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
[摘 要]“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诉诸于国联,控告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国联经过多次讨论、决议,决定派遣调查团进行实地调查。日本出于诸多原因坚决反对国联派遣调查团,主张中日双方自己调解,对国联进行直接干涉,虽然阻止成功,但并没有起到公正处理的作用,也没有停止侵略中国的脚步。
[关键词]国联;侵略;占领;李顿调查团
“九·一八”事变后,集软弱、病患于一身的中国东北饱受了日本的欺凌,侵略扩张气焰有蒸蒸日上之势,懦弱的国民政府诉诸于国联,以期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得到合理的公断。事变的爆发引起了国际上的轩然大波,为了扑灭远东的战火,1932年1月,国联成立了调查团,调查团由英、法、美、德、意五国选派的代表组成,任命英国人李顿为团长,同时还邀请了国联交通部长、法国人哈斯担任调查团秘书长,中国顾维钧、日本吉田担任调查团的陪同团团长。笔者试对日本极力反对国联派遣调查团的原因从三方面进行浅析,以此揭露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狼子野心。
大规模的侵略中国成为日本摆脱本国内的不景气的现状的唯一利器,制止国际社会的干涉,减少国际舆论的影响,使战争合理化是日本的根本目的。日本反对国联派遣调查团,就是拒绝西方各国对日本的侵略行为的直接干涉,日本不屑违反国际公约,一意孤行,掩耳盗铃的做法永远载入了罪恶的史册。
一、拒绝干涉,争取在国际社会的有利地位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一直千方百计地拒绝国联的干涉,想通过中日两国直接交涉解决,以便继续实施侵略占领计划,从而在国际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这里应该看出三点:1、世界经济危机的重创使得日本妄想通过占领中国摆脱其在远东薄弱的地位;2、中国国内满目疮痍、弱不禁风、一击即败,却有可乘之机;3、国际政局动荡,经济混乱,各国都竭尽全力摆脱危机,无暇顾及日本之野心。
日本受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破坏,社会呈现一片混乱,工农商、贸易、财政金融都陷于瘫痪。本来就是资源匮乏的岛国,尤其是农村又出现了大灾难,影响了农民、士兵等的情绪。野心勃勃的日本一直妄想成为东亚霸主,并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显赫的地位,所以无法容忍这种状况,实行军事强权、对外扩张的的计划就此产生。在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和扶植下,日本国内出现一批法西斯主义团体,他们煽动侵华战争、发展军事工业,加强国民经济军事化,增加军人数量,提高军人地位,实行法西斯军阀专政。正如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说的:“我国几乎无路可走,人口、粮食及其他重要问题皆无法解决,唯一途径就是断然开发满蒙。”[1]可见,日本把侵略中国当做摆脱日本经济危机的“救命符”,同时也成为了日本与欧美帝国主义国家抗衡的唯一希望。
面对日本的侵略行动,国民政府却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并诉诸于国联,把希望寄予国联的公正处理。而日方则提出中日两国直接交涉,阻止国联的干涉,使得处于弱势的中国迅速成为殖民地。究其“不抵抗”的原因有四:一是蒋介石认为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人打仗?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2]蒋介石觉得没有把握战胜日军,也没有力量与日军抗衡。二是蒋介石对东北这块土地似乎可有可无。张学良的易帜使蒋介石倍感压力,东北的奉系军阀完全听从于张学良,蒋介石一直想找到合适的机会减弱张的势力甚至除掉张。蒋介石妄想通过日军和张学良的交涉形成两面俱伤的局面,从而坐收渔翁之利。三是蒋介石认为日军只能盘旋于东北,不敢南下,对国民政府不能造成威胁。当时,一些欧美国家在上海等地均有殖民地,蒋介石认为,一旦日军踏入,欧美等国为保护自己在华利益,必会干涉其行为。同时,国联也会出面干涉的。四是蒋介石感到中共在不断扩大,他一心想除掉这个“心腹大患“,无更多的精力顾及日军的侵略野心。因此,在强烈的反对声中,蒋介石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也给中国带来了灾难和耻辱。
另外,各国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之后,也都在忙于为自己疗伤、储备,给日本以可乘之机。日本唱着维护亚洲安定秩序的高调,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号,用进攻苏联的表象蒙蔽英美等西方列强的眼睛,达到侵略中国的最终目的。而英美等西方列强认为日本在经济方面并没有与他们发生利害冲突,并且等待日本进攻苏联从中捞取利益。而苏联却想通过中国来牵制日本,并暗地里为自保增强兵力。所以,各国的“中立”和“不干涉”的行为,为日本走上侵略之路壮大了胆量。
