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的豆腐诗承载了中国豆腐两千年多年的历史发展与传承,而宋代的豆腐诗因其数量多、质量高和影响深远独树一帜。经过梳理,文章认为宋代的豆腐诗主要可归为记载美食、记载名称、记载传承和记载起源四类,其中又以南宋儒学大师朱熹所作的素食诗《豆腐》对淮南和后世的影响最甚。译介《豆腐》这首代表性豆腐诗颇具意义和价值,它将有助于淮南豆腐文化的传承、保护与传播,提升中国豆腐文化的对外传播价值。
关键词:豆腐文化;宋代豆腐诗;四类;素食诗《豆腐》;译介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20)05-0073-05
Abstract: In Chinas tofu culture, the tofu poetry serves as a beautiful cultural corridor, carry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of tofu for more than 2000 years.The tofu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is unique because of its large quantity, high quality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It is sorted and found that the tofu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categories, i.e. poems that record tofu delicacies, poems that record tofu names, poems that record tofus inheritance, and poems that record tofus origin, among which the vegetarian poem Tofu, written by the Southern Song Confucian master Zhu Xi, has the greatest impact on Huainan and the later generations. The translation of this representative poem Tofu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in that it will not only help the inheritance, prote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Huainan tofu culture, but als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v alue of the Chinese tofu culture.
Key words:tofu culture; tofu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four categories; vegetarian poem Tofu;translation
豆腐自问世以来,就以其丰富的营养、鲜美的滋味、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为历代文人墨客称颂,至宋代尤其为盛。北宋文学家苏轼对豆腐有“箸上凝脂滑,铛中软玉香”[1]21的赞誉;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也曾以“瓦鼎煮黎祁”[2]326吟詠豆腐。南宋时期,陆游在《山庖》中写道:“旋压犁祁软胜酥”[3]334,又在《邻曲》中吟道:“洗酺煮黎祁”[4]237。诗作中的“犁祁”和“黎祁”等都是宋代对豆腐的别称。由此可见,豆腐在宋代已经非常普及。宋代诗人也因此创作了大量的豆腐诗,最具代表性的除了苏轼和陆游等豆腐美食家的诗作外,还包括朱熹、白甫、王令、马廷鸾、王老者等社会各阶层人士的作品,其中又以朱熹的素食诗《豆腐》对淮南和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鉴于此,本文拟对宋代的豆腐诗进行一番梳理和回顾,探讨其对豆腐文化的影响;同时译介朱熹的素食诗《豆腐》,以期能对淮南豆腐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所裨益。
一、宋代豆腐诗归类举隅
宋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诗家如林,反映在豆腐诗的写作上就是数量多、质量高和影响深远。据不完全统计,有宋一代,目前可考的豆腐诗有十余篇,作者多为宋代名家。根据宋代豆腐诗的特点,本文将其归类为记载美食的豆腐诗、记载名称的豆腐诗、记载传承的豆腐诗和记载起源的豆腐诗。
(一)记载美食的豆腐诗
