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解和阐释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通过考察这一动态过程可以发现,是自身实力的变化,国民党、民主党派力量和阶级基础变化共同起着作用,并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对政权形式的设想和探索,逐渐形成适合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概念。中国共产党利用“人民民主专政”在历史发展阶段中政治概念上的弹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这一概念进行取舍、融合和强化,达到统一战线的作用,并服务于历史时期的政治目的。
[关键词]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人民民主专政”
[作者简介]石丹(1996-),女,苗族,重庆秀山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
[中图分类号] D231,D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0)09-0008-03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关于新中国的国家政权形式,毛泽东一直的说法是无产阶级占领导地位,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从抗日战争后期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不同的历史阶段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民主专政”做了不同的符合政治目的的解释,本文试图揭示这一过程背后的历史动因,展现“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是如何演变成适合中国的、被广大人民所接受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
一、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对“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解
(一)各民主阶级联盟的政府到无产阶级领导下的“联合专政”(1944—1947年)
1、抗日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前期的构想:各民主阶级联盟的政府。1944年9月15日,林伯渠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了结束国民党一党统治、建立抗日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这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10月10日,中国民主同盟紧随中共之后,发表《对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提出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建立各党派联合政权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大多数爱国、民主人士的支持,这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各个阶级民主政权的重要力量。此时,美国扶蒋反共政策逐渐公开化,国民党在军事力量上还占据着一定的优势,蒋介石坚持一党专政主张。1945年3月11日,蒋介石在宪政实施协进会的讲话中,公开表示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拒绝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945年4月23日,中共召开七大,将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5月,国民党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通过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宪政,拒绝并污蔑中共所提出的联合政府主张。在各界爱好和平人士的推动下,1946年1月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国共两党通过了五项协议,表明了改组后的政府是实现国民党由训政向宪政过渡的政府,否定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确定了建立民主制度、走和平建国的道路。此时中国共产党主张产生几个民主阶级联盟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形态和政权形态,但国民党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其反对任何形式的民主制度,最终,国民党破坏了政协协议,发动了内战。
2、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无产阶级领导下的“联合专政”。1947年7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进攻阶段,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更加深入地开展土地制度改革运动,获得了更多的农民群众的支持;在国统区也采取了更加积极的土地政策和城市政策,赢得了国统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同情。此时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也开始变化,人民解放军由防御转入进攻阶段。同年10月10日,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口号,但仍保留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联合工农商学兵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族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①此处的联合政府与1944年提出的联合政府相比,显然有着本质的区别。宣言中“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口号,表示此处的联合政府排除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强调的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联合专政”。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即将结束到解放战争中期,对“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解和阐释,是基于对未来政权形式的构想和国民党实力变化而產生变化的。随着中共实力的增长,由最初的建立以各民主阶级联盟的政府转变为无产阶级指导下的“联合专政”。随着实力的此消彼长和国内民众的支持增多,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专政”的话语阐释也相应做出调整。
(二)重提“工农民主专政”到“人民民主专政”(1947—1949年)
在国民党试图破坏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情况下,毛泽东曾尝试采取“工农民主专政”的提法。1947年11月18日,他在给陈瑾昆、吴玉章的信中说到:“宪草尚未至发表时期,内容亦宜从长斟酌,以工农民主专政为基本原则(即拙著《新民主主义论》及《论联合政府》中所指之基本原则)。”②但此时提出的“工农民主专政”是以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构想为原则的,故而政权不应当只局限于“工农”。1948年9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报告中,毛泽东又进一步解释到,“我们政权的阶级性是这样: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但不是仅仅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③这证明中国共产党在宣传中逐渐开始重视提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政权形式的提法,为更好动员民众,并反映出新民主主义理论特点,最终中共将“人民民主”与“专政”组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同年11月,毛泽东在与薄一波的谈话中说到:“现在是人民民主专政,不是搞无产阶级专政。”④强调将“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区别开来,“人民民主专政”不同于俄国的单一阶级专政,而是各个阶级联合参与的专政,中共以此来争取民众、中间人士和民主党派的认同和支持,为新民主主义胜利构建合法话语。在反复思考和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的认识逐步清晰,此后,在中共中央的文件表述中,“人民民主专政”一词被频繁使用。
(三)“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1949—1956年)
1、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解。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领导力量等重要内容,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概念最终形成。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临时宪法的形式规定中国国体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与米高扬会谈时,对“人民民主专政”做出了自己的理解:“新政权的性质简括地讲,就是在工农联盟基础上的人民民主专政,它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不过对我们这个国家来说,称人民民主专政更合适,更为合情合理。”⑤毛泽东不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无产阶级专政,但是他认为由于中国有其特殊的社会性质和阶级构成,将新政权称为“人民民主专政”更为恰当。通过“人民”“民主”“专政”等词语来阐释,更能让广大人民群众鲜明地感受到“人民”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主体;相较于“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包含的阶级成分更加广泛,扩大了人民民主的范围,为新中国建立后,稳定政权、发展经济提供保障。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地方各级人民政权逐渐建立,各地基层政权得到了彻底的改造,人民民主政权成为受到人民拥护且在全国范围内行之有效的政权。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无产阶级专政”。三大改造顺利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制度时期,阶级基础和结构发生了变化,人民民主专政肩负的任务也改变了,由服务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服务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基于此变化,中共在宣传中开始出现“无产阶级专政”与“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同时存在的现象。1956年6月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中开始出现“无产阶级专政”,同年9月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作政治报告时称:“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⑥1956年4月和12月,《人民日报》编辑部发表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文章,阐释了列宁有关政党、阶级的学说,总结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在中国共产党的舆论宣传下,“无产阶级专政”的提法也逐渐多了起来。
