地,生产规模庞大,其周围山区有硝石、马牙石、紫石、凌子石等玻璃原料出产,就地取材,运输方便。所产的博山玻璃在明代曾是贡品,“北至燕南,南至百粤,东至朝鲜,西至河外”,销路广泛。

博山玻璃以大炉熔炼半成品玻璃料条,再以圆炉或米珠炉加工成型,成品加工方法有实之属和空之属两种。另有轮工、刻花、内画、铺丝、穿帘等冷加工工序。产品种类丰富,依照《颜山杂记》的记载,主要分为珠帘、灯屏的“串珠之属”、棋子、风铃、壶顶、簪耳等“实之属”,以及需要吹制的泡灯、鱼瓶、鼓珰等“空之属”三大类。

粤广之地自古以来就出产冶炼玻璃必需的“自然灰”,广州玻璃制造历史可上溯至西晋。康熙时,广州玻璃制造业再度复兴,在雍正、乾隆朝以精品玻璃器贡入宫廷,并向内廷选派优秀玻璃匠。广州玻璃被称为土玻璃,同样具有耐热性与强度差的缺陷,“质薄而脆”,而其原料已无从考证。

十五世纪后的西方玻璃工艺兴起于威尼斯,珐琅彩、镀金、网纹玻璃、彩绘等工艺的影响辐散至整个西方世界,推动了玻璃制品的应用。因工艺传统与原材料分布不同,也呈现出地区化的差异发展。

三、玻璃厂生产的主导因素

造办处玻璃厂生产目的是为皇家服务,其主要功能包括:1.按皇家需求进行的孤本创作;2.开发皇家用品,确定皇室用度的纹饰与形制,制样并委派相应机构生产,以及题材广泛的小批量用器、非制式器的开发;3.先进科技与工艺的研发。而造办处玻璃厂的产品用途或是为宫室内的陈设或配件,或为供给皇帝的珍玩,或是满足礼制与赏赐的需要,并不参与市场竞争。

玻璃厂等作房的“成做活计”往往由皇帝指定样式,提出要求和数量,通过内廷传达给工部员外郎或造办处的库掌摧总,再录成“押帖”交到各作房安排生产。有时还需画图或做样呈览,甚至一再修改图样。皇帝的个人意志、审美倾向在造办处的生产中占据了主导作用。

造办处玻璃厂的生产被两种趋向左右,即仿烧西洋玻璃,或追求玻璃如宝玉石的质色。

清代造办处玻璃厂的设立,是康熙对西洋玻璃的兴趣使然。成立之初,曾一度以仿西洋玻璃器为主。雍正乾隆仿西洋玻璃虽有生产,但已不再占主导。乾隆之后,玻璃厂生产技术逐渐回归以博山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琉璃风格。

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则是西洋技术人员的减少。玻璃厂最初在西洋传教士纪理安的指导下设立,并使传教士洪若翰致函法国,选派熟练的玻璃工匠与珐琅匠来华,制造西方玻璃与镜面釉彩。玻璃厂最初由西洋工匠充任匠役和匠役长。及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玻璃厂已无能使用铁制吹筒的西洋工匠,可能与国力衰退有关。

康熙一朝虽受西方工艺的影响,但所造玻璃色度纯正、艳丽,器型的流畅简洁,凸显质地之美,仍是传统审美中对于浑朴天然之美的追求。这一特征在雍正一朝继续发扬,由于所产玻璃质色美好,甚至用以替代镶嵌八供的宝石。虽然玻璃厂的创设带有西方工艺色彩,但东方传统审美的影响始终绵延不绝。

四、清宫玻璃工艺的改良及其影响

玻璃生产分为两个环节,首先,是半成品玻璃料的生产。其次,是玻璃器的成型。玻璃厂的工匠根据工种可分为四类:碾匠制备原料,并完成混合料的配比,再交由熔玻璃匠熔化为玻璃料,玻璃器的成型,则由使用吹筒的吹玻璃匠和使用灯工的烧匠完成。此外,部分玻璃器的最終完成还要有雕刻、研磨等冷加工步骤。如乾隆朝的“金星玻璃”便是交由造办处的玉作,以“砣玉”的方式加工成型。