苏轼(公元1037-1101年)作为北宋时期的大文豪,文人执牛耳者,在美食方面也是造诣颇深。他不仅善食豆腐,创制了特色名肴“东坡豆腐”,更在《蜜酒歌》(此诗另一版本为《又一首答二犹子与王郎见和》)中写道:“脯青苔,炙青蒲,烂蒸鹅鸭乃瓠壶。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贫家百物初何有。”[5]8(诗意:用青苔作干肉,青蒲作烤肉,葫芦为蒸熟的鹅鸭;用豆浆作乳,豆腐为酥酪;用油作蜡烛,喝着用蜂蜜酿造的酒。贫苦人家因无美味佳肴,就搜罗诸物以假乱真。)这首诗由食物引至自身,自嘲贬谪之后华而不实的社会地位,透露出乐观豪迈的磨砺精神。诗中“煮豆作乳脂为酥”(诗人自注:“谓豆腐也”)提到了豆腐的制作以及细腻温软的质地和口感。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在油烛灯下品着豆腐,喝着蜜酒醉态可鞠的神情,同时也展现了豆腐本身蕴含的平淡、方正、淡泊、随遇的文化精神。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陆游(公元1125-1210年)也是位精通烹饪的专家,其咏叹佳肴的诗作有上百首,其《邻曲》写道:“浊酒聚邻曲,偶来非宿期。拭盘堆连展,洗酺煮黎祁。乌牸将新犊,青桑长嫩枝。丰年多乐事,相劝且伸眉。”[4]237这首诗出自《陆游集·剑南诗稿五六卷》,于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冬作于山阴(今为山西朔州市辖县),陆游在诗后自注:“连展,淮人以名麦饵”,“黎祁,蜀人以名豆腐”。因此,“拭盘堆连展,洗酺煮黎祁”的意思就是“擦拭磨盘碾磨连展(面条),洗刷锅具煮豆腐”。诗中描写了豆腐的技艺流程,磨砺而出的豆腐软嫩味美,被农家当作美食用来款待亲友,展现出一派祥和的农家乐景象,更增添了丰年乐趣。值得一提的是,陆游晚年爱好吃素养生,其另一首豆腐诗《山庖》便是首养生诗:“新舂罢亚滑如珠,旋压犁祁软胜酥。更翦药苗挑野菜,山家不必远庖厨。”[3]334滑如珠的新稻米饭,配上柔嫩酥软的豆腐,佐以野菜,便成了陆游最爱的绿色养生食品。由此可见,宋代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豆腐不仅物美价廉、老少咸宜,而且兼具养生保健、益寿延年的食疗功效。
(二)记载名称的豆腐诗
宋代对豆腐的称呼地域不同,叫法不一,主要有“小宰羊”“乳脂”“犁祁”“黎祁”“盐酪”“豆脯”“豆腐”等。据文献记载,“豆腐”二字最早出现在五代末至宋初陶穀(公元903-970年)所著的文言琐事小说《清异录》卷上“官志门”中:“时戢为青阳丞,洁己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箇。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6]92。宋代豆腐诗中,豆腐一般多用“黎祁”二字。根据日本豆腐研究专家篠田统(1899-1970)教授的观点,“中国从南北朝到唐代,北方游牧民族大量进入中原,胡人惯食牛羊乳加工品。这些乳品的名字像‘黎祁‘来其应当是胡语的对音,就成了豆腐的别名”[7]。南宋宰相马廷鸾(1222-1289)在《谢毛子文见寿》中也用了“黎祁”这一名称:“编排老朽我为魁,绿鬓朱颜可得廻。周雅辍吟悲顾复,楚骚长叹诵恢台。鸿飞灭没孤身在,燕逐炎凉几客来。苜宿黎祁汤饼供,一浇眊矂强持盃。”[8]马廷鸾在南宋度宗朝时(公元1264-1274年),备受奸臣贾似道和丁大全的打压,迫于内忧外患而含恨引退,后有此作。诗中“苜宿黎祁汤饼供”中的“苜宿”是一种野生的草本植物,经油炒后趁热进食,味道鲜美;“汤饼”是汤煮的面食,似今之汤面。不难发现,宋代的豆腐既是穷闾阨巷之舍的美食,也可谐音“都福”入钟鸣鼎食之家的寿宴,体现了豆腐方正质朴、不嫌贫爱富的美好品质。
此外,豆腐在北宋诗人王令(公元1032-1059年)的《山阳思归书寄女兄》中又有了新的称呼:“盘蔬罗春青,豆脯兼夕鱐。为食岂不美,义咽不下喉。要当归子同,半菽饱亦优。始予志所学,义当望轲丘”[9]173诗中的“豆脯”就是豆腐,“夕鱐”就是鱼干。“豆脯”与“夕鱐”搭配,得其鲜美,与“盘蔬”搭配,得其清爽,总能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与“半菽”(谓半菜半粮,泛指粗茶淡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借物咏志,箪食瓢饮,安贫乐道,保持着文人高洁、修身、执中的人格精神。南宋时期,白甫(生卒年不详,朱熹同时代诗人)曾创作《舟次下蔡杂感》(下蔡即今之淮南市凤台县)组诗,其中第五首就直呼“豆腐”入诗:“正值太平时,村老携童欢。山下农家舍,豆腐是佐餐。”[10]149诗中描绘了南宋太平时期,诗人路过淮南地区,看见村里的老人带着孩童在快乐地嬉戏。八公山下的农夫家,豆腐为下饭菜。可以想象,至宋代,在“豆腐之鄉”淮南的百姓餐桌上,豆腐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菜肴。
(三)记载传承的豆腐诗
南宋时期,力主抗金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遭谏官弹劾被削夺官职,寓居江西上饶,隐憩林下。他曾赋诗一首赞美兴安县(今为横峰县)的“葛源豆腐”:“啖之如嚼月,袅袅香爽袭。甘做葛源人,常做斯食客。”[11]2这短短的二十字平白如话,却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和豆腐文化传承,宛如东坡先生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既表达了诗人对当地美食的热爱,也表现出他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成了豆腐文化发展史上最具人文情怀的广告词。“葛源豆腐”也成为宋代豆腐文化横向传播的有力证据。
