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弗朗索瓦·米勒:让艺术富有鲜活浓郁的生活气息

2020-11-08 13:39曼青
青春期健康 2020年20期
关键词:弗朗索瓦画派米勒

文/曼青

让·弗朗索瓦·米勒

画家简介: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 年 ), 是 19 世 纪 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法国巴比松派画家,以乡村风俗画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国画坛闻名。米勒是法国最伟大的田园画家,大家习惯于称呼他为米勒,实际按照法语发音应翻译作“米叶”。米勒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代表作品有《拾穗者》《播种者》《死神与樵夫》等。

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 年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户农民家庭。金色的田野、雪白的羊群、宁静而温暖的夕阳……这些自然而又质朴的景象深深吸引着年幼的米勒,他对于美的追求与向往也由此萌发。幼年时,米勒便表现出绝佳的绘画才能,这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受到了家乡老师的赞赏和鼓励,米勒由此立志学习绘画。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时刻希望能用自己的画笔描绘法国农民淳朴而勤劳的形象。1848 年,他画了一幅《簸谷子的女人》,卖了500 法郎。他同他的朋友、动物画家夏尔·雅克商量,用这笔钱到巴比松去定居。当时,画家狄亚兹已经在那里安家,米勒十分向往他的生活,于是,米勒迈开了他人生中重要的一步。

1849 年7 月的一个晴朗早晨,他带着自己的妻子和5 个孩子同夏尔·雅克一起,坐上了一辆笨重的日式释车,驶向离巴黎90 公里的枫丹白露,然后背着简单的行囊,步行来到巴比松村。望着那儿的树木和田野,他高兴地喊着:“这里真美呀!”

《拾穗者》

这时的他已经35 岁,在巴比松村结识了科罗、卢梭、特罗容等画家,在这个穷困闭塞的乡村,他一住就是27 年之久。这27 年,是米勒一生中创作最为丰富的时期。许多法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名画作品 《播种者》(1850)、《牧羊少女》(1852)、《拾穗者》 (1857)、《晚钟》 (1859)、《扶锄的男子》 (1863)、《喂食》 (1872)、《春》(1873)等等,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他从不虚构画面的情景,每一幅画的灵感都是从耕耘着、放牧着、劳动着、生活着的法国农民真实生活中收获来的。

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他的生活异常困苦,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他常常由于没钱买颜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于是,以卢梭、狄亚兹、朱尔·杜普雷、柯罗和米勒为主要成员的、在欧洲美术史上声名卓著的“巴比松画派”就这样形成了。

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的兴起,是以巴比松画派为先驱的,在这个画派中,最能实事求是地表现农民与自然的关系与矛盾的,应首推现实主义农民画家米勒。米勒的风格,按照画史的严格区分,不应划进巴比松画派。可是米勒住在巴比松村达27 年之久,时间比谁都长,在那里,他上午去田间劳动,午后画画,长年累月没有改变过,所以,他了解巴比松比谁都深刻、贴切。

《喂食》

《播种者》

罗曼·罗兰在所著的《米勒传》说:“米勒,这位将全部精神灌注于永恒的意义胜过刹那的古典大师,从来就没有一位画家像他这般,将万物所归的大地给予如此雄壮又伟大的感觉与表现。”

猜你喜欢
弗朗索瓦画派米勒
不是兄弟姐妹,只是长得很像
鲨鱼这样感受世界
长安画派应有时代尊严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长安画派“冷场”了?
下期主题 和米勒一起画乡村
弗朗索瓦与消失的时间
立体画派
为什么接电话
为什么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