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之一。在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生态治理理念滞后、生态治理主体单一、生态治理技术局限的现实问题。基于生态现代化理论视角,从生态治理理念、生态治理主体和生态治理技术3个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以此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生态现代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0) 16-0203-03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0.16.046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性举措[1],其中明确将生态文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之一,并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思想,这一系列新思想为加快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历史性机遇。然而在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各种环境风险,产生了各种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三农”问题解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因此,重新审视农村生态治理议题,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生态现代化理论是世界范围内广泛认可的生态治理理论思潮,是一种超越“末端治理”的预防性环境技术和政策革新与扩散[3]。本研究从生态现代化理论视角出发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弓丨,以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1生态现代化理论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现代化理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西方国家致力于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的环境社会学理论[4],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成为各国生态治理的重要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强调环境技术革新对解决环境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是一种超越“末端治理”的预防性技术革新,对从源头上消除生态污染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5]。同时,运用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分析框架对指导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二者的关键驱动力量耦合。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关键驱动力量来自于国家的明智管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宏观调控,二者的关键驱动力量是一致的。虽然生态现代化理论起源于西方国家,但就其本质而言,“生态现代化”是一个政治概念[6],强调国家在环境管制方面的有效调控,虽然这一概念的政治性与资本主义的利益至上相悖,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在执行初期可能会水土不服,但是在中国国情下,所有的生产生活活动都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在这一宏观调控下,整合多方力量共同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切实可行且成效显著的。因此,中国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现代化的政府调控性要点方面具有天然的适应性。
2) 二者的基本目标吻合。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基本目标是将生态理性置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之中,增强生态利益、生态理念和生态关切在制度优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中的重要程度,以此来促进社会和人民生态环境意识的强化,使得环境诱导与生态激发下的社会转型和环境改革逐步进入现代社会的核心实践与核心制度之中[7]。在中国,农村有着不同于城市的发展条件和基础,生态资源是农村最为宝贵和特殊的资源,生态文明建设对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也是将生态文明作为经济发展、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前提条件,将生态文明融入农村的制度优化、社会运作和人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使农村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同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中国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
3) 二者的经济发展性一致。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核心在于通过预防性的理念和技术革新提高经济效益,以此促进经济向度和生态环境向度共同作用的现代化进程。生态现代化理论并非主张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相反,生态现代化理论认为,从长远的发展角度看,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虽然能带来一时的经济效益,但是后续的污染治理和生态破坏遗留问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解决。如果在发展经济和进行社会活动之前就将生态保护作为前提条件加以考虑,将生态保护视为重要部分,制定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和较高的生态环境标准,生态保护维度将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生态保护技术成功革新后,如果推广应用到市场活动中,也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中国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如此,乡村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要素之一。现代化的生态治理技术能够变废为宝,将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的生产垃圾转化为经济产品,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因此,二者都具有经济发展性,旨在通过现代化的生态治理技术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由此可见,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具有一致性,生态现代化理论对指导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困境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农村的生态环境是农村居民长期居住和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现实条件的制约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依然面临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从生态现代化理论视角下探讨了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问题。
2.1生态治理理念的滞后性
生態现代化理论是一种超越“末端治理”的预防性技术革新,其理念在于环境污染前的预防,而当下农村生态治理理念多为污染后的防治,政府、社会和人民的生态治理理念滞后。一方面,地方政府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大多选择“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8],在宏观政策的制定层面,没有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置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前,没有将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作为前提条件来约束生产生活活动。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只起到了事后追责的作用,没有在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前就制定相关的处罚规定,形成防护措施。另一方面,乡镇企业将经济效益作为首要考量因素,没有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相平衡,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没有意识到以后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来解决生态破坏问题,也没有意识到自身在发展的同时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此外,农村居民也没有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没有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自身必须承担的责任,没有形成对乡镇企业或其他个人生态环境监督的自觉性。
2.2生态治理主体的单一性
