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11-09 03:06秦秀秀
关键词:资格证会计专业会计人员

秦秀秀

摘 要:高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职责,高校输送人才的质量不仅反映其办学的质量,更关乎其生存和发展。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这一政策性变革,意味着市场对会计人员的素质需求发生了变化。基于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的背景,分析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提出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一系列优化措施。

关键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会计从业资格证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20)05-0037-04

Abstract: The duty of a university is to cultivate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The quality of talents reflects the level of a university and is also related to it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s decision to cancel the certificate of accounting profession means that the social requirements for accountants have changed.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cancellation of certificate of accounting qualifi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cancellation on the cultivation methods of college talents and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method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ccounting tal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Key words:local universities;talent  training  model;applied;certificate of accounting profession

新会计法将“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改为“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这是会计人员准入门槛的重大变革[1],这一变革对会计市场管理、经济秩序、人才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的战略决策,分析其取消的原因及对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进而探索地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改革,使地方高校能够更精准的培养出符合当地经济建设所需的实用型会计人才。

一、 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的必然性

(一) 政策因素

随着服务型政府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各项简政放权政策也接踵而至,各类从业资格证的行政审批被相继取消。市场经济主体需求更加多元化,针对会计岗位从业人员准入的考量不能再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作为唯一标准,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已成为政府精工简政的当务之急,只有积极进行政策调整,才能更好的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 经济因素

“互联网+”和全民创业是当下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创业型小微企业和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创新型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已不是传统的记账和出纳,而是能在企业管理、运营及决策等环节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的专业人才,因此对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也从单一的财务会计向复合型管理会计转化。会计从业资格证所体现的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目前市场对会计人员提出的新要求已不能匹配。

(三) 供需因素

据统计,截止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前,我国会计从业资格证持证人数近1 900万,且报考人数仍呈增加趋势[2]。看似会计人才供大于求,然而实际上,在数据的背后,一方面是考试培训机构为了利益进行机械化的应试培训,甚至通过违法乱纪的应试手段来保证报考者通过率; 另一方面是考试门槛低导致了应试者的素质参差不齐,通过所谓“题库”刷题、突击等方式来考取资格证进入会计行业,造成了从业者的技能与市场的需求之间不匹配,形成了供需矛盾。

(四) 科技因素

伴随着手机支付、刷卡支付、人脸识别支付等多元化支付手段的推广,收费终端和会计软件得到了快速发展,智能终端可以替代会计人员完成大量的繁琐劳动。传统的记账、数据处理、审批等会计流程已可以通过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实现远程、快速处理,利用科技手段进行会计管理既简化了流程、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和准确性。特別是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下,无接触支付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普及,从而加快了传统财务会计模式的转变。而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仍停留在传统手工会计的考核体系中,与现代财务会计的需求严重脱节。

二、 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对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一) 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结构的调整

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这一政策性变革,表面上看是降低甚至取消了会计人员的从业门槛,实际上是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互联网+”的时代,只有在网络平台上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更精准的完成财务数据处理,将有效的数据进行整合,才能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在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之后,会计从业人员之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是否拥有资格证,是否拥有中级会计师资格证,而过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将成为筛选财务人员的必要条件,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新技术综合运用的能力将成为应聘者进入会计行业的重要筹码。

(二) 地方经济对会计人才技能的新需求

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地方经济多元化的重要元素,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当地企事业单位输送人才的重任。为了更好的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地方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上,更需要创设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管理与创新并进”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了解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将所学知识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相结合,在实践中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创新。

(三) 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变革

地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直接目标是就业,会计从业资格证作为传统财会专业学生就业的“敲门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备受师生推崇。教师在课程设计中会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一方面打乱了教师对课程教学的系统安排,另一方面误导学生认为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会计专业学习的重点。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取消倒逼地方高校跳出以考证为教学目标的怪圈,可以自主进行会计专业课程系统化设置,增加管理会计、会计实践、会计软件应用等应用性和技能性课程的比重,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 地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一) 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大部分地方高校由于办学时间短、经费不足等因素,在会计学专业建设过程中多是照搬部属高校、研究型大学等双一流大学或双一流学科,培养目标没有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学校优势和学生特点进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既缺乏自身特色,也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脱节,同时对学生也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地方企事业单位无法招聘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另一方面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凸显。地方高校必须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合理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培养出适合学校特点、学生发展的能够真正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会计人才。

(二)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一方面,很多地方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目标功利化的弊端,甚至将会计教育变成会计从业资格证或初级会计师资格证的考证辅导。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规划、数学、统计学等课程无形中被弱化[3],这种做法一则影响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以后继续深造过程中由于基础薄弱会遇到很大阻力,二则由于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缺乏认识的高度,从而局限了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

