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秀娟
【关键词】语文要素;长文短教;言语表达
【设计理念】
1.立足长篇散文特征,建构长文短教体系。
教学叙事型长篇散文,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建构长文短教体系。依据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结合课后习题,整合、精选内容,凸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教学《父爱之舟》时,教师应使学生在厘清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研读课文的重点场景,感悟文中的情感。
2.紧扣语文要素,注重言语表达训练。
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感悟。散文体裁的阅读要领是体味精准的语言表达,体认作者个性化的情思,分享作者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教学时,教师要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依托文本聚焦作者思想与内心情感波动的句段,激发学生的同理心与言语表达的动机。
3.贴近人文主题,密切联系学生实际。
实施长文短教,要在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文本特性,将文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在教学的环节中,体现语文学科的实践性与综合性。教师应注重人文主题、文本内容、学生生活实际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教学目标】
(1)品读印象深刻的场景,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2)捕捉文中的细节描写,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感受。(3)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尝试运用场景、细节描写的方法表达父母之爱。
【教学实录】
一、尊重学生与文本的时代差异,精准选点,激活情感
师:通读全文,我们知道吴冠中的家里很穷。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家庭呢?请根据文章,还原一下90多年前吴冠中的家庭状况(出示整合后的细节段落)。
生:从粜稻、卖猪凑来的学费可以看出吴冠中出身于农民家庭。
生:还有半夜去给蚕宝宝喂桑叶,说明生活依靠养蚕为生。
生:这个“借”小渔船的“借”字也能体现出他家没有交通工具。
生:我从父亲那“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二三圈……”读出父亲因为贫穷而节省。
生:从“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读出吴冠中的家庭在非常贫穷的情况下,还多了个生病的母亲,生活的重担都在父亲的肩上。
对于这样一篇篇幅较长的散文,学生很难系统理解文章内容;对于这样一篇具有年代感的散文,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一碗豆腐脑所饱含的父爱。因此,聚焦“贫困”这一家庭背景,采用课文细节重组的方式,引导学生品析表达、重组内容,还原贫困家庭的苦难,从而激活学生的同理心,催发学生感知父爱的心理。
二、尊重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知,逐步品析,体悟情感
师:文中共描写了七个场景,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一边读一边找出触动心弦的细节描写,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借助想象画面、对比自己生活经验的方法去理解。
生:逛庙会的场景很具有代表性,而且写得很详细。我能从“盛大”“各样彩排着的戏人”“密密层层”等词句体会到庙会的热闹。
生:我从“偏僻”这个词读出了父亲不想让儿子被别人嘲笑。“凉粽子”说明粽子已经放在身上很长时间了,一个“凉”字与其他各色小吃形成对比,显得很凄惨。父亲觉得委屈了孩子,买了一碗豆腐脑。
师:所以那种情景对吴冠中来说,父爱是什么?(齐读)父爱是一碗热豆腐脑。
生:庙会上除了吃的还有玩的。父亲从“我”的动作和神态中判断出我对玩具的喜受。所以,父亲在本应该喂猪的时间给“我”做了一个万花筒。
师:如果检索吴冠中的名字,能搜到他很多很多的作品(出示画作与艺术成就)。从“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能体会到什么?
生:父亲在他幼小的心里埋下了美术的种子,他要表达对父亲的感激。
师:所以那种情景之下,父爱对吴冠中来说是什么?父爱是纸糊的万花筒。
师:吴冠中的读书经历让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是什么?
生:我觉得凑学费的这个场景很有代表性。我找到的句子是“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新滋味了”,钱很紧,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他身上。他拿着凑来的钱,感到十分心酸。因为钱全被他拿走了,母亲可能会无钱看病,全家人会挨饿。新滋味就是责任。
师:所以这种情形对吴冠中来说,父爱是什么?父爱是凑来的学费。
师:请你利用这两个场景中学到的品析方法,在小组内交流阅读其他五个场景的感受。
以问题导学的形式,指导学生自主选择文中感兴趣的场景进行品词析句,借助想象画面、对比自己的生活等方法来品析,意在将本单元的语文元素落实于场景的品读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的有关细节,顺势关联全文,多维度解读,有助于将文本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关注散文的人文价值,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表达情感
师:余下的场景中隐含着怎样的父爱?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吗?
生:父爱是送学途中为我缝补的棉被。
生:父爱是父亲卖完茧子后给我买的香甜枇杷。
…………
师:生活中你的父爱是什么样子的?
生:有一次,我摔跤后,腿部受伤,细心的爸爸为我贴上了创可贴。我的父爱是伤口上的一个创可贴。
生:因为分床,我害怕一个人睡觉,下班之后,爸爸依偎在我的小床上陪我,结果因为上班太累了,自己先睡着了,还打起了呼噜,我觉得父爱是爸爸的呼噜声。
师:拿出你的本子。用上我们刚才说的场景的元素(时间、地点、事件),加上一些细节描写,把你的父爱用文字表达出来。
生:三年级的一个暑假,我和父亲去苏州游玩,路上遇上了大雨天气,我们没有带伞,爸爸怕我着凉,便脱下自己身上的大衣披在我身上。我非常感动,我望着父亲的背影,感到十分心酸。在我看来,父爱是那件挡雨的大衣。
师:全文将近1500多个字,七个场景,表达了浓浓的父爱。父爱是一首诗(齐读)。
父爱是一碗热豆腐脑/父爱是纸糊的万花筒/父爱是凑来的学费/父爱是缝补的背影/父爱是香甜的枇杷/父爱是揪心的疼/父爱是知儿的心/父爱是送行的小舟
师:孩子们,文中父亲和小舟一同出现的文字有很多,这条小渔船里装载的是什么?又是如何体现父爱的?
生:装的是一个父亲从生活和读书方面對自己孩子无私的爱。
生:还装载着儿子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师:所以,小渔舟实际上是一个爱的化身,它装载着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还装载着父亲对孩子的人生希望。学到这儿,让我想起了《战国策》的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天下最大的爱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他们不仅要从生活、从读书,还要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帮你去考虑,帮你去谋划。
舐犊之情的人文主题散落在文中的七个场景中。此环节的教学设计意在引导学生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品读之后,及时聚焦父爱的内涵,以诗歌的形式诗意地表达出来,最后将长文改编成一首现代诗歌。在音乐的渲染中,多形式引读,让学生充分感知父爱的平凡和伟大。通过对文本的聚焦阅读与体验、师生间的对话碰撞、直观的朗读听觉冲击,再引导学生回忆并提取生活中关于父爱的平凡实例,分享了自己收藏的父爱。学生满怀浓情的表达,实现了人文价值教育的渗透。
【教后反思】
教学长、深、难聚为一体的《父爱之舟》一课,无论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还是学习目标与重、难点的突破,都需要紧扣单元语文要素,从整体的角度引导学生体验文本,对文本场景进行归类,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对几个重要场景进行品读。阅读调动写作,写作源于阅读,引导学生用比较短的时间阅读课文梗概,用比较长的时间品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将父爱的厚度与温度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帮助学生搭建长文学习的结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