生态现代化理论视角下的治理主体是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的总和,而中国农村生态治理的主体主要是地方政府,没有将农村社会、乡镇企业和农村居民纳入其中,生态治理主体具有单一性。一方面,在农村生态治理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只停留在监管、处罚层面,没有整合农村社会、乡镇企业和农村居民的力量共同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乡镇企业没有自觉参与到农村生态治理中,不是将自身视为治理的主体,而是将自身视为被治理的对象,与政府部门呈对立而非合作的状态,不仅没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反而想法设法逃避政府对企业破坏生态环境后的处罚,既增加了政府部门的工作难度,也无法与政府部门形成合力共同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此外,农村居民也并未意识到自身的重要角色,没有将自身视为治理的主体,能够容纳经济效益高但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却没有承担起监督企业履行生态治理的责任。
2.3生态治理技术的局限性
技术革新是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好的生态治理技术不仅能保护生态环境,还可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技术成功革新之后,如果推广应用到市场活动中,也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农村的生态治理技术大多还停留在原始阶段,没有专业的污水、垃圾处理系统,没有科学的基础设施来进行有效的防护和治理,也没有专业的基础设施来监测农村生产活动中的污染数据,无法对农村生态治理形成科学的管理。政府部门不仅承担了监管角色,还承担了治理角色,农村生态治理人才短缺,没有引进掌握专业生态治理技术的人才来建设、使用和维护相关基础设施。同时,乡镇企业的生态治理技术多停留在应付政府部门监管的层面,没有真正地将生态治理技術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没有将生态治理技术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生态治理技术产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
3生态现代化理论视角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
3.1 形成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治理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治理理念要求政府、企业和个人超越传统的“末端治理”的思维,从源头进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将原始的农村环境保护的观念转变为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治理理念,才能真正地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发展。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提高自身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在乡镇企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就对生态维度作出相关规定,将生态保护作为发展的前提条件,未达到要求的乡镇企业将无法进行相应的生产活动。对于生态效益好的乡镇企业,政府要制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大力扶植乡镇企业进行生态治理,帮助其将生态治理转化为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乡镇企业也要形成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治理理念,改变生态治理对经济发展无益的观点,把生态治理作为一种将生产垃圾转变为经济产品的技术手段,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此外,农村居民也应该将维护、监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并形成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治理理念,主动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3.2实现现代化的多元合作的生态治理主体
生态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推进农村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多元合作的共治机制,意在改变过去地方政府作为单一治理主体、多元参与不足的局面。生态现代化理论视角下的治理主体是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的总和,因此,地方政府、乡镇企业和农村居民应当在合作中共同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多元合作的共治机制。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既是引领者也是监督者,既是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意见的听取者。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政府是引领者,应当鼓励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乡镇企业来说,政府是监督者,有责任对乡镇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促使乡镇企业严格遵守农村生态保护的各项要求。在制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规定时,地方政府要将生态保护作为乡镇企业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也要听取农村居民的意见,让乡镇企业可以切实地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幸福生活。乡镇企业不仅要履行自身的义务,还要将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农村居民则需要树立现代公民意识,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协助政府制定生态治理规划,并监督乡镇企业的生态治理行为。
3.3发展现代化的科技创新的生态治理技术
生态现代化过程是技术不断革新与扩散的过程,技术革新在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9],现代化的科技创新的生态治理技术是农村生态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推进工具。一方面,完善的生态治理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化的科技创新的生态治理技术的物质基础,需要引进先进的生态监测、防护以及治理系统,对农村的生产污水、农药污染、养殖污染、垃圾废料等进行科学优化的检测和处理。另一方面,还需要引进掌握专业生态治理技术的人才,制定科学的生态治理技术应用方法,给予政府部门生态治理政策的专业意见,协助乡镇企业开发生态治理技术,并指导农村居民使用基本的生态治理基础设施。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发展现代化的科技创新的生态治理技术,以实现智能化的生态监测和防护预警,通过云设备实时监测、记录、存储农村生态的值域变化,对农村生态的变化数据进行大数据处理,科学治理农村生态污染。
4小结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迎来了新的技术支持和发展机遇。生态现代化理论是符合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方向的理论指引,在此视角下的农村生态现代化是以地方政府、乡镇企业、农村居民为主体的多元合作共治机制的预防性科技革新治理,是将环境关切和生态考量“一体化”到整个经济社会进程之中的治理理念,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多元合作的生态治理主体能够推进一系列现代化的生态治理举措,必将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贺雪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3): 19-26,152.
[2]邓玲,王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的现代化转型[J].甘肃社会科学,2019(3): 101-108.
[3]李慧明.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内涵与核心观点[J].鄱阳湖学刊,2013(2):61-72.
[4]郇庆治,马丁·耶内克.生态现代化理论:回顾与展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1): 175-179.
[5] ARTHUR P J M. Environment and modernity in transition China:Frontiers of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J]. Development and change,2006,37(1):35.
[6]JANICKE M. Ecological modernisation:New perspectives [J]. Journal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8,16( 5) : 588.
[7]G0ULDS0N A,MURPHY J.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and the Euro-pean Union [J]. Geoforum, 1996,27( 1 ): 11-21.
[8]侯保疆,梁昊.治理理论视角下的乡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以广东省为例[J].农村经济,2014( 1) :91-95.
[9]FISHER D R, FREUDENBURG W R.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and its crities: Assessing the past and looking toward the fulture [J].Society and natural resources, 2001,14( 8) : 701-709.
收稿日期:2020-05-22
作者简介:李叶子(1995-),女,江苏泰兴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电话)18362983567(电子信箱)1611189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