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义清
摘 要:当前,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教育与指导过程中,存在教育与指导效果不明显、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对学生个体需求的差异性,包括不同时间节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满足不够充分,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迫切需要构建精准就业教育与指导体系,满足大学生差异化的需求,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更好地匹配社会需求。
关键词:就业教育;就业能力;体系构建
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调研分析
1.就业调研分析
一是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数据来源于用人单位用人需求调查。调查对象为招收学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有效问卷为103份。
第一,大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有待提升的方面。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最有待提升的三项职业能力依次为:专业性知识与技能、职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最有待提升的三项职业素养依次为:责任感、积极主动、爱岗敬业。
第二,求职积极程度的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的积极程度评价为百分制的77.65分。其中,认为本校毕业生“很积极”或“积极”的单位占71.57%,其余则认为求职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二是毕业生对于学校培养反馈。本数据来源于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毕业生共计3,986人的调查结果,其中,本科生1,957人,研究生2,029人。
第一,能力训练对实际工作的满足度。对在校期间接受的各项能力训练是否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进行评价,满足度较高的三项能力为:学习能力、通识性知识与技能、执行能力;满足度较低的三项能力为:创新能力、职业规划能力、职业适应能力。
第二,對就业教育及服务的评价。在学校组织的各项就业教育及服务中,就业困难帮扶、就业管理与服务和就业推荐是学生较为满意的服务。而职业测评、就业指导讲座、工作坊等活动以及校园招聘宣讲会的组织满意度稍差。
第三,专业认同情况。有56.56%的学生表示“很喜欢”或“喜欢”所学专业,有69.88%学生表示“很愿意”或“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对于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程度评价,认为本专业社会需求“很高”或“高”的学生占47.25%,认为需求“低”或“很低”的占27.99%。
三是就业结果。从就业地区、就业城市类型、单位类型等方向进行调研。
第一,就业地区。调查显示:51.86%的毕业生期望首选在北京就业(最终落实42.36%),东部地区就业期望首选比例为28.72%(最终落实35.79%),中部地区就业期望首选比例为9.57%(最终落实9.57%),期望首选在西部地区就业比例为9.84%(最终落实11.1%)。总体来看,“在北京就业”最终落实与期望之间差距较大。
第二,就业城市类型。调查显示:研究生期望首选在直辖市比例为59.34%(最终落实51.46%),其次为副省级城市及二线城市24.45%(最终落实24%),最后为地级城市及以下16.21%(最终落实24.53%),大部分学生更倾向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工作机会更多的直辖市工作,但最终有很多学生未能如愿。
第三,单位类型。调查显示:毕业生最终落实的就业单位类型依次为:国有企业(43.46%)、事业单位(21.82%)、民营/私营企业(20.49%)、国家机关(6.89%)、三资企业(5.21%),从就业期望看,分别有11.22%、1.94%、0.88%的学生期望在事业单位、机关、国有企业工作而未能如愿。
第四,就业满意度。关于对目前工作满意度的评价,74.71%的学生表示“很满意”或“满意”。其余学生则觉得“不够满意”或者“说不好”。年薪方面:本科生期望平均年薪为9.36万元,最终落实的平均年薪为7.88万元,比期望年薪低1.48万元。研究生期望平均年薪为11.07万元,最终落实的平均年薪为9.43万元,比期望年薪低1.64万元。
第五,发展前景。只有52.43%的学生认为工作发展空间“很大”或“大”;47.57%的学生认为“不好说”或“不了解”。只有63.66%学生表示入职后发展路径“清晰”,其余学生则表示“不清晰”或“不了解”。
第六,人职匹配情况。对于专业与工作的相关度,表示目前落实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匹配度“很相关”或“相关”的学生占63.93%,其余学生认为专业匹配度“不相关”或“很不相关”。从教育层次与岗位要求的匹配程度看,65.16%学生认为教育层次恰好满足岗位要求,认为教育层次高于岗位要求的占29.09%,认为教育层次低于岗位要求的占5.75%。
四是求职价值观。从学生求职价值观看,施展个人的能力和特长、磨练个人能力、实现个人的抱负和目标是学校研究生在求职时最看重的三个因素。其次是和家庭生活不相冲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为社会发展创造价值、有高于一般水平的年薪。
2.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
通过上述调查以及与用人单位和学生座谈调研,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自己的求职理想期望与现实之间还存在很多差距,包括实际落实的就业薪酬、地域、行业以及企业类型等。大学生对于求职结果的满意度不是很高。其次,对于求职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准备不足,包括求职周期长以及对应聘过程中的困难都没有做好相应心理准备。特别是现在各类企业招聘都进行笔试、面试等多个环节,对学生就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在进一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方面还存在差距。再次,对职场的了解不够充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还有提升的空间。对于落实工作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路径很多学生不是很了解。求职积极性也有待提高。最后,就业价值观还有待改善。一部分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认同感不强,人职匹配度不高。对于选择工作目标更多还是停留在眼前,缺乏长远目标规划。
