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国平
在国际联盟大会即将对李顿报告书进行正式表决之前,日本驻国联代表团向国联秘书长呈递了一份信函。其主要的目的是转达所谓“满洲国”政府关于人口状况的声明,以证明居住在“满洲”的居民已经形成一个特定的族群——“满洲人”,并以此证明“满洲国”建立是“满洲人”自发的举动,与日本无关。这份“伪满洲国”的声明,强词夺理,罔顾事实,为保留历史资料,供学界参考计,将全文翻译如下,以飨读者。(以下为译文,因此带有“满洲”字样的文字未加“”)
尊敬的埃里克·德鲁蒙德爵士
国联秘书长
日内瓦
1933年2月14日
尊敬的秘书长:
我很荣幸地向您提交我从满洲国代表处获得的“满洲国人口状况的声明”。满洲国方面也向您递送了一份,并且向十九人委员会的所有成员呈递了一份。对于这份文件的重要性,我恳请您加以重视。我随函附上这份声明,希望您能够将它发给国联理事会的其他成员,特向您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如蒙您惠存此信,我将万分荣幸!
您最忠实的仆人
日本驻国联代表处办公室主任泽田
附件:关于满洲国人口状况的声明。
为了促使国联作出事关满洲国人民福祉的正确决定,使得满洲国人民得以享受民族自决和独立自主的权利;为了向世界公布满洲国建国真相,使得世界各国能够正确判断满洲国建国的价值和正义性,满洲国政府特向国联大会陈述以下事实。
1.满洲国人口并不是97%都是汉族人,在满洲国的人口中至少75%以上是满族人。
2.中国政府从未对满洲的人口进行过科学化的调查。它提供的所有数据都是纯粹的估计,建立在东北三省纳税人口的基础上,而中国政府的税收统计是不完备的,部分成年人口及家庭人口被隐瞒。东三省最近的人口调查还是在1910年,当时的人口统计很粗放,粗略估计东北每户的人数是5.5人到8.3人。
3.中国政府没有精确的人口统计数据,相反,它从未尝试精确统计国家的人口。
4.关于满洲唯一切实可信的人口数据,来源于南满铁路的调查部。(这个数据已经提交给了国际联盟)。在这个统计数据中,满铁调查部对于满洲人口的复杂性进行了充分研究,并进行了分类,除了统计满洲的人口外,还统计了日本侨民和其他外国人口。这样的调查数据远比中国政府提供的要精确得多。中国政府并没有精确数据提供给国联大会,却很重视日本方面作出的“非官方数据”。他们在南满铁路调查部的数据基础上进行了估算,并形成新的数据提交给国联,以证明他们的观点。
5.对于日本移民的统计数据,涵盖1923年到1930年满洲日本移民的数据。这个时期日本移民涌向满洲。远东经济调查署出版的《满洲年鉴》中的数据显示,从1923年到1930年,涌向满洲的日本移民多达568.7万人,但是只有278.3万人留在满洲。满铁调查部也有同样关于日本移民的统计数据,相同时期留在满洲的日本移民数量是312.9万人(在之前提交给国联大会的材料中,已经包含了这个数据)。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从中国本土涌入满洲的人口多达数百万人,这一观点在几乎所有的报告中都得到了证实(还有一些统计数据的统计时间是过去的18年)。李顿调查团在报告书中说,在一次大战之前至一次大战结束之后的这一时期,中国本土居民向满洲进行了“短暂”的移民——移民运动是短期的,并且流动性的——季节性劳工会到满洲务工,而他们的妻子和家人都留在关内。这一现象直到1923年发生了改变。劳工们进入满洲开始拖家带口,不过拖家带口的劳工占据劳工总数的比例也并不太大,只有总数的17%而已。李顿报告书力图证明这种季节性的劳工迁徙现象并不是永久性的,并未对满洲的常住人口产生太大的影响。可是它却是自相矛盾的,在其附件第117页中,有一个数据——在近五年内,95%的季节性劳工选择拖家带口地留在满洲。
满洲国政府更愿意相信日本方面提供的数据,从1923年到1924年,在中国关内人口向关外移民的高潮的头两年,每年有15万人留在了满洲,而从1907年到1922年,中国关内向关外移民的人口总数有225万人。满洲国政府可以接受中国政府方面从1887年到1900年从关内向关外移民人口的数据,这些年间,每年大约有10万人进入东北。不过满洲国政府方面认为,所有从关内到关外的劳工都留在了满洲,并且数量持续增加,到1906年大约有190万劳工留在了满洲。最保守的估计,在过去的43年中,至少有727.9万移民从关内进入满洲。这个数字是最保守的,原因在于1905年的朴茨茅斯条约之后,关内移民可以在满洲获得土地,并且可以拥有土地的所有权。这一规定刺激了更多的关内人口移民到满洲。现在满洲国的总人口是2819.8万,其中至少有超过700万的人口是在近40年内移民到满洲的。而这其中的绝大多数是成年男子。除去了这700多万从关内移民到关外的人口,满洲国剩余的人口只有2100万。这些剩余人口中包含哪些人口,他们又来自哪里?
