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代中国是一部被动挨打的屈辱史,又是被迫与世界联系的现代化史。近代留学生作为枢纽,将世界与中国联结在一起,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积极谋求民族解放与国家复兴。国家与青年皆认识到军事落后是被动挨打的重要原因,因而急于改变国家现状的大多热血青年在留学时选择了到德国、日本军校学习,这些军事留学生成为推动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强大力量,对近代中国军事现代化产生了重要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 近代留日军事生 近代留德军事生 军事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K25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20-02-11
★作者简介:杨柳,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Abstract Modern China has a humiliated history of being bullied passively, also a modern history of being forced to connect with the world. As a hub in modern time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have connected the world with China. China actively seeks national liberation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from the West. Both the country and the youth realize that military backwardness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passive beatings. Therefore, most of the enthusiastic young people who are anxious to change the state of the country choose to go to German and Japanese military schools when they study abroad. These international military students become a powerful force to promote 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nd exert much influence on Chinese military modernization.
Keyword military students studying in Japan in modern times; military students studying in Germany in modern times; military modernization
近代以來,国家被动挨打,为改变现状,统治阶级不得不走上向西方学习的道路。而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向西方派遣留学生。留学生作为沟通中西的桥梁,对于中国全方位近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从1872年到1949年大约有15万留学生横渡到大洋彼岸求学取经,第一个毕业于美国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容闳,希望“以西力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1]23。代表了近代留学生的普遍心声,他们寄希望于西方文明,企图在留学过程中习得西方精髓,挽国家大厦于将倾。与列强作战时军事上屡战屡败的国家现状,将很多热血青年的目光引向了军事领域,因而无论官费留学还是自费留学,大家都重视起军事领域。
一、近代留日、留德学生概况
