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昊
(徽商职业学院 电子信息系,安徽 合肥 231201)
墨模,即制墨的模具,又称墨范或墨印。墨模雕刻,是在制墨模具上进行的艺术雕刻,是制墨家、画家、刻工共同努力的结晶,是民间实用雕刻艺术。徽州墨模雕刻,与徽州四雕(竹雕、石雕、砖雕、木雕)、歙砚雕刻等艺术一样,都是安徽民间特有的雕刻艺术形式。
墨模雕刻始于唐代[1]。宋代以来,徽州一带的制墨业日渐兴盛,墨式造型和雕制艺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至明代中叶,邵格之等四大制墨名家产生,墨模艺术进入了黄金时期,所制墨模数量巨大。现代墨模艺术,除潜心恢复古代失传名模外,现代社会生活内容也在墨模雕刻中被精彩呈现,如南京长江大桥、亚运会吉祥物等成为墨模图案,带来一种浓厚的现代生活气息和审美韵味。
中国的制墨,历史久远。目前所见最早的墨的实物是出土于湖北云梦的秦代墨块[2]45-47。随着天然墨与人工墨开始并用,自汉到唐中叶,出现了一大批名工巧匠,如吴菊、吴鼎、美超、祖敏等制墨大家,人工制墨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但当时只把注意力放在质量和实用上,所制之墨,大都以手捏塑成丸、圆柱等形状,对墨的造型和墨面设计却不多考虑,因此看不出对制造墨模有什么要求。
从现有史料来看,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历宋、元、明、清而臻于鼎盛。
唐代后期,由于北方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口和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大批制墨名家纷纷迁移至皖南地区。如北方易州著名墨工奚氏逃到了江南,重操制墨生涯,易水墨工的超凡墨技,加上徽州山区特有的自然环境与原材料资源,使徽州墨业空前繁荣起来,形成新的制墨中心。在南唐后主李煜执政期间,徽州制墨声名鹊起。最著名的如南唐李廷珪墨,标志着制墨工艺走向成熟。这一时期,墨的制作已由徒手塑型发展为模具成型,即出现了墨模。墨模的出现,使墨的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既制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墨之上品,在艺术造型上,又涌现了“剑脊龙纹圆饼”“双脊鲤鱼”“乌玉玦”“蟠龙弹丸”等多种形制。这不仅是制墨技术的进步,更是墨模艺术的一次新的繁荣。墨模因墨而生,墨因有墨模而熠熠生辉。
宋朝,都市经济的繁荣、文人书画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兴起,为徽州制墨业的兴盛奠定了厚实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基础。黟县的张遇、黄山的沈桂、歙州的潘谷、新安的吴滋等,都是当时制墨业的著名人物,其中,张遇、潘谷是风头最劲的人物。张遇是油烟墨的创始人,以制“供御墨”闻名于世,其“龙香剂”为历代收藏家追逐的瑰宝;潘谷,被世人誉为“墨仙”,其“松丸”“狻猊”等墨品,具有“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的优点,被称为“墨中神品”。宋绍兴八年(1138年),戴彦衡曾作“复古殿”等墨,墨面上的“双角龙”“珪壁”与“戏虎”样,据说都是宋代著名画家米友仁所画。民国《歙县志》记载:“至宋时,徽州每年以大龙凤墨千斤充贡。”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古歙州更名徽州,辖歙、黟、休宁、绩溪、婺源、祁门六县,徽州所产之墨遂统称为徽墨,延袭至今。
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徽墨的制作进入鼎盛阶段,出现了专业化的制墨作坊及生产专业区。制墨技艺、墨的图案绘刻和漆匣的装潢制作,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明代的徽州地区已是家家户户世代制墨。在制墨流派上,名工与名品层出不穷,形成了以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为代表的休宁派和以汪近圣、胡开文为代表的歙派。休派墨品以质朴取胜,注重实用,尤擅集锦套墨;歙派墨品崇尚富丽堂皇,刻意摹古。此后又出现婺派,则以普及墨为主。虽墨派不同,但皆具特色,相得益彰,共同创造了徽墨的繁荣。