此外,据宋末元初学者刘壎(公元1240-1319年)编撰的《隐居通议》记载:“宋咸淳间,吉州龙泉县有卖豆腐王老者,年八十六,平生朴素,不识字。忽呼其子,告以欲归,令代书《豆腐诗》曰:‘朝朝只与磨为亲,推转无边大法轮。碾出一团真白玉,将归回向未来人。言讫坐化,诗意亦有味也。”[12]615据后世记载,王老者是南宋吉州龙泉县(今江西省遂川县)人,以做豆腐、卖豆腐为生。这首诗是他临终口述,令其子代笔写出,虽是民间口头创作的文艺作品,却充满了令人敬佩的敬业精神、创造精神和历史责任感。王老者不仅从事豆腐的物质生产,而且还从事豆腐的精神生产,创作出记载豆腐物质传承和精神传承的《豆腐诗》,成为豆腐文化纵向传承的文艺珍品。后世的清代小说家褚人获在《坚瓠集》中更是根据豆腐文化的传承归纳出了“豆腐十德”:“水者,柔德;干者,刚德;无处无之,广德;水土不服者食之即愈,和德;一钱可买,俭德;徽州一两一碗,贵德;食乳有补,厚德;可去垢,清德;投之污则不成,圣德;建宁糟者,隐德。”[13]30这也正是豆腐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创新发展之原因所在。
(四)记载起源的豆腐诗
关于豆腐的起源,学界一直以来都习惯于引用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本草纲目》中“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14]252这一论断。殊不知,早在北宋时期,就有一位无名氏作过一首《怀古》吟咏淮南的八公山豆腐:“寿阳鸡犬仍做声,八公仙人化旧尘。笑煞淮南炼丹术,炼丹不成豆腐真。”[15]339这首诗以调侃的笔调道出豆腐乃是西汉淮南王刘安招方士于八公山上炼丹时偶然发明的,但由于该诗作者不详,影响不大,后世并不引以为据。南宋时期,儒学大师朱熹(公元1130-1200年)早先喜食豆腐,曾作素食诗《次刘秀野蔬食十三诗韵其十二豆腐》(简称《豆腐》):“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16]109(诗意:农民种豆子,可是豆苗总长得不好, 稀稀落落的。他们已经竭尽力气了,因此难免心灰意冷,苦不堪言。如果他们早些知道淮南王刘安做豆腐的方法,就可以不去辛苦种豆子而改行做豆腐, 这样就能轻松安稳地赚到钱币了)。朱熹为了避免别人把诗中的“淮南术”(也有版本作“淮王术”)误解为炼金炼丹的方术, 还特别在诗末标注:“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16]109。
鉴于朱熹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强大影响力,自宋代以降,豆腐始于西汉淮南王刘安的说法,基本上都是从这首豆腐诗引申而来,这比李时珍《本草纲目》(刊于公元1590年)的记载还要早四百年左右。有趣的是,主张“格物穷理”的朱熹后来发现豆腐在制作前后重量不一,认为这违背了天地间的秩序,怀疑豆腐是豆子的魂魄,是“鬼食”,遂拒食豆腐。清代儒学家梁章钜(公元1775-1849年)在《归田琐记》卷七中曾这样记载:“又相传朱子不食豆腐,以谓初造豆腐时,用豆若干,水若干,杂料若干,合秤之,共重若干,及造成,往往溢于原秤之数,格其理而不得,故不食。”[17]104诚然,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豆腐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价值。
综上所述,宋代的豆腐诗涵盖面广,寓意丰富,涉及到豆腐美食、名称、传承和起源等多个方面,非常值得译者挖掘、整理和译介。整体而言,朱熹的素食诗《豆腐》最为短小精悍,影响深远,颇具人文价值和文化交流意义,遂拟先译介并探讨之。
二、朱熹素食诗《豆腐》英译探讨
(一)宏观层面的思考
朱熹素食诗《豆腐》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诗的前两句“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化用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约公元365-427年)《归园田居·其三》中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18]184,诗人托物起兴,抒发了农民种豆子的辛苦。诗的后两句“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由事及理,点明了豆腐的起源,反衬了豆腐的经济价值。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晓畅,寓意明了,为出韵的五言绝句,五言三顿。依照“平水韵”规则,首句仄起不入仄韵,二、四句的“腐”押七麌,“布”押七遇,二、三、四句的韵母相同,读起来颇具韵律感。
对于《豆腐》这类律诗的英译,本文认为:在形式上,应以诗译诗,不宜散文化处理;在风格和韵味上,应尽量保留原来的诗行和语言特点,不宜随意增减或删改;在诗歌意象上,可有所取舍,但应尽量保留原诗重要的意象词语,不宜破坏原来的文化属性与文化立场;在节奏和音韵上,应尽力再现原诗的节奏形式和音韵美感,使之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和谐优美,以利于文化传播和交流。鉴于此,对朱熹这首豆腐诗的英译,整体上应坚定豆腐文化立场,倡导译介结合,突出文化对话与协商,主动把“豆腐”的文化意象引入到英语话语系统之中;细节上要“把握好译语读者的实际接受能力、阅读心理和审美品位”[19]8,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诠释“豆腐诗”,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性,同时处理好诗歌节奏和韵律的再现问题。
(二)微观层面的思考
