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输入与文化自信培养的研究

2020-11-09 02:56叶清华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5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一带一路文化

摘 要:在外语教学中、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必然存在文化渗透,而中西文化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因此如果对西方文化的认知存在偏差,对文化自信的培养是相当不利的。因而,作为外语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平衡文化输入与文化自信的培养。

关键词:教育;文化;文化输入;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倡议。旨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的提出,体现的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国需要提升经济实力,更需要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制度自信和国家竞争实力的基础。如何培养文化自信?对输入的文化有比较全面的认知,崇洋媚外的现象就会少了,甚至消失,文化自信才能建立起来,尤其在国家实力上升的时候,文化输入的同时,如何避免由于文化的输入而使得自身的文化受到碾压,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中国,英语课程的建设一直以来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非常重视英语的教学,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在小学一年级就开设了英语口语课,英语课程教学贯穿基础教育阶段,总体看学时并不比语文课程少多少。而比较有教育意识的中国父母甚至从孩子两三岁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英语语感,可见英语对国人影响之深远。

一、语言学习中的文化渗透

学习语言者都知道,语言的学习不能仅仅建立在语言本身,仅仅学习音、词、句、语言语法规则令语言学习相对乏味,直接导致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下降,甚至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为了提高语言学习的趣味性,许多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都会涉及目标语言的文化现象,进行跨文化交际学习,还有许多学者提倡通过大量的外文阅读积累来学习语言,因为语音、词、词组学习的枯燥,大可以由有趣的故事来进行弥补。建基于阅读的語言学习不也正是建基于文化现象的语言学习吗。在阅读中,我们必然接触目的语言的文化,接触西方国家推崇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这就是语言学习中的文化渗透,可以说对于文化渗透,在外语学习中,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我们认为是必须的。在大学中,我们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上)——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中就对文化方面的教学进行了要求。

我们必须承认,中西方的文化存在非常大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显之于日常生活的种种,反映在民众的衣食住行之中,看似表浅,实质根植于、源于中西方推崇的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之中。理性者都知道,对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差异应当辩证地去看,不能搞一刀切,全盘否定或盲目自信,但是,不可否认,由于中国早年和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经济差距,许多国人存在“西方的月亮更圆”的错误认知,有很多人想尽了办法出国,其中也不乏在国内接受过良好教育者。不少人贬低中国的价值观,大力推崇西方的价值观。有不少学生急功近利,缺乏奉献、进取精神,错把高收入作为人生追求,强调个人本位,崇尚个人主义。此外,受到商家刺激性消费,年轻人追求时髦的影响,洋节大受欢迎,相反我国传统文化成了土气。这使得不少外语教学者开始反思,是不是在教学中输入了过多的西方文化?又或者无意间过多的美化了西方文化,造成中国文化的遁形?

二、文化输入与文化自信的培养

少年强则中国强,如果少年的三观不正,那是多么可怕的事。帮助年轻一代形成正确的三观,是一种需要,更是必要的。有鉴于此,2004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但是,年轻一代是新时代的一代人,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抱有鄙夷之心,内心反对教条、对说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如此种种,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跟随时代的脚步一同前进。由此,课程思政提上日程。

再者,近几十年,国内经济腾飞,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等。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交流、人才交流合作等,为新时代的世界发展、各国的共赢提供中国方案。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文化必然走向世界。这就更加要求中国少年必须不崇洋媚外、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熟知本国的文化,对中国文化需要有文化自信。处处均显露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体现的是教育的育人功能,要求各科不能仅仅关注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应体现各门课程在育人功能上的合力,即,育人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各门学科均有其责任,应有所担当,全方位地进行育人。作为外语教育者,深谙中西文化差异,更是责任重大。