另一方面,专业理论课程缺乏特色,一些地方高校对于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并没有体现地方特色和自身特色,存在交叉、重复设置的情况,缺乏合理的知识结构,达不到培养目标的需要,会计专业知识面的“宽度”不够,不利于扩展学生视野。

(三) 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够灵活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很多地方高校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仍然停留在教师讲授,教科书学习,观看相关教学视频的基础上,学生处于“填鸭”式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集中授课与现场实习、自动化办公实操等教学环节脱节,与实际接轨的如情景模拟教学、沙盘演练、电脑数字办公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运用较少。在校外,因实习活动可能涉及商业机密,很多企业拒绝接受会计实习生到财务部门或生产部门进行实训,造成了校外实习流于形式,学生无法对未来会计工作有直观的认识,动手实践能力无法得到训练,理论与实践无法结合,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流于形式。

(四) 师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核心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投身实践工作的能力。人才培养的逻辑是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所属专业的发展规律,形成专业思维,通过实践使理论知识得以熟练运用,最终实现能力目标。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既不属于传统教育背景下的科学普及,也不属于研究型教育背景下的深入挖掘,而是面向社会的专业技能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理念、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否满足新时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关键。地方高校与部属高校相比,普遍存在教育经费不足、政策倾向欠缺等问题,使得高素质教师的引进受到了制约。教师队伍,特别是财务管理覆盖面的教师队伍存在职称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不合理、师生比例不协调、教学负担繁重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地方高校会计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

四、 地方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 制定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所有学科必须向社会回答的首要问题,地方高校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在面向经济建设的道路上,地方高校要结合当地的资源、社会、经济等实际情况,制定特色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的会计人才。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人才的特征是:会计人员应具备过硬的理论功底、实践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统筹能力等。地方高校可以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确立适用于本校发展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财务管理内外沟通与协调能力,会计及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能力、经济形势与政策的把控能力等相关能力的专业人才,使人才培养更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 优化会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后,地方高校不再将“考证就业”作为教育教学指令的评价标准,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特色、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合理设置财会类专业课程,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适度增加企业管理、会计职业道德、统计学、会计应用软件等课程,增加学生知识面的宽度;增加学生课外实践教学课时,把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尽快地在实践中进行应用验证,让学生能尽快地、充分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理解实践中的会计行为的理论依据。同时,可以增加分组沙盘演练、会计实操技能大赛等灵活多样的课外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此类比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 “高校+企业”培养模式的创新

由于财务制度的特殊性,高校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往往停留在参观学习阶段,无法让学生真正进入实操环节。地方高校若能与企业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关系,可以有效的规避泄漏商业秘密的风险。会计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在实习教师的带领下,协同企业会计人员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真正学习和理解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会计行为。在此过程中,高校教师和企业会计人员进行现场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让学生强化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

(四) “双导师”制补充师资队伍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推广会计人才“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创新,学校借助企业会计高管等社会力量作为学生的校外指导老师,形成“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质量更看重指导教师的学识与能力,企业高管或資深会计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十分熟悉企业营运及会计业务,在学生培养环节纳入校外导师这一重要因素,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更加紧密。一方面,地方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安排专业教师进入合作公司进行挂职锻炼,熟练掌握企业会计业务,积累实践经验,从而在理论教学中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理论知识讲授;另一方面企业的会计高管可以到高校进行兼职或开展讲座,让学生熟知公司业务和运转方式。同时,地方高校也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锻炼,不仅可以让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能使企业在某种程度上节约人工成本,实现企业、高校、学生共赢发展。

(五) “校所合作”实现人才联合培养

会计作为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学科,学生的在课堂教学和企业部分实践中学习到的远不能深入系统了解企业的会计活动,而会计师事务所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4]。地方院校可以与会计事务所进行“校所合作”,一方面在商业保密合同的约束下,利用会计代理业务可涉及多数行业的丰富资源,学校可与事务所沟通,根据学生的从业偏好选择会计实操的实习岗位;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参与审计业务,学习其他公司的做账流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会计事务所在大量账目面前有学生的参与、整理、分析、校验等流程,可以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文霞.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引发的几点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8(1):99-100.

[2] 王萌.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的原因及影响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37-138.

[3] 王巧霞,张建华.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研究[J].财会通讯,2012(9):41-42.

[4] 张吉岗,刘秀丽,洪洁.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创新性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7(13):60-61.

[责任编辑:范 君]

猜你喜欢
资格证会计专业会计人员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保证教师资格证含金量,优化教师后备军
小议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行为的合理性
我国将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改革与职前教师教育的应对
关于基层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探讨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喊“办证”的人将失业?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中职会计专业优化调整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