1.近代留德学生简析。(1)留德渊源。1872年中国派遣的第一批赴美留学生远洋启程,他们是官方派遣的最早一批留学生,30名留美幼童在监督和洋习的带领下赴美学习,开始了近代中国留学生的漫漫求学路。欧洲留学开端则得益于1875年沈葆桢派遣福州船政学堂的学生留学法国。1876年春李鸿章派遣的七位淮军将领远渡德国,开创了陆军留学先河。此次留学非正式、人数少,故而影响小,所以对淮军改造未起到大作用。1882年,赴欧留学的学生再度启程,与第一届海军留学不同,这届留学生不光去英法两国,还有去德国的,所学内容除最初的造船学还增加了火药学、枪炮学、鱼雷学等专业性较强的军事学科目。但由于德国陆军优势强于海军,后来的军事留学生在德仍以陆军留学为主。(2)留德学生规模。甲午战争之前留德学生人数逐届增加,甲午战争之后由于较多的留学生分流入日本,留德学生人数减少。其实,留德学生前几届人数本身相对较少,到20世纪初留德学生才具有一定规模,赴德留学在民国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是在一战以后;另一次是在抗战爆发前的30年代。一战后德国通货膨胀严重,马克贬值为掀起留学热浪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条件,新的邦交协定的签订也为双方交流减少了障碍;抗日战争前夕是国民政府经济建设如火如荼时期,国家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量增大,故而留德学生数量也获得增长。据林子勋所著《中国留学教育史1847—1975年》民国十年(1921)到十四年(1925)的官费生统计数据表明,留学欧美学生中留学德国者共127人。1921年8人、1922年88人、1923年13人、1924年15人、1925年3人,在留学欧美国家中位居美国之后,排名第二,占比为10.69%;民国十年(1921)到十四年(1925)的自费生统计数据表明,留学欧美者共638人,其中留德者112人,排于美国439人之后,占总人数17.55%。相较于同时期的英、法等欧洲各国,留学德国的人数是最多的。民国十八年(1929)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官派留学生共300人。1929年86人、1930年66人、1931年84人、1932年64人。之后几年到抗战爆发不久几年间人数有所起伏,分别为1932年64人、1933年66人、1934年61人、1935年101人、1936年117人、1937年52人、1938年22人[2]。但随着抗战的爆发,留德浪潮最终停滞下来。
2.近代留日学生简析。(1)留日渊源。甲午战争日本打败中国,使国人震惊,也迅速认识到自己和日本之间的差距,战后直接掀起了中国学生留学日本的浪潮。一是中日两国在文化上的历史渊源更加亲近,距离也近;二是明治维新与甲午战争的结果无疑证明日本学习西方的成功,对于国情相似的两国,日本作为西方文化“中转站”的经验更值得中国借鉴,“中日比邻消息易于传播,加以文字障碍又较西洋为少,故去日者甚多……”[3]221896年,清政府派唐宝锷等13名学生赴日,拉开了中国学生留日的序幕。(2)留日学生规模。留德、留日学生人数相比之下,留日学生远超留德学生人数。留德人数最开始仅在个位徘徊,随后规模增加到数十人,规模最大也就上百人,而留日人数却从最初的寥寥几人急剧增长到上千人。据统计,留日学生1898年77人,1899年143人,1900年159人,1901年266人,1902年727人,1903年1月為1242人,1904年11月为2557人[4]1-63,1907年6797人,1908年为5217人,1909年为5266人,1910年为3979人,1911年为3328人[5]98。
留日学生大体可分为五类:速成生和普通生、海军生与陆军生、特约生、留日预备生和令人注目的女留学生[6]145。留日学生热衷于军事留学,1903年留日的200多人在武备学堂的占到20%。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不仅为本国将帅的摇篮,也为中国培养出大批的军事人才,如吴禄贞(第1期),许崇智、蔡锷(第3期),李根源、孙传芳、阎锡山(第六期),徐树铮(第7期)……他们不仅对中国军事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中国近代政坛也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同样,由于抗战的爆发,留日亦趋于停滞。
二、近代留日、留德军事生异同比较
1.两国军事留学生:兵种皆以陆军为主,年龄、性别结构基本一致。从年龄上看,留德留日军事生年龄段基本在20岁左右,因所学学科缘故对身体条件、体能的要求较高,所以军事留学生基本为男性。留德、留日学生中海军数量较少,基本以陆军为主。大多数人认为应重点发展陆军。“窃维当今时局,以讲求武备为先。”[5]2241929—1938年海军部共派遣海军留学生93人,留德海军20人[5]222。1906—1909年留日海军仅有135人在庞大的留日学生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被认为是英雄与枭雄摇篮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受到中国青年的热捧,去日本留学的学生多以能进士官学校为最高追求目标,近代史上蔡锷、阎锡山等将领均曾在该校学习。日本对中国留学生主要开放的有还有成城学校、振武学校等军校。