(一)外语教育不能更不应成为宣扬西方文化、推崇西方价值观念的阵地

如前文所述,外语教学者为了引起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往往有意地向学生输入西方文化,比如西方的节日。在万圣节到来的时候,展示西方小孩子化妆成可爱的鬼怪,逐家逐户敲门,希望获得糖果,”不给糖就捣乱“的喜庆场景。对于认知能力、信息能力比较不足的儿童、少年无疑是渲染了节日气氛,给万圣节增添了无限魅力。另外,现代社会商家为了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更是扭曲了万圣节的真实意义。又如感恩节。说到感恩节,多少人联想到的是美味的烤火鸡、香甜的蛋糕、可口的派。是不满英国教会的宗教改革、教会政治镇压的清教徒离开英国,乘坐”五月花“到达美洲后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获得了丰收时,为了感谢上帝、感谢印第安人的帮助的美好节日。是美国人民独创的节日。可以说,单看这一段历史,是多么地美好,美国人对待印第安人是多么地友好,知恩图报。可是,真相确实如此吗?在介绍感恩节的时候,我们大多停留在了美好,宣扬了善良。

(二)教师应当在文化输入时尽可能地还原真相,不美化、不断章取义

还以感恩节为例,有多少外语教育者,在提到美国人感谢印第安人的时候会说一说美国人对印第安人都做了什么?是种族灭绝政策、是大屠杀。”用印第安人的话说,美国从来没有遵守过他们对印第安人的承诺。在印第安人的土地问题上,美国政府确实是一个背信弃义的、无耻撒谎的政府。“(百度百科)相信在这个事情上,教师的提与不提,对学生的认知起着重大的影响。不提,学生就仅仅停留在正义与善良的认知层面上;提,那么学生对美国政府就有了不一样的认知,就会有更全面的认知;如果学生有疑问、向老师提问,想要了解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发展,原因又是为何,如果教师带着学生看看美国的野牛政策、西进运动,看看现在美国的国土发展,相信学生就能有更深刻的认知。

(三)不以他人之长较己之短

必须承认,许多人对中西两种文化还是有不那么全面的认识,而西方民俗民风的输入在人的好奇心理、对异域风情的微妙感情、以及商家的大肆渲染等种种因素的作用之下,得到大众的追捧,出现喜欢过洋节的风气,会弱化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不利于优良传统的承传。现在不少学生批判中国的教育,崇尚西方的教育。认为西方的教育思想先进,以人为本,特别人性化,而中国的教育全是毛病,一无是处。崇尚西方的快乐学习理念,认为中国的教育就是以成绩论英雄,应试教育,让学习一点都不快乐,甚至是带来痛苦。但是,在西方,学生真的就是嘻嘻哈哈地就把知识学好了?不过就是在做中学罢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说过“做中学,学中做”,当然,涉猎过教育学知识的大概也知道,”从做中学“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杜威奉行的是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应该重视儿童经验,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陶行知师从杜威,把老师的思想进行了实践,然后本土化,提出”教学做合一“。他得到杜威的赞扬,认为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结合国情、历史背景,我们必须承认,弱化教师的教并不合适。我们也必须承认,清政府的统治,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的确是落后了,所以我们需要学习,把西方的先进思想引进来,但是,我们在摸索中,也在进步,我们的教育在越变越好,我们的素质教育也提出不能仅注重学习成绩,还应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新课标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重视过程性评价。高考是对人才的选拔,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途径。难道发达国家就没有这种选拔人才的考试?

(四)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全面地进行分析,客观地进行文化对比认知

知己之长短,亦如知彼之优劣。如上所述,如果不全面的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我们的认知难免存在谬误。所以,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首先应当引导学生有较为全面的认知,帮助学生学会理性分析,形成正确的、客观的认识,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尚科学、尊重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培养文化自信,才能让青年一代成为中国文化代言人。因此教师在授业的同时,更应重视传道。

在文化的输入的同时,教师宜全面、客观,注重培养文化自信。不可有失偏颇,使自身的文化受到碾压。外语教育不能更不应成为宣扬西方文化、推崇西方价值观念的阵地。

参考文献

[1] 何晓晴.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J].決策探索(下),2020(6):84.

[2] 孙秀丽.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以“中国文化”课程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6).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4] 王春香.课程思政化视域下英语教师思政素养提高的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6):149-150.

[5] 蒲帅.“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校经贸英语的教学策略探微[J].现代商贸工业,2020(21).

[6] 李艳微,包磊,齐佳佳,等.大学英语教学中双文化输入研究[J].黑河学刊.2020(02):162-163.

[7] 王羽.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01):141-14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广东省高校教育科研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粤港澳文化国际化在英语教育本土化中实现的途径研究》(2018GXJK28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叶清华(1983- ),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翻学院硕士,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天河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一带一路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