试译《豆腐》如下:Tofu//Beans are sown, but sparsely grown, /Farmers in a sweat,sigh and moan./Had they known the Tofu skill earlier,/They would readily earn money easier.[Note: Tofu is said to be invented by Liu An(179-122 BC),King of Huainan under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202 BC-8 AD)]
就字数而言,原诗四句,每句五字,共二十个字;其译文也是四句,为了再现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首句和尾句的用词凝练为六个,二、三句为七个,共二十六个词,基本再现了原诗句式上的均衡、简洁和考究。从韵律上看,原诗除首句外皆押韵,具有很强的音韵美感;其译文应以译语的语言结构特点、表现手法习惯和社会接受倾向为依据,灵活调整原语的审美信息类型和结构,以韵译韵、以韵补韵,发挥译文优势。因此,本文在英译《豆腐》时采用了英语诗歌中常见的双韵体(couplet)“aabb”韵式,双行押韵,分别押[]和[],这也恰巧符合汉语诗歌平仄律上“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的口诀。此外,为了增加诗歌的音乐美感,译文还运用了“行内韵”(internal rhyme),即诗歌一行之内停顿之处的重读音节与此行最后一个重读音节互相押韵,如首句中的sown和grown。同时,为了彰显《豆腐》这首诗的修辞美,译文还综合运用了“头韵”(alliteration,如sweat和 sigh等),全韵(fullrhyme,如sown,grown,moan和known)与元韵(assonance,如earlier和easier等)音韵修辞,读起来节奏韵律分明,声调和谐动听,琅琅上口。
此外,译文还对原诗做了一些变通处理,如在翻译“力竭心已腐”时,分别用“in a sweat”(一身大汗)展现了农民种豆子时的“力竭”,再巧借“sigh”(叹息)和“moan”(抱怨)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农民的辛酸。值得一提的是,对“淮南术”的处理也没有拘泥于字面意思直译为“Huainanskill”,而是站在弘扬豆腐文化的立场,按照朱熹写诗时的原笔原意进行注释,主动把“豆腐”的意象、发明人和起源地引入英语话语系统进行译介,这样处理既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也方便了译语读者了解和接受豆腐文化的历史渊源。
三、朱熹素食诗《豆腐》的译介价值
(一)弘扬淮南豆腐文化
朱熹的素食詩《豆腐》中有两处提到了“淮南”,分别是诗中的“早知淮南术”和注中的“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这里的“淮南”指的是汉代刘姓第二代淮南王刘安就藩之所淮南国(都寿春邑,为今之淮南市寿县)。根据朱文公的诗歌,加上明代学者叶子奇(约公元1327-1390年)的《草木子》和罗颀(约公元1465-1525年)的《物原》等古籍佐证,再结合日本豆制品业“唐传豆腐干,黄山御门前,淮南堂制”[20]68的文字记载,足以证明淮南才是名副其实的豆腐发源地和“中国豆腐之乡”。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淮南豆腐孕育出了“以八公山豆腐为核心,以中国豆腐文化节及大八公山旅游嘉年华豆腐文化欢乐汇为纽带,以淮南豆腐的独特工艺品质、饮食营养、精神品质、文化哲理、历史民俗等为基础,由膳食延伸到文学、旅游、品牌、经贸、政治等领域的一种独特地方文化”[21]88,即淮南豆腐文化。它也是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称的淮南这座城市的根与魂,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等更是打造豆腐文化品牌,推动淮南经济文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
译介朱熹的素食诗《豆腐》是积极弘扬淮南豆腐文化的有效措施,而弘扬淮南豆腐文化的重要内涵就是用豆腐文化凝聚人心,坚定特色文化自信,依托豆腐文化资源,做大做强豆腐文化资本,重塑淮南这座城市的形象与精神。可以说,由朱熹加持的淮南豆腐文化既是地域文化情感与自豪感的纽带,城市亲和力、凝聚力和生命力的凭借,也是后人了解历史、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创新发展和国际交流的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
(二)提升豆腐文化的对外传播价值
豆腐文化是“以豆腐为载体,以豆腐的独特品味、丰富营养、风格品质、蕴含哲理、历史渊源等为基础,由饮食渗透到人类精神领域的一种文化。”[22]42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地方文化的杰出代表。豆腐文化中的豆腐诗,尤其是宋代豆腐诗,具有很强的文化凝聚力、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以点带面地译介这首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宋代豆腐诗《豆腐》,将更容易使中国的豆腐文化跨越不同的种族、时空和地域,形成文化上的“聚集效应”和“裂变效应”,将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文化译者和传播者关注豆腐、豆腐诗歌和豆腐文化,也将会引领更多的文化译者和传播者开展豆腐诗歌的译介和豆腐文化的挖掘,有利于拓宽豆腐文化的对外传播路径,释放豆腐文化的活力和潜力。