2.两国军事教授方法上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德国和日本军校在教授方法上都注重循序渐进。中国留德军事生结束语言训练进入军校后,“第一年,先习练手足及演枪各法,兼习德语;第二年,随看林操所演迎敌设伏及绘地图排演各法;第三年,习演带排,随同林操兼习文书”[2]。中国陆军留日学生则按其程度分为四个程度,首先是进像振武学校这样的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学习。接着再进入日军的正规兵营,即联队实习一段时间。从士官预备学校出来必须有这实习的科目,时间是一年左右。然后方可进士官学校。士官学校目标是培养中下级军官。中国留学生大多从士官学校毕业后即回国。最高一级的是日本陆军大学。士官生毕业后,只有少数人得以考入陆军大学,陆军大学培养的目标是中高级军官。但日本政府害怕中国人掌握高深军事知识,所以陆军大学对中国留学生限制极严,一般难以录取入校。中国留日生考上日本陆军大学的极少,辛亥革命时期在新疆响应武昌起义的杨缵序有幸考上了陆军大学,从那所大学毕业,回国后便更受器重。也有未能进入士官学校就回国的,如蒋介石,便是在联队实习期间便脱离日本军事学校。
3.两国军事留学生都课业繁重,训练艰苦。留德学生课业繁重,而且考核严格,“学生功课行为由监督随时稽查,切实禀报。每年大考一次,由使臣亲自考核,季考三次,由监督代管,并当面予以训导,晓以忠孝廉洁、纲常伦理。毕业时呈递文凭,报由使臣定期面试,如果相符,即将该生人品学问、数年中有无过错出具试语呈送原大臣,并报明外务部转管学大臣存案”[2]。留日军事生不仅功课繁重,而且每天过着紧张的军队生活,刚进校的中国学生往往难以忍受。据一位留学陆军留日生回忆:“校中无论冬夏,例于五时半起床,其规定亦颇别致,起床号音一响,学生即一跃而起,以最快速穿上军裤,抓起军帽便走,上衣则边跑边穿,扣子则且奔且扣,冲出室外,换上便鞋,驰赴广场,集合点名,一切动作,几如消防队之救火,号音一落,队伍已齐,动作稍缓,立遭痛斥,日日如是,等于每晨举行紧急集合”[6]159。还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各科士兵共同喊口号的壮观场面,认为“行之既久,颇著功效。虽不及当年燕人张翼德喝断灞陵桥之威风,然嗓门高亢,中气充沛,确能一鸣惊人。”[6]159艰苦的环境、严苛的训练不仅增强了士兵的身体素质,更练就了军事生果敢刚毅、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为近代中国革命输送了大量高质量的军事人才。
4.两国军事留学生甄选:留德要求适度,留日要求严格。清末派遣留学生刚开始是由派遣机关主理,光绪二十九年(1903)之后由各省的督抚办理,但是前后并无统一的管理办法而由各省自定。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颁布的《选派陆军学生分班游学章程》16条中提到年18岁以上22岁以下身家清白、体质强壮、聪明谨厚、志趣向上,无不良嗜好有一定中文功底者可以被考虑择取,留德者符合上述要求者既有机会入选,之后颁布的留学章程里才要求要会一些留学所在国的语言。而清政府最初派遣留日学生时谨慎堤防,采取比较慎重的方式,因而留日学生选择上更具有保密性和严格性。首先,都是由各省督抚严格审查,才选派去日本学军事;其次,对中国学生进士官学校限止较严,以防止反清人士混入其中,养虎为患,所以清廷有明文规定,一般留学青年不许报考士官学校。清政府曾对派往日本留学的军事人员作出周密规章,由北京练兵处统一选派。为了选派学生赴日留学陆军,向各省分派名额。当时李烈钧正在江西省武备学堂读书,江西省得学额四名,他以成绩优异入选,经江西省巡抚咨送北京。李烈钧到京后,会同各省入选者接受考试。合格后才确定派出留学,办理出国手续。他出国前路过天津,还接受了直隶总督兼练兵大臣袁世凯的召见和训示。然后才乘日本商船赴日本。虽说作了严格限制,却仍未能防止士官学校里出一些“反叛者”。他们用着清政府的官费,留了几年学,涨了见识与本领,结果反而成了反清的志士,扯起大旗向清廷造反,这种事在清末屡见不鲜,如吴禄贞、蔡锷等,进入士官学校的他们结果最终成了清廷的掘墓人。
5.两国军事留学生来源:留德学生简单,留日学生庞杂。留德军事生以湖北江浙籍居多,而且国内以学习德文为主的学校就同济、同德等少数几所,故而留德学生来源较为集中。值得注意的是,国民党中高层曾派遣子弟赴德留学,如戴季陶之子戴安国,居正之子居伯强,商震之子商鼎霖等。1936年,蒋介石也将其子蒋纬国送赴德国学军事。而留日军事学生生源则覆盖了全国大部分省,富贵、贫寒皆有之。“光绪三十二年以后,因赴日留学各生流品大杂,始有非中学毕业生不给咨之规定。”[7]239日本留学界的此种状况,清廷忧虑,政府进而制定了更为严格的留学规章,选派留学生的条件明显提高。
6.两国军事留学生群体特征:留德学生稳健,留日学生狂热。“德人重精选,重人才主义,虽谈教育机会均等,但无能者决难期入中学或大学肄业。”[8]455德国向来要求有踏实、严谨的学风,留德学生在此社会风气的浸染下也更专注于学业。而日本国内狠抓军国主义教育,受民族极端主义情绪影响,也深刻地传播到了留日学生群体中,1901—1903年,中国留学生在东京的活动达到高潮,他们成立学生团体并且创办了评论中国的刊物。如《湖北学生界》较为典型,而在这些刊物上发表了推翻清政府的主张“欲奋起为天完徐帝、大汉陈皇,而为汉族争自由,复国权矣”[9]150。此外,急于改变国家现状的军事生不仅建立了敢死队,还从事多项暗杀活动;并且多次领导反清起义,比如徐锡麟的浙皖起义,吴禄贞参加的自立军起义。
三、近代留日、留德军事生对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影响