清宫玻璃在玻璃料的生产中有诸多创制。清宫玻璃延续了元明时期博山玻璃的钾钙硅酸盐成分体系,与波西米亚、法国等地以森林草木灰作为助熔剂的“森林玻璃”相近,其黏度、温度范围较宽,易于成型,可制备厚壁玻璃制品,而不易结晶失透。

玻璃厂受西洋配方的影响,引入硼砂、白砒改善玻璃性能,提高玻璃耐热膨胀的能力。又在呈色上研发新玻璃种类,如使用金的胶体颗粒作为着色剂,生产出金红玻璃“金子红”,又如乾隆年间的温都里那石,即金星玻璃。

在玻璃器的成型上应用西洋铁质吹筒,改进了褪火技术,可以制造出大型器物。康熙时期玻璃厂摒弃了以往的器型,兼采玉器、瓷器的形制,创造了如水丞、鱼缸、笔筒等全新的造型,乾隆年生产有两尺六寸高的玻璃塔以及玻璃罩等大型玻璃器。吹玻璃匠最初由西洋匠役担任,最迟至雍正年间,开始采用博山工匠。乾隆二十三年(1759),西洋工匠纪文去世后,吹玻璃匠通常为博山玻璃工担任。

玻璃厂引入缠丝玻璃、玻璃胎画珐琅彩、雕花的琢磨工艺等西方玻璃装饰工艺,又结合其他传统工艺技艺,创造出如漆器雕刻中的戗金工艺制造的戗金玻璃以及继承了博山的失蜡铸造法,以琢玉方法雕刻的琢玉玻璃。

中西方玻璃工艺的交流是通过技术人员与商品的流动完成的。玻璃厂创设之初,就有意识地吸纳西洋玻璃的生产工艺,并以西方玻璃工担任匠役与匠役长。

从清宫所藏造办处的玻璃产品和造办处档案来看,博山工匠和西洋工匠在雍正与乾隆两朝至少共事过数十年,铁质吹筒技术传入博山,可能肇始于此。

技术交流的另一条途径是产品的流通。清代广州等地民间生产的玻璃鼻烟壶等产品作为外贸商品销往西方,中国的玻璃工艺逐渐进入西方视野。1887年,法国出版《中国美术》中介绍了中国的套料、玉器、瓷器、鼻烟壶。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加莱玻璃厂的工厂主埃米尔加莱,更是“技法上直接以中国乾隆套料为契机”制作出了加莱套料。

五、结语

清宫造办处玻璃厂的设立以生产宫廷用品为初衷,仅为满足皇帝个人兴趣与皇室礼制需要,客观上促进了民间玻璃工艺的发展。发端于宫廷,又在民间得到长足发展,甚至通过外销商品,对西方的玻璃工艺产生影响。

玻璃厂吸纳西方玻璃先进的的工艺,但并未脱离传统审美观念,反而融合形成全新的产品体系。清代玻璃工艺的发展过程中,本土审美体系始终拥有强大话语权。清宫玻璃对于西方工艺有选择地吸纳,并借鑒了本土玉器、瓷器、绘画艺术等传统装饰文化,从而形成了自身的民族风格,在世界玻璃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作者系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⑴干福熹等,中国古代玻璃技术发展史[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

⑵张维用,清宫造办处玻璃厂[J],玻璃与搪瓷,1995(05):51-55;

⑶李鹏涛,清代宫廷玻璃工艺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8(21):126;

⑷张青筠,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和法国套料玻璃工艺的比较[J],上海博物馆集刊,1992(00):342-346。

猜你喜欢
博山清宫西洋
博山“四四席”礼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淄博博山琉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华清宫
西洋菜煲陈肾汤
博山琉璃的产业化出路
博山琉璃的产业化出路
还看民国博山陶瓷
对西洋弦乐艺术民族化的探讨
试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B超在产后宫内胎盘残留清官术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