译介朱熹的素食诗《豆腐》,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主动传播到英语话语系统,积极展现中国豆腐文化的精神力、文化力和竞争力,为豆腐的发源和发展而“正本清源”,为豆腐诗歌的传承和传播而“守正创新”,为豆腐文化对外传播而“有所作为”,正是提升豆腐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四、结语
豆腐作为我国的国粹,孕育出了丰富而独特的豆腐文化。古今多少文人骚客,都曾借豆腐咏志,表达了自身或质朴无华的文人本色,或淡泊高雅的道德情操,或随遇而安的乐观情怀,以求达到物我合一的人生境界。这其中,宋代吟咏豆腐的诗歌更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卷。在豆腐诗歌历史的长河中,宋代豆腐诗可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我国豆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无论是苏轼、陆游等名流学士,还是王老者等白丁俗客都与豆腐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妙句佳篇。朱熹的素食诗《豆腐》更是从诗歌文献的角度佐证了豆腐的发明与发源。因此,译介这首宋代豆腐诗既是对豆腐诗歌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对外宣传淮南特色豆腐文化,提升豆腐文化对外传播价值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 曾学英.走向世界的中国文明丛书·豆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1.
[2] 范宜人.浮沉千古1982-1999[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326.
[3] 钱忠联,马亚中.陆游全集校注7 剑南诗稿校注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1:334.
[4] 钱忠联,马亚中.陆游全集校注6 剑南诗稿校注六[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1:237.
[5] 周裕锴.新国学第13卷[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8.
[6] 邱庞同.知味难中国饮食之魅[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5:92.
[7] 郭伟诺.中国文学中的豆腐[N].山东教育报,2016-02-11(8).
[8] 中国图书馆网.马廷鸾《谢毛子文见寿》[EB/OL].(2018-06-04) [2019-08-15].http://www.chnlib.com/shiciku/636341.html.
[9] 吴慧鹃.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3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9:173.
[10] 李新旺.客家清韵[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149.
[11] 政协横峰县委员会.横峰美食[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2.
[12] 虞文霞,王河.宋代江西文化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615.
[13] 吕尔欣.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30.
[14] 梦华.图文全解本草纲目[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6:252.
[15] 崔公让.不可不知的中华饮食文化与健康[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2:339.
[16] 王辉.中国古代民俗[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5:109.
[17] 梁章钜,阳羡生.归田琐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104.
[18] 崔勇谋.中国经典古诗词300首[M].沈阳: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6:184.
[19] 丁立福.论中国典籍译介之“门槛”——以《淮南子》英译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19(6):4-14.
[20] 张林.国际交谊与中华美食[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68.
[21] 张久全,孟焱.淮南豆腐文化譯介问题与对策[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84-88.
[22] 张久全,孟焱.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豆腐文化译介思考[J].台州学院学报,2018(4):42-45.
[责任编辑:吴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