二、欲盖弥彰,掩盖“九·一八”事变的真相
日军为了掩盖侵略的目的及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行径,不断地撒下弥天大谎,贼喊捉贼,阻止国联的介入。国联理事会并没有意识到日本背后真正的侵略野心,而简单的认为日军想要在中国人面前耀武扬威,使得中国人能够俯首帖耳的服从日本的作威作福。因此,国联在中国的申诉后,只是简单的按照惯用的解决办法电告双方撤兵停止冲突。国联的处理方法并没有偏袒和同情受害国,也没有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进行谴责,在中国的土地上却“平等”对待双方,何理之有?然而,接到电告的日本方面并不买账,认为这种处理已经在某种意义上已经牵制了其继续侵略的计划。欲盖弥彰的说辞就此出台了。
1931年9月24日,日本政府第一次正式发表了关于“满洲事变”的五点声明:1、中国官民在与我国利害关系最为密切的满蒙地区,最近屡次发生不愉快的事件,中国方面对我方友好公正的政策并未报以同样的精神。九月十八日夜半,在奉天附近的一部分中国军队破坏了南满铁路的路轨,袭击了我方守备队,以致发生冲突。2、当时,守卫南满铁路沿线的日军兵力,总计不过一万零四百人,而在其周围,有二十二万中国军队,情况紧急,我军关认为有必要先发制人,以铲除危险的根源。3、我军达到上述目的后,大部分立即返回并集结于南满铁路附属地。目前在附属地外,为了担任警戒,在奉天城内及吉林配置若干部队,并在其他几个地点配置少数兵员,并非军事占领。4、帝国政府决定了不使事态进一步扩大的方针,并由陆军大臣将这一方针训令驻屯满洲军司令官。5、帝国政府在满洲没有任何领土欲望,这一点已无需反复说明。我方所期待的,在于使帝国臣民能够有机会安心从事各种和平事业。维护本国和本国臣民享有的正当权利和利益,是政府当然的职责,排除对于南满铁路的危害,也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在尊重日华善邻友好方面,帝国政府当恪守既定方针,因此,为使此次不幸事件不至破坏邦交,并进而研究将来切断祸根的建设性计划,帝国有决心和中国真诚合作。如能因此打开目前两国间的困难局面,转祸为福,帝国政府感到不胜欣幸。
三、争取时间,占领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日本政府鉴于国联的介入,增加了紧迫感,加快了占领东北,炮制伪满洲国的步伐。日本政府一方面进行疯狂的军事占领,建立傀儡政权;另一方面发表“不扩大方针”的声明,麻痹国联。
1931年12月10日,国联决议组成一个调查团到中国东北调查中日问题。就是在组建调查团的4个月的时间里,日军轰炸了锦州,取得了辽西,占领了东北,建立了傀儡政权,炮制了伪满洲国。关东军轰炸锦州只是占领东北的序幕,却足以看出两点,一是日军对张学良在东北势力的挑衅,妄图削弱张的政权,使东北处于瘫痪状态;二是日军表明了把侵略行动进行到底的决心。取得辽西日军利用了当地的土匪,制造出了匪乱的借口,又以维护治安、保护日侨的借口出兵。其目的显然是占领辽西,但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就是用表面上的“以华制华”的方式达到掌管其军政大权的目的。为了欺骗国联,日方道出了这样的辩词:“中国军队集中锦州,危害日军,日军派飞机往该处侦察,但却遭到中国军队的炮击,日机为自卫,乃投掷炸弹而去。”[4]这一说词并没有得到各国的认同,国联停战的要求强硬了。但日方打起了太极,发表了“不扩大方针”的声明,表面上同意撤兵,却只字未提撤兵的具体时间。日方的这一做法不仅是对国联的欺骗,更是对国联调查的拖延,拖延时间进行“满洲独立运动”。日军买通了一些清末遗老以恢复帝制为目的的积极辅佐溥仪登上龙椅,安插大量的汉奸走狗在各重要地方助其一臂之力。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这条“生命线”在长春终于勾画成功了。这也意味着日本帝国主义的羽翼已经丰满,面对国联调查团的调查更容易在其掌握之中了。
四、结语
1932年3月14日,由李顿担任团长的国联调查团从上海开始了中国的调查之旅。直到4月20日,李顿调查团才到达东北。9月4日,李顿完成了14万字的《国联调查报告书》。10月2日,报告书在日内瓦、南京、东京公布。书中对“九·一八”事变的原因、经过和目前情况做出了阐释,并提出解决的10项原则,核心是国联掌控,“满洲自治”。但是,日军此时觉得时机已成熟,侵略的战火继续燃起。1933年1月27日,日本宣布退出国联。这次国联的调解、调查都成为了泡影,报告书也成为了空文。通过对日本反对国联派遣调查团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一、日本侵略中国的计划是蓄谋已久的,采取的手段是恶劣的,行动更是违反国际公约的;二、国民政府不应该过度依赖国联的调解,守土斗争是必要的;三、国联受西方各大国的掣肘,整个调解过程凸显出其软弱,西方各国各怀鬼胎保持中立,在观望中助长了日本侵略的气焰。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依靠人民团结起来的力量,利用智慧和武器才能抵御侵略,依靠国联的力量是靠不住的。分析这段历史,不但告诉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也告诉我们要警钟长鸣。
参考文献:
[1][日]日本国际政治学会编:《通向太平洋战争之路》别卷《资料篇》,朝日新闻社1963年版,第78页;
[2]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