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角的《山居秋暝》英译本评析

2020-11-09 03:11谢雨雨
现代交际 2020年17期
关键词:关联理论翻译

谢雨雨

摘要: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关联理论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翻译作为一种穿梭于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双重交际过程,也可以以关联理论为参考,从而提高翻译质量。以关联理论为理论参照,以《山居秋暝》的三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译本的分析和比较,发现关联理论可以作为评介译本质量的有效依据,为译者实现和原文趋同的语境效果,将作者意图忠实传递给目标读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关联理论 翻译 《山居秋暝》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7-0097-04

中国古典诗歌由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别具一格的题材,给许多译者在意蕴的传达上带来一定难度。从本质上讲,诗歌是一种托物言志的迂回语言表达形式,在翻译时,译者不能只简单参照字面意思,还需要借助语境和文化背景信息来再现原诗主题和意义。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诗人王维更是凭借其出神入化的山水诗在盛唐诗坛占据一席,他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诗中的名篇。这首诗目前有多个译本,然而针对该诗译本的评析不多,主要是从化境理论框架下[1]和美学视角[2-3]进行的,运用语用学理论进行评析的寥寥无几。因此,本文以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为理论参照,以《山居秋暝》的三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三个译本的分析和比较,尝试验证关联理论在译本质量评介中的可行性,为帮助译者实现和原文趋同的语境效果,忠实传达作者意图提供参考。

一、关联理论的翻译观

根据关联理论,关联性是交际能够进行下去的前提,判断一个交际行为是否具有关联性要依据该行为能否产生语境效果。关联性的强弱可依据两个因素来判定,即认知努力和语境效果,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公式表明:

关联性=语境效果/认知努力[4]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话语接收者根据发话者的明示行为,调动认知语境,付出心智努力,推理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关联理论的交际原则以最佳关联为导向,即交际者倾向于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

翻译作为一种特殊交际行为亦可以关联理论为指导,翻译过程涉及发生于作者、译者以及目的语读者三方间的两次言语交际[5]92。在第一次交际中作者通过文本向译者传递明示的信息,译者调动认知语境,找出自己的语境假设与作者明示行为之间的最佳关联性;第二次译者转变为明示行为发出者,结合对作者意图和译文读者认知语境的考量,把自己对源文本中明示及暗含信息的解读体现在译文中,传递给译文读者,译文读者再依据自己的认知语境和译文之间的关联来推理译者的交际意图。由于源语和目的语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显然是不对称的,因此,译者只能在相关方面做到和原文等同[6]219,故而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是以效度[5]94,也就是以译文与原文语境效果的相似度作为评判标准的。寻找并传递和原文本的最佳关联,使译文读者能以最小的认知努力从译文中获得与原文相似的语境效果,是译者力求达成的目标,也是关联理论的翻译标准[7]7。

二、《山居秋暝》的关联理论解读

《山居秋暝》是王维的代表山水诗作之一。原诗如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8]

秋日雨后,清新明净的山庄景象让诗人因仕途不顺而生的愁闷得以疏解。下面我们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分别从认知语境,作者意图以及关联性三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分析。

1.认知语境

诗的前两句交代了地点、天气、时间和季节,使读者很快联想到秋日傍晚,山中新雨初停的清新氛围。第三,四句写景,根据百科知识,明月和松这两种意象是高洁品格的象征,而石上清泉也给人澄澈明净的感觉,诗人用这些意象寄托了自己的高尚情操。第五,六句写人,浣女和渔夫过着朴素但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也正是厌恶黑暗官场的诗人想要寻求的理想生活。诗的最后两句是虚写,隐含了诗人超脱凡尘的崇高品质和对理想山居生活的追求。诗中所提及的景象、人物以及作者虚写的画面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认知语境。结合百科知识,诗人早期曾怀有积极的政治抱负,但经历了安史之乱后,遭到同僚排挤,于是选择淡泊世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置身于如此美丽宜人的秋日景象中,诗人愈发坚定了长留山中的想法。

2.作者意图

作者通过描绘“山”“新雨”等意象传递其信息意图。描写了秋日傍晚,雨后的小山庄里,月光于林间洒落清辉,山泉从溪石上缓缓流过,竹林中传来浣女的欢笑,渔夫划船在莲塘中穿行等景象,流露出作者置身其中的惬意和对山居生活的喜爱。最后一联点明主题,虽然春日的繁盛不再,秋日的恬淡景象依然令人流连,传递了作者不慕浮华和渴望隐居的交际意图。

3.关联性

诗中描绘的“山”“新雨”等常见的意象很容易使读者在脑海中浮现相关的场景图式,读者无须付出太多认知努力就可以获得因这些意象产生的清新脱俗、岁月悠然的美感(语境效果)。置身如此动人的佳境中,作者在诗的最后一句说出想要长居于此的心声便水到渠成了。诗中“随意”,“自”“留”等字眼的使用流露出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喜爱,深化了作者热爱田园风光,渴望隐居生活的主题。

三、从关联理论视角评析《山居秋暝》的三个译本

《山居秋暝》这首山水名诗有多个译本,下面我们参照关联理论,探討三版《山居秋暝》英译本的优劣之处。

译文一:

Autumn Evening in the Mountains

After fresh rain in mountains bare,

Autumn permeates evening air.

