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中的沉思”
——在危机中,艺术何为?

2020-11-09 07:23整理TextfinishingZhaoChun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艺术家人类

赵 纯 整理Text finishing: Zhao Chun

编者按:作为UCCA北京于2020年举办的首个展览,“紧急中的沉思”展汇集26名国内外艺术家,对“在危机中,艺术何为?”展开了探讨。

展览链接:

紧急中的沉思

主办方: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展览时间:2020年5月21日—8月30日

展览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UCCA大展厅及Open.Gallery

参展艺术家:法证建筑、韩冰、何采柔、何恩怀、劳伦斯·阿布·哈姆丹、胡芮、蒋竹韵、李燎、陆垒、奥利弗·拉瑞克、米卡·罗滕伯格、李文嘉、夏娜·莫尔顿、佩恩恩、邱岸雄、沃尔夫冈·提尔曼斯、童义欣、王兵、许家维、徐世琪、杨福东、皮埃尔·于热、张慧、张培力、赵仁辉、致颖

2020年5月21日至8月30日,UCCA呈现群展“紧急中的沉思”。此次展览源于一场突发公共健康状况所导致的21世纪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事件,UCCA期望通过此次展览寻求艺术给予人们的慰藉、反思与凝聚力。展览以五个章节展开,聚焦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身体和生命政治学、人与动物的二元对立、人类的迁徙与地缘性和信息化对社会未来范式的影响,通过26名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对当前社会现实的构建及当下对未来的影响进行审视和思考。展览标题取自美国诗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策展人弗兰克·奥哈拉(Frank O’Hara,1926—1966年)所著的诗歌选集,他在一首诗中如此写道:“在危难时刻,我们都必须再三思索我们爱的人是谁。”

“紧急中的沉思”由UCCA展览团队郭希、栾诗璇、秋韵、林鹭琪、杜帆和张南昭策划。参展艺术家包括法证建筑、韩冰、何采柔、何恩怀、劳伦斯·阿布·哈姆丹、胡芮、蒋竹韵、李燎、陆垒、奥利弗·拉瑞克、米卡·罗滕伯格、李文嘉、夏娜·莫尔顿、佩恩恩、邱岸雄、沃尔夫冈·提尔曼斯、童义欣、王兵、许家维、徐世琪、杨福东、皮埃尔·于热、张慧、张培力、赵仁辉和致颖。展览从五个方面开始,回顾这个特殊时期的一些思考,多数作品虽创作完成于2020年前,但以当下视角重新对其进行审视时,这些作品又呈现出了新的意义。

展览的第一章节为“暴风眼中的日常”。突如其来的全球公共健康危机,暴露出人们原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的脆弱性。面对正常的生产消费节奏的消逝,人们开始对自身所处的位置产生深刻的反思。随着公共空间的暂时关闭,人们的创造力却为私人空间打开了新的维度。与此同时,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实体边界和心理边界逐渐模糊。潜在的风险促使我们以新的眼光审视日常,从前被忽视的平凡琐事在当下变成审视和珍惜的对象。我们在做日常选择时更为深思熟虑,未来的范式正从这样的思考中渐露端倪,新常态中蕴藏着未来危机的应对方案。“暴风眼中的日常”对当下日常生活进行了审视,张慧绘画作品中戴口罩的护士、面带微笑的空姐,让处在特殊时期的我们有了别样的感受;夏娜·莫尔顿的影像作品《飒飒松林∞》中异想天开的伪情景剧,虽创作于2018年,但对近来沉湎于新闻更新或面对社交疏远问题的人来说,却是再熟悉不过的一幕。