6.满洲国政府声称,剩余的2100万人口是满洲的原住民,生于斯长于斯,一直耕耘着从他们祖辈那里流傳下来的土地。
7.为了保护他们的土地,保护从中国军队手中夺来的水库和军营等战略要地,满洲人建立了自己的军队。为了庇护满洲民众免于灾难和颠沛流离,满族的领袖创立了清朝,并希望将满洲建成一个更加团结、更加繁荣的国家。清朝建立初期的权力核心是皇室,皇室中有10位世袭的亲王,还有24位协理大臣,满族、蒙古族、汉族各8位。为了将汉族人口驱逐出满洲,清朝在满洲实施严刑峻法,所以在三个世纪的时间里,只有少量移民从关内进入关外。东北一直只有清朝勋贵的佃户,并无自由拥有土地的农户。进入满洲要履行复杂且严苛的程序,所以进入满洲的移民只能是有着特定的目的、由官方安排进入的移民。汉族移民一旦进入关外,将丧失所有权利,并会很快被当地的满族居民同化。所以,中国关内很少有居民愿意移民满洲。如果没有清朝政府及满洲行政官员颁发的通行证,关内移民也很难越过重重阻碍,进入满洲。清朝对于汉族人口移民关外的控制一直在加强,清朝也没有组织任何由官方授意的向满洲移民的运动。这种局面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后才得以改观。从此以后,向满洲移民的闸门被打开,满洲再也不是满族人的满洲了。在清朝,为了防止满族和汉族的血统产生混杂,清朝统治者执行严格的禁止满汉通婚的政策。1902年,鉴于这一政策有所松动,清朝统治者又再度颁发上谕,重申了这一政策。
8.严格禁止向满洲移民的政策,让满洲的满族、蒙古族、汉族人口只能在相互之间通婚。满洲的人口在三百年的漫长历史中,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新的族群——他们既不是纯粹的满族人,也不是纯粹的汉族人。这个新的族群基于他们的母亲般的土地,被称为满洲人。
9.随着清朝皇帝的逊位,中华民国与满清统治者签订了逊位条约。中华民国向逊帝保证,保留他的尊位,并且给他外国国家元首的待遇。民国政府每年给他400万元的经费,并允许他继续居住在紫禁城里,允许他保留所有个人财产,允许他在帝陵中自由举行祭祀仪式。民国政府还答应派部队守卫清朝帝陵。此外,还有两个协议。民国政府允许满族和蒙古族的王爷和旗主们保留了他们的特权。除了这些特权之外,还有一些额外的优待政策。这些优待条款,民国政府都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确认。在确认了这些优惠政策后,清朝皇室和勋贵、旗主们并没有返回他们的封地,相反他们选择留在了北京。随后他们被北京的平民们同化,而他们在封地的统治权纷纷被当地崛起的军阀所攫取。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帝逊位条约的每一项条款都被取消了。
10.辛亥革命发生后,北京和南京政府随后和各种外国势力签订了形形色色的条约,以换取外国政府的承认,并且试图使外国政府承认它是对于全国具有统治权力的政权。在这些外交的要求中,有一项是让外国政府承认,满洲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些条约全都是无效的,因为中华民国政府和满洲人从未签订过任何条约。这些条约的法理基础仍然是站在中华民国的立场之上的。
11.关于日本在九一八事变中的表现到底是自卫还是侵略的争论,与满洲国的独立是毫无关系的。满洲国人民坦率地承认,他们利用了这次天赐良机,因势利导地独立建国,把自己从专制、压迫中解放出来,实现了几个世纪以来谋求民族独立的夙愿。他们并没有躲在日本身后,他们笃定地认为,独立建国完全出于自己的内心诉求,是自己全权负责的行动。
(作者系季我努学社社长,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