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于 邓雅梦 付茂禄 罗兆珊
摘 要:精准扶贫在各地区各层次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贫困已不再是收入的差距, 而是社会的排挤,机会的被剥夺、福祉的缺失,贫困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贫困女性化和女性贫困化尤为突出,扶贫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将贫困与性别相联系,关注农村贫困妇女的反贫困是必不可少的。文章主要将社会工作纳入到农村妇女的反贫困的实践中,发挥社会工作专业在农村妇女反贫困过程中的独特优势作用,并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直接方法与社会行政、社会保障、社会法规和政策等间接方法相结合,既促进妇女贫困问题的改善,又推进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
关键词: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妇女反贫困;社会工作本土化
一、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一)社会工作的职责
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是社会扶贫的重要内容,是政府扶贫的有效补充,在确保精准扶贫、增强内生动力、推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独特作用[1]。2017年8月,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下发《关于支持社会工作專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为贫困群众提供心理疏导、精神关爱、关系调试、能力提升等社会服务的新兴力量,在帮助贫困群众转变观念、树立脱贫信心、拓展致富路径、提升自我能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扶贫济困是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社会工作就是以助人自助为理念,采取科学的方法提供专业的服务,帮助解决农村妇女在反贫困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她们重塑自信,使其更好的融入社会。
(二)社会现实的需要
河南省L市X村近年来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和领导干部的努力下,扶贫效果明显,截止到2019年1月,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2户378人全村已脱贫91户376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11%。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逐渐完善,人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升,贫困户的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3.6%,但是缺乏对农村贫困妇女的关注,由于人口的流动,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已经由男性转到女性身上,该村贫困妇女占到贫困人口的60%,农村妇女贫困问题是不可忽视的。
二、社会工作介入计划
该地区截止到2019年7月,16—60周岁劳动人口655人,外出务工297人,当地留守人口主要是小孩、中年妇女和老年人。根据对该村的实地调研走访,对17位农村贫困妇女的进行深度访谈,同时结合当地的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情况、自然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贫困女性自身的脱贫意识和动力,旨在帮助有能力的农村贫困妇女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脱贫信心和内生动力,促进其发挥潜能、提升技能、互帮互助、积极就业和创业,最终脱贫致富。采取的形式有典型贫困女性家庭个案、贫困妇女小组活动和社区社会工作介入三种形式。
(一)典型贫困妇女的家庭个案
对于因病和缺少劳动力致贫的双女户家庭,在心理上认为没有儿子家里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内心上很介怀;有很强烈的脱贫意愿,但又觉得自己能力有限,脱贫全靠政府帮助。社会工作者应收集各方面的材料,解决眼下最迫切的需求,释放其心理压力,提升家庭的生活质量;舒缓没有儿子的自责情绪,纠正其低自尊认识,现在男女平等,儿子女儿都是一样的道理;采用优势视角,发掘她们自身的可利用资源,而不是只依靠男性;分析她们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宏观的来自社会的、社区的支持,微观的来自家人、亲戚朋友的支持,做一份社会支持网络图,在自身努力的过程中适当的给予外部支持。
(二)农村贫困妇女的小组活动
选取同时具备建档立卡户和农村贫困妇女两个条件的9个家庭,每个家庭一名妇女,组成来自不同家庭的9名妇女小组,旨在帮助提升脱贫意识,增进脱贫动力。通过初步的了解得知她们一致认为国家政策好,而不知道具体的精准扶贫政策,社会工作者在小组内组织一个讲座,使其了解精准识别政策、精准退出政策、专项扶贫政策等扶贫政策。
通过调查了解当地有44家农家宾馆,都是统一的布局陈设和菜品价格,没有恶性的商业竞争,个别妇女觉得自己开农家宾馆,上要侍奉父母,下要照顾孩子,淡季就可以安心的照顾家庭,但在旅游旺季比较繁忙,虽然是熟人社会,但缺乏合作意识,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式的家庭作业和现场互动游戏的方式让其了解合作的重要性,所有开设农家宾馆妇女建立微信群进行联系,分散客源,方便劳动力的分配和使用,这样彼此携手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社区社会工作的介入
社会工作者参与到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包括以下方面:(1)拓展社区服务,开展面向农村贫困妇女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提供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的服务,针对开办农家宾馆的妇女提供每年2次的烹饪技术免费学习的机会,并进行相关发展农家宾馆的经验交流,增加其技能;(2)发展社区卫生,为农村贫困妇女开展以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为主的卫生服务,方便其就医,社区拥有标准的卫生室80平米,设有诊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和药房,2名合格的乡村医生或执业医师,不断促进医疗设备的更新,同时社会工作者也可以进行义诊,宣传卫生知识;(3)繁荣社区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农村贫困妇女的社区意识,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党群服务中心有文化活动室和广场、简易戏台和宣传栏、文化器材和广播器材、体育设施器材和休闲广场和全新的健身器材,更好的利用社区内的文化站点和设施,并积极开展“好婆婆好儿媳”的评选活动;(4)建设社区环境,提高农村贫困妇女的文明程度和环境意识,有垃圾池和可移动垃圾箱,同时推进“厕所改革”和“猪圈改革”,并且进行“美丽家庭户”、“卫生文明户”和“优秀保洁员”的评比活动。
