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克斌
在所有自发性脑内血肿患者中,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所占比例可高达51.0%~73.3%,该病患者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患者一旦未能接受到良好的治疗则很容易对其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1]。对于出血量>30 ml 的患者,医生通常会推荐患者选取手术治疗。传统的皮层造瘘手术治疗临床疗效受限,给患者带来的创伤较大,不利于促进患者恢复健康。本次研究主要以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经脑沟间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实际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 年3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60 例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开展本次试验研究,选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0 例。参照组男16 例、女14 例,平均年龄(53.74±5.21)岁;研究组男17 例、女13 例,平均年龄(53.32±5.8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入院患者治疗方式 通过GCS 量表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估,对于GCS 评分≥10 分的患者,需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给予神经重症监护、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等治疗,完善患者的脑血管CT 检查和脑血管造影CT 检查,对患者进行保守治疗,直到患者发病的1 d 后,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进一步展开血肿清除术,在治疗期间如果患者出现意识变差情况,需对患者展开颅脑CT 复查,当复查结果显示患者存在脑积水或出血量明显增加时为患者行急诊手术;对于GCS 评分<10 分的患者,需在其入院以后给予神经重症监护、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等治疗,完善患者的脑血管CT 检查和脑血管造影CT 检查,展开急诊手术治疗。
1.2.2 手术治疗方式 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在患者头皮上对血肿位置、外侧裂以及中央沟进行标示,拟暴露位于外侧裂远端缘上回处的骨窗,切口位置为患者的耳廓上方一直到顶结节处,在实际操作中需以患者的血肿位置为依据对切口位置进行调整,应用乳突撑开器将患者的软组织撑开,将颅骨显示出来,于颞侧处进行钻孔,铣出骨瓣大小为2.5 cm×3.0 cm。在剪开硬膜前用125 ml 甘露醇(20%)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基底选取为额颞侧,呈C 形将硬脑膜剪开。参照组行皮层造瘘手术治疗:以CT 定位为导向,对与血肿距离最近的皮层进行造瘘,进入到患者的血肿腔对血肿进行清除。研究组行经脑沟间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在颞横回和外侧裂远端上支缘上回之间的脑沟进行钝性分离,将蛛网膜分离出来,在分离过程中如果患者的脑压比较高,可以先进行部分解剖,然后从脑沟侧缘上回皮层处对血肿腔展开穿刺工作,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抽出血肿量进行确定,待完成减压以后对蛛网膜进行钝性分离,在距离血肿腔较近的地方对无血管区皮层进行切开,切开长度约为1.0~1.5 cm,进入血肿腔以后对手术视野进行调整,对血肿进行清除。在手术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从剪开脑膜这一环节开始,接下来的操作均需要在显微镜观察情况下展开,医生需要确保手术手法轻柔,需要对患者的皮质组织进行保护,需要对牵拉损伤现象的发生进行降低,预防对脑血沟血管造成损伤,在吸引过程中可同时应用生理盐水对患者的血肿部位进行清洗,最大程度上对血肿进行清除,对术野范围内有无出现活动性出血现象进行观察,如果有,可采取双极电凝进行低功率止血,如果无,则可对硬膜进行缝合,手术完成以后将引流管放置好,对骨瓣进行复位处理,固定好连接片。
1.2.3 术后患者治疗方式 手术结束以后将患者送往神经外科进行重症监护,对患者的血压、心率等各项指标进行密切监测,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工作,根据患者实际恢复情况为其展开肢体功能训练等。术后1 d 通过颅脑CT 对患者的血肿清除情况进行复查,术后2 周对患者的脑水肿减轻情况和血肿吸收情况进行复查,在未出现中线移位的情况下可令患者出院。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昏迷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通过GCS 量表对两组患者的昏迷情况进行评估,GCS 总分为15 分,分数越低代表患者的昏迷程度越严重[2];通过ADL 量表评估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总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高[3]。②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程度,对血肿清除<60%,60%~80%、>80%的患者例数进行观察和记录,血肿清除优良率=血肿清除>80%例数/总例数×100%[4]。③比较两组患者的二次手术情况。④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肺部感染、再出血和脑水肿。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昏迷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GCS 评分和ADL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GCS 评分和ADL 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程度比较 研究组血肿清除优良率为66.67%,高于参照组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昏迷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昏迷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
注:与参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程度比较(n,%)
2.3 两组患者的二次手术情况比较 研究组有1 例患者进行二次手术,二次手术率为3.33%;参照组有7 例患者进行二次手术,二次手术率为23.33%。研究组二次手术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92,P=0.023<0.05)。
2.4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参照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3 例,再出血3 例,脑水肿2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研究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1 例,再出血1 例,脑水肿0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67%。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38<0.05)。
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通常具有起病急,发作迅速等特征,需要得到及时且行之有效的治疗,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如果患者的实际出血量<30 ml,则可对患者进行保守治疗,如果患者的实际出血量比较大,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则需要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临床上常见的手术治疗方式具有多样性,包括钻孔抽吸术、显微手术清除血肿、立体定向钻孔抽吸置管引流联合纤溶治疗等,手术治疗固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是同时也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损伤,对患者预后效果的提升和健康水平的恢复产生了比较严重的阻碍[5]。
近些年来,在脑显微解剖学的发展和进步下,精准神经外科理念逐渐渗透进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中,该方式的应用能够对患者的病灶进行精准定位和评估,能够通过脑裂、池和沟等方式对患者的深部病灶进行充分暴露,从而将脑脊液释放出来,能够对正常脑组织产生的牵拉现象进行有效降低,能够明显减少患者的出血量,预防患者正常脑组织受到损伤,术后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比较少,有助于促进患者快速恢复健康,且该方式的切口也比较小,不会对患者的美容效果产生影响,可以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GCS 评分和ADL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GCS 评分和ADL 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肿清除优良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二次手术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经脑沟间入路显微手术的应用有利于优化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给予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经脑沟间入路显微手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安全性高,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