大学生精准就业教育与指导体系构建
1.打造“三维度”就业教育平台
不断深化就业教育机制,将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紧密结合,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不断提升就业工作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就业教育与指导实效性,拓宽就业教育途径,从“就业课堂专业化”“就业工作室纵深化”“品牌活动多样化”三个维度建好就业教育平台。
一是就业课堂专业化建设。为了解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以及自身缺乏科学的规划能力的问题,学校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改革課程模式,将就业指导必修课程进行分阶段授课。由原来在大三年级下学期开设课程变为大一年级上学期和大三年级下学期分别开课,授课内容分别为:大一年级侧重于职业生涯规划、大三年级侧重于讲授求职指导。提升大学生职业和学业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形成就业指导必修课为主导,职业生涯、大学生就业心理选修课为补充的课程体系。
二是学校就业教育与指导工作室纵深化建设。为了实现就业教育与指导的专业化、精准化和个性化,学校成立校级就业教育与指导工作室,整合就业指导工作力量,通过学习、研究、培训和工作实践,为就业一线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智力支持和实施路径,促进就业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提高,提升学校就业工作的整体水平。通过工作室开展大学生就业导师库建设,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专家担任工作室大学生就业导师。鼓励培育和建设一批个人或团队特色就业工作室,将学校就业教育与指导工作引向深入,直接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和开展各类就业教育与指导活动,承担起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了解各类政策的作用。
三是“品牌活动”多样化建设。为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就业教育体系,学校致力于打造一系列的品牌就业活动,活动的开展对象既有面向学生的也有面向学生工作干部的。面向辅导员举办的就业工作论坛,有效促进了工作交流;面向学生举办的一系列品牌活动,如彩虹桥求职训练营、校园招聘模拟大赛、职场精英思想汇、求职达人思想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以及“我的未来不是梦”大学生求职经历征文等。充分发挥了用人单位的职场实践指导力量、学生的典型示范效应和教师的育人功能,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指导与教育。
2.通过新媒体和信息化建设,整合和充分利用就业教育与指导资源
一是大学生职业信息库建设。通过开展职业访谈,建立大学生职业信息库,目前学校已经完成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技术人员和管道工程与油气储运技术人员两类职业的定义、任务职责、所必需的学历要求、知识背景、职业技能、从业资格、常用工具(职业对特定工具、软件、数据库等的使用情况和要求)、薪酬待遇、发展前景(行业发展前景和职业的就业趋势,总结该职业典型的个人发展路径等)以及职业道德要求等。通过职业信息库建设可以让大学生对于各类职业的概况有个初步了解,为做好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打好基础。
二是打造智慧就业教育与指导平台。依托信息化建设实现所有就业指导活动通过智慧就业网站集中发布、网络定向推送,就业导师网上预约与线下固定时间咨询相结合;各类就业指导刊物实现电子化。例如:就业指导教材、求职案例集、大学生就业杂志、求职指导手册等电子化,实现线上电子版和线下纸质版互为补充,方便大学生获取职业相关知识;开通线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网络课堂”,学生可以随时上网学习网络课程;进行在线职业测评,制定适合自身个性特点的职业目标;依托就业指导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就业教育与指导工作室专用官方微信公众号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技能提升类文章推送,供学生随时学习。
3.开展“全天候、全程化、全员化”精准就业教育体系
“全天候”,即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日常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以及政策的咨询等,学校致力于构建精准就业教育咨询平台,已经形成了院系分管就业工作的党委副书记、院系辅导员与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全天候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工作机制,增强了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同时,通过日常调研、座谈等了解学生需求,建立一对一帮扶台账,针对就业困难学生或有就业能力提升需求的在校学生开展精准帮扶。实现在不同时间节点、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精准就业教育与指导。
“全程化”,即在就业技能教育方面,从入学教育开始,学校对学生学习观、择业观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引领教育贯穿四年不断线,依托相关课程、媒体宣传等线下资源以及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云课堂等线上资源,实现针对每一名学生开展定制化就业教育与指导,全程开展就业服务。
“全员化”,即为了更好地激发全校对于就业工作的关注和对大学生就业的关心,着重完善全校促就业创业工作机制,动员全校力量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统筹下,各学院依据学院情况,分别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教育与指导活动。例如:学校地球科学学院研究生求职能力提升工作坊;石油工程学院创办思想导师启航班;机械学院“精细化分类学生指导工程”;商学院的“英雏计划”;外国语学院“三原色”新生教育工作室;科学技术研究院创办“青春加油站”系列活动等。
通过不断完善,目前学校已经基本实现了校内校外导师齐发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程与工作坊结合,讲座与竞赛相结合,不同年级与群体相区别,学院与就业指导中心互为补充的点线面结合的精准就业教育体系构建。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