张慧 犹在镜中1 布面油画145.8×112cm 2018年

夏娜·莫尔顿(和尼克·哈雷特) 飒飒松林∞ 六频影像装置35分 2018年

展览的第二章节名为“生命体征”。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给有限的生命提出严酷的警示,放大了人类对于自身健康的敏感,以及对他人产生影响的可能性。被想象、渴望、建构和操纵的身体,对肉身消亡的恐惧,皆在人类哲学、文学和艺术叙事中反复涌现。科技发展导致对体力劳动需求的锐减,晚期资本主义逐渐趋向符号化和不平等,社会差异也愈加明显。一些人强健无虞,另一些人则脆弱易感;一些人痴迷于健康生活的新理念,另一些人则缺乏最基本的保障。生命思维的新时代将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告诫?我们该如何理解身体的力量与脆弱?“生命的体征”集中了这些思考。王兵在纪录片《方绣英》(2017年)中呈现了农民方绣英在世的最后八天,让我们直面痛苦、无情,甚至是平庸的死亡,86分钟的片子令人窒息。张培力的《血液总量》《脂肪总量》等作品,将与身体中血液同等重量的红色人造水晶、与脂肪同等重量的大理石,在展厅中以一个个精确而完美的立方体无声地呈现出来,抽离并反观自己的身体密码。李燎的影像作品叫“做更好的人”,怎样才是“更好的人”,要锻炼健身,会说英语,有八块腹肌,在符号化的社会系统里,每个人都不完全是自己。李燎的其他几件综合材料作品《新概念腹肌》《每天八件事》等同样对这一主题进行了阐释。

王兵 方绣英 纪录片、数字高清、彩色、有声87分 2017年

张培力 脂肪总量 圣安娜黄大理石 21×21×21cm 2019年;张培力 血液总量 人造水晶 28×59×181cm 2019年;张培力 全身的骨头 白色卡拉拉大理石 25×59×181cm 2019年

李燎 新概念腹肌 石膏、硅胶、丝绸 34×40×12cm(4件) 2018—2019年;李燎 腹肌 汉白玉 33×16.5×36.5cm 2019年;李燎 每天八件事 胶带、荧光笔 尺寸可变 2018—2019年;李燎 做更好的人 单频彩色有声影像 189分45秒 2019年

接下来的“超越动物性”章节,围绕着人与动物的关系展开。“智人”这个分类学概念于1758年首次提出,遂在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筑起一道可疑的二元对立关系。人类似乎有理由相信,自身在生态系统中占据无可替代的至高地位,然而人类历史本身同样充满压迫与抗争。当人类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动物栖息地,而这种扩张伴随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日益加速之时,动物与人之间传播的传染病也愈发常见。对于病毒而言,人与非人生命的划分并不具有意义。当前大流行病的自然起源,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人与自然关系新一轮的讨论。近期,当我们在视频中看到,动物出现在空无一人的城市街道时,很多人开始想象一个不再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面临物种危机,或许是时候重新反思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以及这种假定的优越性是否依然有存在的必要。

童义欣的新作《庐山动物园里的诗歌》,用诗歌和影像来演绎一个真实事件——庐山动物园衰落关闭后,一些外来务工人员住进了动物园原本为动物设计的房屋里。皮埃尔·于热的《无题(人类面具)》主角是一只装扮成女服务员的猴子,在福岛经过了核泄漏事故后,仍然待在它之前工作的居酒屋里,镜头不时地捕捉到它搪瓷面具下闪烁的眼光,根据拍摄角度的不同,流露出宁静或忧伤的表情。这些作品看过之后都会让人产生些许不适,而艺术家奥利弗·拉瑞克的影像作品《中间状态》,或许可以给人片刻放松。鱼虫、蘑菇与机械零件相生相长,全由线条勾画而来,伴随着不紧不慢的弦乐流淌出一部看似永无休止,实则只有四分多钟的变形记。作品以温和有力的节奏表达了对人类与非人类共享演化路径的思考。

