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征宇
【摘 要】触类旁通是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使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触类旁通,就要用素质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数学;触类旁通
为什么要用素质教育的方法才能培养这种思维能力,只要把传统教法与素质教育相比较就知道了。应试教育的目标是继承前人的知识,教法采用“满堂灌”、“注入式”,大体模式是三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师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学生无捕鱼能力。给一点鱼吃一点鱼,不给就望鱼兴叹。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授之以渔。教会了学习方法,学生就会在遇到别的问题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这个成语出自《论语》,意思是说教人认识四方的东西(如一个正方形),举一个角为例,让他类推另外三个角,若不能类推,则不再教他。评析:古人的这则寓言对我们应有如下启示:一是教师要有素质教育观念,即教的目的是授之以渔,让学生有类推的能力。二是教者是以学生的智力为教与不教的标准,一次学不会就判定他智力低下,教不会便不再教了。若是对个别智力确实低下的学生,可以这么做,但若普遍这么做,当作一般原则,则应是教者无方了,应改进教学方法了。目标有了,用传统的教法教不会,则就该使用素质教育的创新教法。触类旁通与举一反三的意思相同。因为遇到的是同类问题,就能推出解决的方法。而举一反三中,那其余三个角即與教的那个角的问题是同类的,就应推断另三个角的认识和解决办法。这两个成语所不同的是,举一反三主要指学法,触类旁通是指运用能力。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呢?试看下面的一位教师的教法:仍以“举一反三”的原始例子为例,教正方形的知识。先让学生知道正方形的概念是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平面图形叫正方形。教懂的方法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的正方形,让一个学生上来用三角板的直角去量其中一个角,看看是否是直角。量的结果正好是直角,再用条尺去量每一条边,每条边都相等。这说明这个图形就是正方形。这时启发问话。这个同学只量了一个角,怎样推断其余三个角都是直角呢?同学们纷纷发言:因为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对一个角量的结果是直角,其余的不量也一定是直角了。老师肯定了推断的正确性,然后再实际量一量证明一下,果然如此。进一步证明了推断。老师又问,刚才学的是正方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你们在别的地方遇到一个图形,比如一个操场,要判定它是是否正方形,又该怎么办呢?同学们回答,那就先量一量每条边是否相等。如果有一条边与另外的边不相等,那就无须再去量它的角了,因为缺了一个条件,即使四个角都相等也不是正方形了。老师先肯定了这个判断,然后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非三角形),先量边,果然相邻两条边不相等,不是正方形。这就说明同学们有解决其它的同类问题的推断的能力了。学生之所以有推断能力,是由于老师用了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形成了能力。又例:以三角形和长方形为例。因为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求面积公式:正方形是一边自乘,长方形是长乘以宽。老师便设置了生活中的一个问题情景:某村有一块田。有人说是正方形,有人说是长方形。没有其它形状的例外,怎样用简短的方法判断它是正方形还是长方形,怎样用简便的方法计算面积。同学们被这个情境激起了兴趣,纷纷思索了起来。有的说用皮尺一一量出每条边,如果每条边都相等,就证明是正方形。有的说,一一量出四个角,如果每个角都是直角,也证明它是正方形。是正方形,只需量出一条边的长度,以一边自乘就得出了面积。还有的说一一去量每条边太费事,只需量相邻的两条边是否相等。若相等就是正方形,若不相等就是长方形。是正方形就只需量出一条边的长度,以一边自乘,若是长方形就量出相邻两条边的长度,以长乘以宽就得出了面积。后面这种方法,老师肯定,同学们赞同,都说这是最简便的方法了。评析:第三个说出方法的那个学生,已经能将书本知识学以致用了。这也是触类旁通的一种体现。而且还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他的推断的简便体现于如下方面:一是充分弄清了前提。既然这块田只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可能,那么只需量出相邻两条边就可判断,这就找准了正方形与长方形两种图形的区别点。所以操作就简便省事了。在本子上纸上谈兵他也一定是这样判定和操作的,所以接触到实际也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这也说明,那位数学老师教学的时候也一定用了启发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了主动学习精神,通过参与比较、分析的过程才学会将知识融会贯通的。又例: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方法很多。方法来于积累。积累的途径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多读课外书籍是有效途径之一。有位学生是个数学差生,但他接受了老师的建议,多看课外书籍,从课外书籍中尝到了乐趣,就爱上了数学了,数学成绩就提高了。他从课外书籍中尝到了什么乐趣呢?他从一本《数学家的故事》中看到华罗庚的优选法。优选法其实就是将无用条件排斥掉,保留有用信息。比如工厂停电,要查故障,逐一排查太费时间,于是接通半个工厂厂房的电路,若通电正常,那么故障肯定在另一半厂房内。这就节省了一半的时间了。用此法逐一排查下去,最后落实到某个地点。他把这种方法的原理理解透彻后,如果遇到相类的事情,就有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天,他看见路边有个人在摆数学擂台,说自己面前的两块砖,其中一个里面藏着一块铁蛋(有半斤重),谁要是不损伤砖头就测准了铁蛋藏在哪一块砖里,就奖励100元钱。若是测不出就输掉100元钱。这个学生略一思索,有了,就用排除法。他找来一把刀,刀刃朝天固定好。把砖按中间线横放在刀刃上,砖向右边偏倒,他就判断铁弹在这一半块砖里。再把砖竖放在刀刃上,砖有往左边偏倒,这说明铁弹在砖的这半块里的另一半上。即铁弹在整块砖的那个部位里。劈开一看,果然如此。于是得到了100元。他尝到了数学的乐趣了,这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这件事说明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激发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悟出原理是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