制墨,需要模具。制墨的模具,即墨模。墨模的设计与制造,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它是徽墨工艺的母体,也是制墨的关键环节。就制墨而言,决定墨型的是墨模、墨谱;而墨模、墨谱,则是画家与墨模雕刻家的创意设计[3]。
明清时期,徽州墨模间有用铜板制成的,也有木板制成的。比较起来,铜模、木模互有短长:以铜模制墨,墨质坚实,锋棱峻整,坚劲犀利,而纤细不足;以木模制墨,则墨质纤细,却坚劲不足。但木模就地取材方便,材料易得,又容易雕刻,雕刻技法有数种,如线刻、浮雕、圆雕等,都非常工细,所以逐渐成为主流。
如前所述,唐末宋初,徽州墨业对墨模已经有了很高的要求。
到了明代,随着商业资本的兴旺发达,徽州墨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墨家林立,墨业繁荣。仅据《墨志》[4]109-115记载就有制墨名家120多人,精品迭出,盛况空前。特别是带有装饰形式的成套丛墨——“集锦墨”成为这一时期制墨业的显著特色,墨模的绘刻和装璜漆匣的制作,都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这也反映当时刻制墨模的技术已经到了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形成了著名的徽州“四大墨谱”,即:《方氏墨谱》《程氏墨苑》《方瑞生墨海》《潘氏墨谱》。
《方氏墨谱》共6卷,万历十七年(1588年)方氏美荫堂刊本,方于鲁辑,丁云鹏、吴廷羽、俞仲康绘图,黄德时、黄德懋等镌刻,共收录方于鲁所造名墨图案和造型385式,分为国宝篇、国华篇、博古篇、博物篇、法宝篇和鸿宝篇等六部分[5]58-61。方氏之墨将木雕的技法更加极致地运用在墨面上,雕刻精美,纤丽逼真。如图1所示。
图1 方于鲁木兰墨(明·万历三十年 故宫博物院藏)
《程氏墨苑》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滋兰堂刊本,程大约辑,丁云鹏绘图,黄鏻、黄应泰、黄应道镌刻,共收录程大约所造名墨图案520式,有彩色图版,分玄工、舆地、人官、物华、儒藏、锱黄六类。程氏墨品的雕刻手法深沉苍劲、纯属流畅、精雕细琢。并运用制作漆衣的手法对墨的外表面进行刮磨,使其既光滑亮泽,又提升美感,同时保护墨品不出现断纹。如图2所示。
图2 程君房廖天一墨(明·万历三十二年 故宫博物院藏)
《方瑞生墨海》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刊本,共12卷,方瑞生辑,共收古代墨造型148式,方瑞生造墨图案234式。其墨型图录,纹式精巧,细入毫发。
《潘氏墨谱》主要讲制墨工艺过程,万历四十年(1612年)刊本,共2卷,宋李孝美辑。刊插图8幅,另有李廷圭墨图案造型32式,书法、画图,各尽其妙。
到了清代,徽州墨模出现了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四大家。
曹素功墨模的代表作有:(1)“紫玉光”:版面上是“黄山三十六峰”,根据不同山峰的形态,大小形式不一,相合之后,就成为了一幅完整的“黄山图”;(2)“天瑞”:包括草圣、酒仙、真儒、隐者、羽士、侠客、高僧、美人、词伯、画师十种墨模,整个图式有的偏于写实,有的重在象征;(3)“岱云”:版面上绘刻泰山出云,背面绘刻一个道士执药站在新起的云头上。余如“青麟髓”“薇露浣”,也是曹素功最得意的墨模。
汪近圣墨模,“御制耕织图诗”“御制罗汉赞”等,都为其墨模精华。其中,“御制耕织图诗”以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当时粮棉生产和加工的整个过程。“新安大好山水”32种墨模,以徽州名胜古迹入题。此外,还有”题固诗“模,由彭元瑞摹绘王蒙、文征明等名家画作,镌成墨模,却不失原作神韵,其精良的雕工,冠绝时辈。
胡开文墨模,著名的“圆明园图”,按照六十四座亭台楼阁设计雕刻而成,记录了被八国联军焚毁前的圆明园的繁华,因而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是研究圆明园古建筑的极好资料。其它如:十二生肖墨模,根据生肖取材;苏武牧羊、伯乐相马、常娥奔月(兔)、李密拉角(牛)等,正面图画,背为题赞,风格古朴,人物形象,准确生动,衣裙线条,遒劲圆融[4]109-115,尤以神韵见长,甚为难得。
汪节庵墨模,善制集锦墨,记有80余种墨模的《函璞斋墨谱》大部分作品是集锦墨图[5]58-61,有“江南大使,多方献物,入选之墨,必用汪氏”之流传。
清代徽州墨家为数之多,不胜枚举,如程公瑜、程正路、吴守默、叶公侣、汪启茂、吴天章、方椅村等等,都是墨业中的高手。他们制作了大批精致的墨模。如方椅村的十锭“风阁奇珍”墨,就是一套设计和雕刻极精的墨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赢得艺林好评。