Among pine trees bright moonbeams peer;

Over crystal stones flows water clear.

Bamboos whisper of washer-maids;

Lotus stirs when fishing boat wades.

Though fragrant spring may pass away,

Still here's the place for you to stay.

(许渊冲[9]译)

译文二:

An Autumn Evening in the Hills

Through empty hills new washed by rain

As dusk descends the autumn comes;

Bright moonlight falls through pines,

Clear springs flow over stones;

The bamboos rustle as girls return from washing'

Lotus flowers stir as a fishing boat casts off;

Faded the fragrance of spring,

Yet,friends,there is enough to keep you here.

(杨宪益&戴乃迭[10]译)

译文三:

My Mountain Villa in an Autumn Evening

After the rain has bathed the desolate mountain,

The fresh evening air blows the breath of autumn,

Into the forest of pines the moon sheds her lights,

Over the glistening rocks the spring water glides,

The bamboo leaves make noise when washer-girls are home;

The moving dories scattered the lotus blooms,

The fragrance of the vernal plants in on the wane.

Despite all this,here is the place I like to remain.

(吳钧陶[11]译)

首先是诗歌标题的翻译,“山居秋暝”传递了四条明示信息,地点为山庄,诗人居住在此,时节是秋季,时间是傍晚。译本一和译本二都译出了“山”和“秋暝”,却漏译了“居”字,导致读者无法从前两个译本中接收到源文本传递的全部主要信息。另外“山”字被前两个译本分别译为“mountain”和“hill”,前者指“山脉”,后者指“小山,斜坡”。结合百科知识,原诗中的“山”指的是辋川山谷(地处秦岭北麓),因此译为“mountain”是贴切的。译为“hill”则偏离了原诗中的事实语境。译本三对标题的翻译为“my mountain villa in an autumn evening”既忠实传达了“山居秋暝”所包含的明示信息,又在前面加上了“My”传达了诗人想表达的隐含信息。由于诗人写这首诗的本意是抒发自己的心境和志向,因此在标题中点出“我的”是切合原诗意图的,使读者通过最小的认知努力即可获得与原诗相似的语境效果。因此,译本三对诗歌标题的翻译具有和原诗的最佳关联性并成功地向译文读者传递了这一关联。

对于诗歌首联的翻译,译本一将“新雨”译为“fresh rain”,非常精确,但是对“空山”的处理却不妥,“bare”意为“光秃秃的”,而诗中的“空山”指的是“空旷,空寂的山野”,而非“光秃秃的山”,因而此处对“空山”的翻译偏离了原作者的信息意图。译本一把“天气晚来秋”翻译为“autumn permeates evening air”,“permeate”一词用得十分生动,易于译文读者获得与原诗中体现的空山雨后清新舒适的氛围相似的语境效果。译本二中把“空山”译为“empty hills”,这是不准确的,如前文所述,这里的“山”应译为“mountain”;另外,“empty”意为“空洞的”,原诗中提及了山中的诸多景象和人物,可见,“空山”并不空洞,故此处对“空山”的翻译与原作者的信息意图不符。另外,对“秋”字的翻译也值得推敲,这首诗虽是诗人于秋日所作,但此处并非强调立秋这一时间点,而是想要体现一种雨后清凉幽远的秋意,此处对“秋”字的处理未能取得与原诗的最佳关联。译本三把“空山”翻译为“the desolate mountain”,“desolate”在此处并非是指“荒芜的”,而是“孤独的”,诗人借对“空寂的”山的描写表达自己因在朝堂遭受排挤的孤独心境,因此该翻译是与原诗交际意图相符的。在“新雨”和“秋”的翻译上,译文三别出心裁地使用动词“bath”和“blow”,把“秋”字译为“the breath of autumn”,向译文读者传递了与原诗的最佳关联性,使读者无须付出过多心智努力便能联想到雨后山中景物焕然一新的状态以及舒适凉爽的秋日气息。