1.输送军事人才。在德国、日本留学的军事生学成归国后都发挥所学专长,为近代中国输送了大批的军事人才。据统计,截至1911年,中国陆军里约有800名军官是日本军事院校的毕业生,或曾在这类学校中学习过,其中630人在士官学校受过培训[9]90。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建立新式军事学堂章程,创办了大量的军事小学堂,并在保定、武昌、南京、西安、广州办了五所陆军中学堂。之后清政府还从地方武备学堂里挑选学生赴日留学,等他们学成归国后安排到合适的职位上。清末新政期间任练兵处帮办大臣的铁良曾奏报过1903年创办的一所中等学堂里,一半的教习曾在日本完成学业,讲课质量不错[9]145。留学生们在新式军事学堂中用德、日最新的军事操练方法、先进的军事思想教育学生,对培养、储备大批新式军事人才工作做了较大的贡献。
2.建立战功。首先,无论留德还是留日军事生中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指挥官,他们在战场上纵横杀敌,在抗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留德杰出将领邱清泉1939年血战昆仑关,为昆仑关大捷奠定了基础;留日杰出将领汤恩伯曾参加随枣战役、豫南会战,对日军给予沉重打击。除此之外,程潜、张群、蒋作宾等也曾到日本军事留学,在抗战期间也曾积极御敌。
3.理论建树。留德、留日军事生在国家危难之际不仅身先士卒在前线奋勇杀敌,而且还翻译、著述了大量的军事理论书籍,丰富了我国近代的军事思想。微观实操方面,翻译了《步兵操练要点》《兵器学》《陆军成规类典》等,编写的著作有《清末新军编练沿革》。宏观军事战略论著有蒋百里《战争论》、蔡锷《曾胡治兵理论》、杨杰《孙子浅说》《国防新论》《国防与军事》等著作。这些军事思想家丰富和发展了我国近代军事思想,对于近代军事人才的培养、军事人才思想的塑造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4.推动军事工业现代化。除了在战功上有建树、理论上有成果,军事留学生还办军事工业,推动了军事产业的发展,也为留德、留日生推动我国军事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依据。“1904年,署理湖广总督的端方就从武昌的几所军事学堂中选派十名优等生赴德留学……而亲奥地利的两江总督周馥则打算在1905年派送十名学生去该国。他还极力主张向英国和德国增派留学生,去学习武器制造、军需品生产、矿业和其他军事工业。”[9]90-91以福建船政局为例,魏瀚、李寿田等第一批军事留学生归国后随即组成工程处,承担起舰船的设计、监造任务,不仅造出了性能良好的巡洋舰,而且造出了性能不亚于外购的铁甲舰。另一些被分配到机器局的学生,在研制新型枪炮、鱼雷、水雷等工作中,同样成就巨大,而电报、铁路、采矿等民用企业,其中技术骨干力量大部分为留学生。他们开启了近代军用、民用工业中国独立自主的新时代。
留德、留日军事生对近代中国军事现代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特定时代背景下国内的现实条件制约,赴两国留学情况也存在局限,进而对近代中国军事发展影响产生局限。首先,当时军事留学生大多是速成型留学,学制短,造成所学知识流于表面、较为浅显,对于推动近代中国军事的发展发挥作用有限;其次,在留学上重视陆军,而海军、空军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兵种发展之不平衡严重影响战争中兵种之间的配合,因而在以多軍种协同海陆空立体作战为特征的现代化战争模式下我们应对吃力。最后,对于军事工业重视不够,军事企业发展极不充分也成为武器装备落后而受制于人的重要原因。但总的来说,留德、留日军事生大都拥有满腔报国热血,他们求学于海外,把当时德、日先进的军事技术、军事思想带入国内,积极将报国热情与实践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对推动中国近代军事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容闳.西学东渐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2]徐建.晚清官派留德学生研究[J].史学集刊,2010(1).
[3]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
[4]房兆楹.清末民初洋学学生题名录初辑[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2.
[5]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6]李喜所.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7]林子勋.中国留学教育史1847—1975年[M].台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76.
[8]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编审委员会.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M].开明书店,1934.
[9]冯兆基.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