三、评估与反思
大家普遍对社会工作认识仍然存在偏差,服务效果不明显,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没办法直接为她们创造经济收益,是她们对社会工作者不信任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是社会工作本土化难点之一,社会工作者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专业工作的有效性,也没有充分的显示其工作对于农村妇女贫困问题改善所产生的影响,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出现和人们对更高生活水平需求的增加,社会工作会有更好的发展,这既要自己争气,也要外界支持,自己争气需要更好的将社工的服务精神和价值观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相融合,构建本土化专业价值理论体系,注重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外界支持则是获得政府的支持,更多的承接政府购买的社工服务,这是一种捷径,也要得到公众的信赖和支持,获得大家的认可,这才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一种关键。结合当地社区发展情况和传统社区工作优点,加强与政府的互动,培育当地社会工作人才、扎根社区、吸收传统社区工作手法等方式,促进欠发达地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从而推进社会工作有效参与社区治理。
四、社会工作介入的可持续性
(一)充分发挥社工的资源链接的能力
农村贫困妇女之所以成为贫困中的弱势群体是因为能力不足,社会工作者应该增加妇女的培训和受教育的机会,提高妇女脱贫致富的能力,增强其经济创收的本领,发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其开展职业培训,增强他们的技能和经验,促进贫困妇女的社会参与,提高农村贫困妇女的文化素质;组建技术培训小组,根据大家的时间和需求,确定开展培训的内容和时间,不定期的进行系统化的正规或非正规培训,将理论联系到生活实际,鼓励她们在实践中学习、经验中学习,从而提高知識和专业技术;直接或间接的培养农村进步的妇女骨干,培养具开拓性的女性领导,与男性合作共同发展,同时积极引进人才、技术、资金,争取国内外资助兴办扶贫项目,开发适合妇女特点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增加妇女的就业机会。社会工作者在传递政府与社会的扶贫信息时,对农村贫困妇女的需求进行评估,寻找他们彼此之间可以相互支持的资源系统,并将这些非正式资源与正式资源进行结合,为她们建立完备的社会支持网络。
(二)积极孵化当地的社会组织
支持贫困地区加强社会工作组织建设,加快贫困地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鼓励社会工作领域社会团体、志愿服务组织、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对口援建,定点帮扶。在我国本土性的社会工作的承担者是政府和社会组织,妇女非政府组织作为民间社会力量从事妇女扶贫工作。由于现在农村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不是很理想,因此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就必须落在当地的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身上,需要培养一批志愿者、义工,并对他们进行招募、注册、培训、管理,发动和组织志愿者有序开展扶贫志愿服务,加快孵化扶贫志愿服务组织,通过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支持志愿服务扶贫项目;培育有利于农村贫困妇女自我发展的组织。
(三)注重培养和使用专业的社会工作者
绝大多数的高校毕业生都没有从事社会工作,他们的毕业流向主要有公司企业谋职,考研出国继续深造,考公务员、事业编和选调生,自主创业等几个方面,社会工作的对口率很低,流失率偏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不利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甚至制约着整个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 [4]。重点培养一批高学历和高素质的社会工作教育教学和政策实务人才,增加扶贫知识的积累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社会工作的专职岗位,健全专业人才的使用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高校社会工作毕业生到乡村基层从事扶贫工作,建立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对口支持力度,大力推进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交流与合作等;各级民政部门和扶贫部门要将贫困地区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到部门议事日程,在有关培训中加入社会工作专业课程,鼓励符合条件人员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和社会工作学历学位教育,着力提升应用社会工作理念、知识与方法开展扶贫工作的能力。
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者在价值理念、专业技能以及角色扮演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介入精准扶贫中贫困妇女的脱贫可以有效提高扶贫的精准性和专业性,社会工作者具有“专家”和“基层实践者”双重角色,即将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学习吸收,运用到农村贫困妇女的反贫困实践中,同时在此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社会工作者长期在扶贫的第一线,既理解政府的政策目标,也了解农村贫困妇女的需求,因此需要更好的发挥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浩军.行进在脱贫攻坚路上的社工力量 [J].中国社会工作,2018年4期.
[2] 冯中心,李庆.欠发达地区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基于社会工作本土化分析 [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9期.
基金项目:河南科技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2019226)。
作者简介:李鸿于(2000- ),女,四川人、在读本科生,社会工作;邓雅梦(1998- ),女,河北人,在读本科生,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