建国以后,中共一直承认“人民民主专政”是属于“无产阶级专政”范畴的,但对于这两种提法,在各个时期的表述不同侧重也有所不同。在建国初期,需要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统一战线发展经济,提“人民民主专政”更能凝聚人心;到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阶级基础发生了改变,中共开始公开地宣传“无产阶级专政”,但由于中国近现代特殊的国情,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除了以无产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外,还存在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之间的联盟。相比于“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更具有开放性和适应性的特点,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期,“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相交替使用。
二、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解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影响结果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对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解和阐释,是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毛泽东多次指出中國不同于苏联,要根据中国社会性质和阶级构成的特殊性,探索适合自身的政权模式。中国共产党人善于分析处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在不同时期,能够对各个阶级提出相应的政策,达到最大程度地团结一致,孤立敌人的目的。同时,除了分析阶级关系、关注阶级变化外,中国共产党人善于将对“人民民主专政”的阐释服务于各个阶级的革命和建设任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广泛宣传“人民民主专政”以此为发展经济巩固政权,完成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到了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提法也逐渐变多,与“人民民主专政”相互交替使用。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基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民主专政”。
(二)统一战线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专政”有不同的具体提法,利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弹性解释最终是服务于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的。在解放战争结束后到新中国成立前,提出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但不是仅仅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⑦此时不提“工农民主专政”,而强调“人民民主专政”,是为了统一资产阶级的力量,恢复经济,为建立新中国做筹备;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权民主建设中,为了吸引广大民众参加和支持土地改革等民主改革的工作,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工作,争取知识分子、工商界、宗教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支持,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确立了同党外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解和阐释都是服务于统一战线的目的。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解离不开对阶级状况和自身实力的考虑
在1944年到1956年间,中共对“人民民主专政”的话语阐释处在变化之中,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伴随着现实阶级状况的变化和中共自身实力的变化。提出以各民主阶级联盟的政府是因为当时国共力量对比悬殊,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敦促和国内爱好和平民众的愿望,决定了不可能将国民党这么大的政治势力排除在外。在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联合政府的主张就是排除了国民党势力范围的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民主专政”。在中国特殊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资产阶级有其妥协性和软弱性,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将资产阶级划入“人民”的范围,给予其参与政治的权利,更加起到了稳定人心、发展经济的作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民族资产阶级被改造,工人成为领导阶级,农民和个体劳动者逐步走向集体合作的道路,此时中国共产党又才公开地宣传“无产阶级专政”。
(四)“人民民主专政”为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凝聚力量
“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为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指导下,推翻了国民政府的一党专政的统治,为人民大众推翻了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后,以临时宪法的形式将“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为新中国的国体,保障了民众的利益,使新生政权得以巩固,并起到了凝聚力量的作用,使新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过三大改造,在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又进一步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使中国共产党结合实际情况,对人民民主专政有了更好地理解。
三、结语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民主专政”话语的阐释与理解的不断变化,是基于中共早期对未来政权形式的设想下,随着自身实力与国民党、民主党派等各方实力的此起彼伏,阶级基础的变化等共同影响下的结果。从各民主阶级联盟的政府到无产阶级领导下的“联合专政”、重提“工农民主专政”到“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同时出现,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并阐明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使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逐步实现中国化,形成了更适用于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同时,“人民民主专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服务于不同的历史任务,对中国的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中国共产党在解构和重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人民民主专政”在历史发展阶段中的政治弹性,为其政治目的构建了合法性。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7页.
②毛泽东书信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8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一).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第5页.
④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⑤金冲及.毛泽东传(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910页.
⑥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3页.
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一).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第5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版.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3]荣梦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1993年版.
[6]虞崇胜.“人民民主专政”概念的历史考察[M].党的文献,1999(5).
[7]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