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全球化问题的加剧,全世界人类的命运交织在一起。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已经逐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当前国际形势,从全人类的发展出发,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对此多维度的阐述形成了较完整的话语体系,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课题,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可以促进世界各国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并自觉践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现实的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根基。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共同体去发展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特点,是现实的人基于共同诉求而形成的共生模式。马克思人学思想中的实践主体是现实的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主体也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有其特有的存在方式,也就是从事一定的活动,马克思认为“这种活动的基本形式当然是物质活动,它决定一切其他活动,如脑力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而且“现实的人”是历史中的人,人在历史长河中都在不断的的创造历史,“现实的人”也有社会特征,人们联系成社会关系,具有明显的社会特征,并能动地改造社会。
满足人的需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质目标。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人的物质需要是人类生产的动力,在满足生存需求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新需求”,是指人成为社会性的人后,在社会性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产生的,它是保障人类进步发展的社会性需要。马克思指出,“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肉体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物质生活本身也是人们为了生活而必须每天进行的历史活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一家独大”的盈利模式并不符合目前全球的发展,人类命运是交织在一起的,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求同存异,主张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意识形态的发展水平各异的国家求同存异,共同发展,这样才能实现人的物质需要,同时实现人的社会需要。
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指向。人的发展问题一直都是马克思主义思考的问题,是马克思人学的中心。马克思从现实的人考虑,觉得私有制经济体制下限制了人的发展,人始终停留在充当机器工具的阶段,这种旧的社会分工造成智力和体力的分离,人的发展成为被动的的发展,完全被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所牺牲。因此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前提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为人的各种潜能和天赋的发挥准备了足够的物质条件,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本内容分析
面对全球性问题和中国未来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共同体思想,吸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提出了内涵丰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旨在谋求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实现共同价值。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个价值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领悟和发展,契合时代背景和发展形势。习近平提出了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认同的共同价值,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价值基础。这些由多元文化交织融汇所形成的被世人所普遍接受的价值,不受社会制度和财富程度影响,是人类文明沉淀下来的公共性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以此为基础,阐发了具体的价值观,即共同利益观、可持续性发展观、全球治理观、国际权利观、共同生存发展观,它们不断被践行不断被完善形成具有梯度层次的价值观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跨越了国家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局限,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性特征,也展示出了国家合作共赢的发展基础,有利于形成国际共同价值观,有助于达成国际共同共识,助力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有利于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作为中国建构自己话语体系的重要步骤,它彰显了中国鲜明的价值观立场,冲击了长期的西方自由主义在价值观上的优势,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价值观在国际地位上的影响。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总布局和总路径
习近平阐发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总布局,指出要坚持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平等互信、守望相助、团结协作,提出中国要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发展相互尊重和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与世界各国建立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建立平等相待与互商互量的伙伴关系、打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共创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发展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充分体现了精神与合作共同体的同一性,责任和命运共同体的统一性,也揭示了世界各国由对抗的利己化状态到合作、共赢的共同体的构建趋势。我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推动各个国家达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共识,深度参与国际制度的建设,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得到实践。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中国方案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变化,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今有了新的话语权,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更大的影响力,必然会面对和发达国家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间的关系,由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会受到共鸣也会遭到诋毁,但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会让“中国威胁论”等不实言论站不住脚,不攻自破。实际上,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整体与局部的辩证统一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价值理念,会为处理现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提供新的方式,为构建国家间政治、经济新秩序提供一个崭新的模式。同时中国在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模式的探索方面也有了积极成效,一方面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从提出至今,已经实现了稳步推进,积极分享中国模式,反对孤立主义等反全球化浪潮,引领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搭上这趟国际快車。另一方面是中国尝试调适双边和多边国际关系,如努力让中欧“四大伙伴关系”跃上新台阶等。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世界面临经济发展动能不足和发展不平衡、热点地区恐怖主义问题频发、全球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加剧、全球治理赤字严重等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人类社会建构了新的共同价值,提供了新的共同体意识和思维方式,缓和了以往的传统政治模式和西方价值观渗透,它主张政治上做到平等和尊重、在经济上实现互惠互利、在文化上追求和而不同、在国际规则上坚持求同存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追求全人类的发展,既符合各个国家人民的共同利益,也会积极的影响到未来的国际社会关系。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丰富了社会主体理论体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展了邓小平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理论,深化了江泽民文明多样性思想,丰富了胡锦涛的“和谐世界”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五位一体”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理论,是国际化的“五位一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治理与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契机,也是打造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利支撑。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中国将尽自己最大努力,始终秉承着崇高的品德和胸怀,为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各国应共同“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华文化内涵的新提升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更是弘扬者,我们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弘扬了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着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民族标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五位一体”的理念,对整个人类文明进程进行了重新考量,秉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继承了天下为公的仁爱道德观,弘扬了协和万邦的和谐观,深化了和而不同的价值观,继承也创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文明交往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下也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倡导和实践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优良传统文化给我们新时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做出了贡献。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共同体理论
“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维护全人类社会利益与解决国际社会矛盾的双赢角度出发,彰显了全人类共生、共利、共荣的共同体意识,并与马克思提出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具有相似之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体理论。另外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机统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中国共产党创新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借鉴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中国共产党继承了新中国长期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吸取了一系列重要外交思想理论的精髓,赋予了和平外交政策新的时代内涵,是对外交理念的历史传承。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习近平.论推动构建人类命運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14.
[4] 韩庆祥.现实逻辑中的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5] 袁贵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人民出版社,2017:25.
[7]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12:47.
作者简介:韩倩(1994- ),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