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才政策浅析

2020-11-09 07:33肖玲玲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安徽科技 2020年10期
关键词:合肥市合肥中心

文/肖玲玲(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2017 年1 月,合肥获国家批准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科学中心”)是依托全超导托卡马克、合肥同步辐射光源和稳态强磁场等大科学装置,支持多学科、多领域、多主体开展交叉前沿性研究,促进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产出的大型开放式研究基地。

一、科学中心人才政策体系

1.人才政策概况

2017 年5 月,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人才工作的意见(试行)》(皖办发〔2017〕23 号,以下简称“科学中心人才10 条”),在中共安徽省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皖发〔2016〕45 号,简称“安徽人才30 条”)的基础上,提出加大引才奖补力度、提供签证居留便利、享受个税优惠减免、创新编制岗位管理、优化生活配套服务等10 个方面意见,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科学中心人才10 条”主要内容如图1 所示。

图1 “科学中心人才10 条”主要内容

2017 年7 月,合肥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创新之都人才工作的意见》(合发〔2017〕17 号,简称“人才新政20 条”),从人才政策体系、人才事业平台、人才管理机制、人才生态环境等方面对合肥市人才政策进行了优化和升级。根据“人才新政20 条”,合肥市计划在5 年内安排人才发展专项经费20 亿元以上,实施人才发展“6311”工程,即引进培养国内外顶尖人才和国家级领军人才600 人、省市级领军人才3000 人、高级人才10000 人,集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10 万人以上,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2017 年12 月,《合肥市支持院士(科学家、专家)工作站(室)建设实施细则(暂行)》《合肥市博士后经费资助使用实施细则(暂行)》和《合肥市海外人才工作站建设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等一系列人才政策发布实施,大力支持院士工作站、海外人才工作站等人才平台建设。

2018 年4 月,继“人才新政20条”之后,合肥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来肥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再次以多重利好政策吸引人才来合肥创新创业。同时,积极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等工作,探索首席科学家制度,推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才政策创新。

2.强化人才引进

(1)精准引进特殊人才。对引进国际、国内顶尖人才和科学中心建设特殊需要人才及其科研团队,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创造条件实行精准化引进。对引进人才进行奖补,工资性年收入超过50 万元、纳税超过10 万元的引进人才,用人单位可获得50%实付薪酬额度的奖补资金。人员编制可根据科学中心机构建设需要进行科学合理配置;对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中央驻皖单位,安徽省可调剂编制供其周转使用,以解决引进人才编制不足的问题。

(2)多渠道引进海外人才。以实施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国家重点引智项目等引才计划为抓手,结合合肥市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引进计划和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合肥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来肥创新创业。在合肥工作的外国人才数量多年保持增长趋势,其中,高层次人才占比较高,约30%。2018 年初,安徽省在全国首批实施外国人才签证制度,让高端人才享受最长有效期、最长停留期、最短审发时间和最优惠待遇;2019 年初,合肥获得安徽省第一批两张《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2019 年,合肥市共有24 位高层次外国专家获颁特聘外国专家证书,并获得630 万元“真金白银”资助。在合肥工作的外国人才中,累计已有5 人入选国家外专项目,71 人入选省外专项目,10 人获中国政府“友谊奖”。根据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发布的榜单,合肥连续两年位列“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前三甲。

(3)创新柔性引才模式。围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项目合作、技术联姻等方式,合肥市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和智力,形成一大批在合肥工作的“星期天工程师”“候鸟型教授”。探索实施针对海外人才或项目的“区内注册、海内外经营”等离岸模式,发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院所海外学子众多的优势,整合现有企事业单位的海外渠道和资源,以“柔性引才”机制,吸引更多海外人才来合肥工作或离岸创新创业。依托国家大科学装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立访问学者岗位,鼓励离岸创新人才来合肥开展合作研究。

3.优化人才服务

(1)畅通人才服务渠道。为进一步简化流程,合肥市于2018 年打造了“人才服务智慧平台”。该平台囊括了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博士后生活补贴、人才创新创业资助等业务,将人社、国土资源、公安等部门数据共享,充分发挥安徽政务服务网平台优势,按照“让人才只跑一趟路”的工作目标,完善业务经办系统,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线上申报、受理、审批、支付,让人才少跑路、少填表格,缩短业务办理时间。合肥市在推出“智慧平台”的同时,仍保留人才服务窗口,及时解难答疑,方便百姓的多种需要,形成全方位、多渠道人才服务模式。

(2)加强人才生活保障。针对人才住房、子女就学、医疗健康等人才生活需求,合肥市不断强化政策保障,着力打造人才服务的“软环境”。为子女就学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可自主选择学校,也可实行弹性学制。优化医疗服务,在综合医院设立专门服务窗口,提供预约诊疗和外语服务,积极引进国际先进医疗机构临床技术,建立了国际医疗结算体系。提供住房保障,加快各类人才公寓建设,已建成近百万平米,提供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住房、公寓,实现拎包入住。

二、人才政策效应不断凸显

1.人才平台载体建设加强

截至2019 年底,合肥市拥有院士工作站59 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34 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 家,部属(重点)实验室36 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30 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9 家,其中国家级(含分中心)7 家;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61 家,其中国家级17 家;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52 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47 家,其中国家级50 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6 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8家。

2.人才队伍建设量质齐升

2019 年,合肥市新增5 位两院院士,共计127 位两院院士服务合肥科技创新。首批外国专家工作室、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建成,集聚国内外高端人才超过400 人。2019 年,合肥市吸引近15 万名各类高校毕业生来肥就业创业,拥有专业技术人员95 万人,各类人才资源总量达190 多万人。

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反映了自主创新人力的投入规模和强度。2018年,合肥市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5.5万人年,比上年增长3.5%,占全省总量(14.7 万人年)的37%,每万人口中从事研发活动人员101.3 人年。

3.人才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2019 年,合肥市有8 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其中1 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6 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 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9 年,合肥市专利申请量为61205 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25453 件;专利授权量为30245 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5981 件,比上年增长6.9%。签订输出技术合同14962 项,成交金额222.4 亿元,增长15.9%;签订吸纳技术合同9581 项,成交金额252.56 亿元,增长52.5%。

猜你喜欢
合肥市合肥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合肥蜂巢城市会客厅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合肥市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合肥市包河区语文老师书法作品选登
合肥市美术教师优秀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