徽墨的艺术欣赏价值主要在于其墨模的印版雕刻艺术。
徽州墨模图案的内容取材极为广泛, 可以说是包揽了人世间的万事万物。举凡花鸟走兽、名山大川、亭台楼阁、男耕女织、历史人物、戏曲故事、民俗风情……,等等,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领域都被引入墨模图案的设计之中, 生活气息浓郁,真正是“日常生活审美化”了。墨印工在方寸之间进行雕刻,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鸟,或博古,或行、草、隶、篆、楷各种书法,等等,题材繁多,意趣高雅。如:“有虞十二章”墨,以天地万象为题材,又融入了舜建立有虞氏部落的文化典故;汪近圣墨模之“耕图”墨由配套的47幅图式组成,完整描画了春耕、播种、浇灌、采收及弹花、纺纱、染练、绩织等生产和加工过程, 极富画面感、现实感和电影语言的审美韵味;《程氏墨苑》中的“群仙祝寿”等,恰当地表达了民间文化中的吉祥意蕴,是民间喜庆风俗中敬赠的上佳礼品。
就图式看,徽州墨模也是丰富多样的。其式样约可分为圆形、方形、长形、斑柱形、六圭形、不规则的杂珮,以及人物、鸟兽等[6]150-161,其浮雕构图,多取意于图画,有屏条,有横轴,有独立的,有连续的(如植棉十六图、十二生肖等),有通景(如五石清烟、御园图等)。像胡开文的“御园图”集锦墨,有以亭台楼阁的原景为形,有以假山形状作为轮廓,有钟,有鼎,有圭,有璋,有爵,有壶,蔚然大观。
为了精益求精,徽州墨模在雕镂技术上也有分工,通常分山水、人物、龙凤(墨模上龙凤图案最多)和平底小楷四家。如泾县哑吧刻工王绥之,就是以专刻人物著称于世的,而他的儿子王受荣,则以刻平底小楷为同行所钦佩。
徽州墨模在设计立意、装饰布局、雕刻技艺等方面呈现出独有的审美风貌,并逐步彰显出其艺术独立性和工艺美。
明代,徽州墨模艺术成就斐然。这一时期,徽墨除了实用目的外,在观赏与收藏上也已体现出强烈的审美价值取向:追求浓厚的文人书卷气,敦厚端庄,布局工整细密,写实、精妙。
《歙县志·食货志》就把当时的墨家分为“文人自怡”“好事精鉴”“市斋名世”三种类型。这虽是以制墨的目的来划分的,但也折射出当时人的审美追求:“文人自怡”,是指为了自赏,自娱,自藏;“好事精鉴”,是指制出精品、名品,因而墨模雕刻精致,墨面纹饰与色彩也是异彩纷呈;“市斋名世”,则是为了市肆售卖。黄宾虹则说:“歙多墨工,造墨之法,取范为印……近之良工,必推蟹钳,以仿古人,无多让也。”总体来看,徽州墨模中的视觉图像,多是寄情山水, 着意诗情画意的创造。
从技术流程讲,制作墨模的基本步骤是,先请画家绘图,然后将图分别拓在数块木制内模印版上按图刻制。所以,墨模艺术离不开书画艺术做底子。因明清两代书画风格的不同,墨模雕刻就形成两大流派:明代墨模,刀法多深厚有力;清代墨模,刀法多柔妍精细。“明中晚期,徽派墨模注重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相结合,趋向自然、朴实和贴近生活性的艺术思想得以确立。”[7]
第一,就艺术样式来说,徽州墨模属工艺木雕,但在雕刻技法上,又与一般的木雕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的木雕属于正雕,只要能把握艺术形象就能成型;墨模是反雕,综合运用了浅弧雕、线雕、阴纹雕、阳纹雕等多种雕刻技法,是民间木雕艺术的集大成者[8]90-91。
第二,墨模雕刻大量吸收了版画的线条技术,但比版画雕工更精细、严格。墨模与版画,都是反雕,但版画只需把有用之处和线条留下,把没用的铲除刻掉即可,可以不考虑内部凹处是否平整光滑的;而墨模造型精细,形象一般以写实见长,细节处理要平整光滑,层次感和表现力丰富。
第三,墨模及其墨谱是独特的跨界艺术形式,集中体现了徽州书法、绘画、金石雕刻的艺术水平。宋代著名画家米友仁被誉为“把中国书画艺术和徽墨制模艺术融为一体的第一人”,近现代,张大千、刘海粟、唐云、程十发、李苦禅、陆俨少等一大批书画家为徽州墨模或墨谱绘制过书画作品,也有“南京长江大桥”“万里长城”等反映时代风貌的墨模。
徽州墨模雕刻艺术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尤其在明清之际,徽墨生产进入兴盛时期,墨模雕刻艺术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不仅为当时所推崇,更为后世所珍视。徽州墨模有着丰富的艺术构图和创作意境,通过对徽州墨模的历史溯源,准确把握墨模雕刻艺术的流派与传承;通过徽州墨模制作技艺的推陈出新,积极吸收传统雕刻技艺的精髓,从文化的、美学的视角加以审视、理解、研究,对于徽墨的文化传承及弘扬徽州优秀的中华传统技艺,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