第四章节为“他者的迁徙”,关注世界格局的走向。在全球资本主义经济话语中,边界会对自由贸易带来的经济增长和积极变化构成阻碍。与之相反的民粹主义观点则认为,边境之墙的筑起,将保护本地人员和商品免于来自外部的侵扰与竞争。近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或会对早已显露端倪的民族主义和仇外情绪推波助澜——对于迁徙中“他者”的恐惧,在人类全球大流行病历史上始终能迅速引发集体的焦虑情绪。而在14世纪“黑死病”肆虐的欧洲,这种恐惧更被加以利用,成为一系列反犹运动的幌子。当今世界部分地区对亚裔人群的不公正待遇,不禁让我们回想起曾经不幸的历史。随着边境加固,移民活动锐减,全球格局将何去何从?我们对彼此、对“他者”的理解又会如何演变?

童义欣 庐山动物园里的诗歌 十频高清影像 3分15秒、2分17秒、2分5秒、2分57秒、1分13秒、0分52秒、1分50秒、2分55秒、1分47秒、6分5秒 2015—2020年

奥利弗·拉瑞克 中间状态 单频黑白有声高清影像4分48秒 2018年

何恩怀 CX 888 折叠躺椅、两个单频影像、显示屏、地毯、空头飞机票、飞机模型 左侧影像28分1秒 右侧影像25钟14秒 尺寸可变2018年

何恩怀的影像装置作品名为“CX888”。“CX888”是国泰航空的一个航班号,艺术家出生在香港,后来搬到美国,CX888载着他往返于两地之间,它不只是连接两地的枢纽,同时也是情感的枢纽,他将这些情感注入作品中,包括他个人情感及他对家人的羁绊,由此构造了复杂的叙事。许许多多这样的叙事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发生,无限的叙事全部在一起构成了全球的一体化。在何恩怀作品旁边有一面铁栅栏,栅栏底部由摇篮的弧形支架支撑,这是何采柔的作品《摇篮II》。铁栅栏代表戒备,弧形支架代表安全,作品的双重性暗示着我们对他者的一种态度。它与何恩怀的作品并置,一边是融合,一边是排斥,揭示了人类复杂的情感和人们对世界格局走向的迷茫。

最后一个章节是“失焦”,关注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人的处境。近十年人们获得的信息愈发趋于碎片化,与传统新闻媒体单向传播的模式相比,在基于大数据算法的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中,对信息出处的辨识让位于公众的情绪与意见。在对极端观点趋之若鹜的媒体时代,漠视、疏离、疲惫已成为心理常态。近几年来,我们见识到在各种信息相互博弈的语境之下,各方的讨论变得错综复杂,信息的选择与甄别也再非易事。当我们沉浸并迷失在由信息构成的数字虚拟空间时,这会给现实生活的情感理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带来怎样的影响?多位艺术家在这一章节试图在众声喧哗的后网络时代,对信息的传播在人类未来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此章节以杨福东的摄影装置《善恶的彼岸——真理之敌》作为开篇,杨福东将摘选出的尼采语录与黑色玻璃下不可见的摄影并置,形成了模糊与鲜明的视觉观感。照片本身具有的清晰画面在黑玻璃的掩映下若隐若现,而观者的倒影成为叙事最重要的旁白。这组作品的对面是陆垒的装置作品《广场》,用100个油桶和喇叭塑造了一种单位大楼的景象,是艺术家对童年居住过的化工队大院的印象,他将这种印象进行了实体化呈现。德国艺术家沃尔夫冈·提尔曼斯认为我们所处的当下生活其实就是未来的历史,他将我们现在的时间及历史背景相结合,然后收集新闻资料、文字、图像进行研究,并将之打印出来,呈现出作品《时间/镜像,北京》……

26位艺术家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对我们共有的生命体验、世界的复杂性和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进行反思。这是他们个人的思考,也是人类共同的思考。这次疫情带来的变局,接下来会改变人们对很多东西的固有认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也许会随之重新洗牌,但希望在处理各种问题甚至是冲突的时候,人类保持着一点对生命的尊重。

猜你喜欢
艺术家人类
颤抖吧,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会成长起来吗?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