然后是诗的颔联,通过与“照”字相关的认知语境,可以推知“明月”是指月光,译本一把“明月”译为“bright moonbeams”非常准确。结合百科知识,月光洒落在树林时,由于树干和枝叶的遮挡,人们看到的也只是若隐若现的光亮,因此,译本一把“照”字译为“peer(隐现)”是贴切的,使译文读者容易获取原文中明月透过松林的间隙隐现清辉的语境效果。然而,译本一把“清泉石上流”中的“石”译为“crystal stones(水晶石)”却不尽人意,根据逻辑知识,山泉底部出现水晶石的概率极小,况且原诗中并无对“石”的具体描写,因此,译文添加的修饰词不恰当,与原诗的信息意图不符。译本二采用了直译的方式再现了原诗描绘的场景,向译文读者传递了译文和原文之间较强的关联性。译本三的译文把“石”译为“the glistening rocks ”,颇为精准。结合百科知识,由于光的折射现象,溪水中的石头看上去的确是“亮晶晶的”;此外对“石上流”的“上”字的翻译用了方位介词“over”也很准确,“流”字用“glides”体现相当自然,还原了原诗描绘的极富美感的景象,传递了译文和原诗之间最佳关联性,使译文读者付出最小的认知努力即可获得与源语读者相似的审美体验(语境效果)。

接着看诗的颈联,译本一把“喧”字翻译为“whisper(耳语,密谈)”,用来描写竹叶发出的声响是妥帖的,“动”字翻译为“stir(微动)”也很精准,还原了诗中小船行进时,荷叶被挤散浮动的场景,使译文读者很容易通过译文获得和原诗相近的语境效果。译本二把“喧”字译为“rustle(发出沙沙声)”,与原诗的信息意图接近,对“动”字的翻译也是贴合原诗语境的,向译文读者传递了和原文的最佳关联性。译本三把“喧”译为“make noise(发出噪音)”,结合诗中的“王孙自可留”,可以推测出诗人是喜爱山中景象的,诗人的意图是要呈现一幅轻快美好的“浣女归来图”,译文中使用“noise”,破坏了诗人想要表现的美感,与其交际意图不符。译本三把“下”译为“scatter”是准确的,联系百科知识和逻辑知识,原诗描绘的正是莲叶随着小船的行进被迫散开的景象,译文三的处理显化了原诗一个“下”字隐含的信息,使译文读者可以直观感受到原诗描绘的鲜活灵动的画面,具有和原诗的最佳关联。

最后是诗的尾联,诗句中的“随意”意为“尽管”,“歇”意为“凋谢”。结合该诗的背景知识,这首诗的尾联表达的是诗人热爱山野风光,向往隐居生活的情感,可以推知“王孙”指的是诗人自己。译本一把“随意”翻译为“though”,把“歇”翻译为“pass away”都可以产生和原詩相似的语境效果,但是把“王孙”翻译成“you(你)”,偏离了诗人的交际意图,未能向译文读者传递和原诗的最佳关联。译本二中把“随意”和“歇”翻译为“yet”和“fade”都可以使读者获得和原诗相近的语境效果,但把“王孙”译为“friends”与诗人的交际意图不符。译本三把“随意”和“歇”分别译为“despite”和“on the wane”均能够体现原文的信息意图,把“王孙”译为“I”也极为准确,点明了作者隐居山林的愿望,与诗人意图具有最佳关联性,也向译文读者传递了这一关联。

总的来说,许渊冲和杨宪益夫妇的《山居秋暝》英译本虽有一些小细节处理欠妥,但对诗的绝大部分的翻译是非常准确生动的。不难看出,吴钧陶的译本较前两个译本有所改进,全诗的翻译基本做到了和原诗的最佳关联,并向读者传递了这一关联性。虽然有一字的处理不够完美,但瑕不掩瑜,语言简明准确,贴合原诗主题,是三个译本中质量最高的一版。

四、结语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理论指导,以唐代著名诗歌《山居秋暝》的三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三个译本的分析和比较,发现关联理论的交际原则以及对关联性强弱的判断方法可以作为评析翻译质量的有效标准;帮助目的语读者发现译文的闪光点和缺憾;还可以为译者提高译文质量提供参考,帮助译者再现原文的语境效果,准确传达作者意图。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关联理论指导下的诗歌翻译批评和翻译实践对中华文化瑰宝的对外输出也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娜.品味孤独:从化境理论孤独美的角度分析《山居秋暝》的三个译本[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3(4):118-120.

[2]唐佳英.品《山居秋暝》英文译本[J].消费导刊,2008(11):194.

[3]陈优娜.《山居秋暝》译本比较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4):19-21.

[4]Dan Sperber&Deirdre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Cognition[M].Cambridge:Blackwell,1995:125.

[5]刘建怀. 关联理论翻译观及其对翻译的指导意义 [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28 (4):92-95.

[6] 赵彦春. 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 现代外语,1999,(13):279.

[7] 林克难. 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 中国翻译,1994(4):7.

[8]陈铁民.王维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18:158-159.

[9]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10.

[10]唐诗:汉英对照[M].阿成,今译.杨宪益,戴乃迭,英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36.

[11]许渊冲,陆佩弦,吴钧陶.唐诗三百首新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8:71-72.

责任编辑:景辰

猜你喜欢
关联理论翻译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关联理论探析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基于语用学的虚拟语气研究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