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桑养蚕,抽丝剥茧,织就奔富路

2020-11-09 03:08李海清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23期
关键词:桑蚕蚕茧角度

李海清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应用性”考查,重点考查与国民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日常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地理科学考试要与当今的时代背景相结合,聚焦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本试题的命题立足于目前中国经历的桑蚕业转移和广西百色的精准扶贫这一背景,应用文字、图表、数据等形式,层层递进设置问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关注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成就,符合“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要求。

【试题呈现】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材料一 桑蚕业包括种桑、养蚕、缫丝、织绸、食用菌养殖、饲料等庞大的产业链。目前广西蚕茧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0%,连续多年稳坐全国第一。

2006年,我国启动“东桑西移”工程,引导桑蚕业由江浙等传统产区向西部的广西、云南、四川、重庆等地转移。图1为1995-2015年部分桑蚕主产区产茧量变化示意图。图2为2017我国主要桑蚕产区每亩桑园产茧量示意图。

材料二:桑蚕适养的温度为20-30℃,广西自主選育出“两广2号”“桂蚕2号”等适合广西气候条件的蚕种,通过设立专门的蚕种场,提供原蚕给蚕农饲养,形成科学的亚热带种桑养蚕模式。

广西百色平怀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全村不到1万亩的土地,遍种桑树。经过长期摸索,当地村民开发出一种不增加土地面积的特有桑蚕生产模式——平怀模式。村民在桑林间套种红薯,砍伐的废桑枝制成食用菌棒或粉碎发酵成饲料,种植果桑供游客采摘,发展桑葚加工工业,原先远近闻名的特困村蜕变为如今家喻户晓的小康村。

1.描述图中所示时间段各省产茧量变化特点(6分)

2.分析广西桑园亩产蚕茧量较高的原因。(8分)

3.说出与云南、四川、重庆相比,广西承接东部桑蚕产业的优势。(6分)

4.说明平怀模式发展农业的有利影响。(6分)

【知识点对点】

1.地理事物的描述

对各种地理事物的变化特点和分布规律的描述是考生必备的能力,特别能够考出学生的基本功。描述的角度包括以下几个角度:首先,要描述出大致的变化趋势和发生变化的方向;其次,需要描述出现极值的时间点或具体的位置。最后,对于特殊区域,需要特别予以描述,如增长速度的差异,等值线疏密的分布差异,地形类型分布方位的差异,等等,需要具体点出。如第1问:描述图中所示时间段各省产茧量变化特点,需要特别描述出各省产茧量增长速度的差异。

2.考查农业区位的知识

农业区位是指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各种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联系,包括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经济区位3个角度。自然区位条件需要从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角度去综合分析;社会经济区位需要从市场、政策、交通等角度去综合分析,但不能套用固定的模式去采取大包围的策略作答,而应该精准提取题干信息,组织专业化的表达。

3.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我国的社稷民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和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3个角度。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延长农产品产业链、观光农业、农业科技、知名度等角度去思考;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需要分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符合“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解决农村目前存在的诸如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社会问题进行分析,促进发展,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

【解题分析】

第1小问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曲线描述变化特征的能力,属于学生必备的基础技能,难度较小。需要分传统的桑蚕业大省和以广西省为代表的西部省份2大类,分别说出产茧量的变化特点,包括产茧量大致的变化趋势、达到峰值的时间以及增长速度的差异等角度;参考答案如下:1995年前,传统桑蚕业大省浙江、江苏产茧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并达到产量的峰值(2分);1995年后,产茧量呈下降趋势(2分);广西蚕茧产量持续上升(2分),2000年以后上升速度明显加快(2分);(每点 2 分,共6分)

第2小问解析:从蚕苗质量、热量条件、专业化生产、年养蚕批次等角度作答。本题并不是简单的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而是在特定的背景材料下,考查学生依靠题干,能否有效提取信息并转为专业表达的能力。如题干中“通过设立专门的蚕种场,提供原蚕给蚕农饲养”,意味着蚕农往往只需要从事其中一个环节,生产效率高,年养蚕的批次多。参考答案如下: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气候更温暖(2分);蚕苗质量较优越,蚕茧产量较大(2分);专业化养殖,生产效率高(2分);年养蚕批次较多,蚕茧产量较大(2分);(每点 2 分,共8分)

第3小问解析:从蚕苗质量、产量和交通等角度作答。参考答案如下:蚕苗质量较优越;蚕茧产量较高;交通和地理环境更优越。(每点 2 分,共6分)

第4小问解析:此题属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问题,从对农村生态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3个角度作答。参考答案如下:减少农村环境污染,减少桑树病虫害的发病率(2分);延长产业链,提高农民经济收入(2分);节省农业生产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分);(每点 2 分,共6分)

【考向分析】

本题的材料选自近期的《国家地理》杂志,以我国桑蚕业的转移为契入点,依托我国正在进行的脱贫攻坚这一大背景进行问题设置,按照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景,要求学生能够在地理学习中主动关注新闻时事,拓宽自己的地理视野,着力体现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考查要求。本试题也着眼于地理事物和现象背后的时间和空间因素,根据具体的时空背景考虑问题,包括空间位置、空间演变等考查维度。本试题亦秉持正确的价值观,鼓励学生关注中国的农村、农民、农业现状,激发学生献身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热情,符合“立德树人,服务选才“的要求。

猜你喜欢
桑蚕蚕茧角度
《桑蚕文化对生活的影响》教学设计
三个蚕茧
关于科学桑蚕养殖技术带来的思考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浅析桑蚕生产产业的生态保护
角度不同
人啊
卖蚕茧
珍贵的一元
南充市纤检所两项蚕茧标准类项目通过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