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丽
开学前,幼儿园例行检查,其中就包括室内环境创设。检查组走进小二班,映入眼帘的是忙碌的教师和保育员,人人都在收拾整理,活动室内还是堆满了教玩具、废旧材料等物品,感觉就是“满”和“乱”。交流时,该班教师表示,舍不得扔掉各种纸箱、瓶瓶罐罐等可用废旧材料,导致班级材料过多,怎么收都收不好,她们也很着急。在随后的检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班级都存在这个共性问题,这也是教师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例如美工区,材料多且杂,基本每个班级都收集了各种大小的纸盒、纸筒、饮料瓶等废旧材料,但实际利用率却不尽相同,如部分班级收集的牙膏盒一学期都不会用到,却不舍得扔。记录着幼儿成长轨迹的画作、手工越来越多,美工区的橱柜却满满当当无处可放,教师们有心保留下来,最后只能堆放箱底……到底该怎么处理这些材料和有意义的作品呢?
众所周知,幼儿园应提供丰富多样、有层次性的操作材料,以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满足其探究需要。但是,物品提供的时机、种类和数量,物品的摆放和收纳,都不是随意无依据的。经过园内一系列专题研讨后,我们将“断舍离”思想融入幼儿园物品收纳管理中,并根据园所实际,从三方面入手做好班级物品的整理收纳工作。
1.“断”——不储备不需要的物品
这里提到的“不需要”,不是绝对的,而是可变的、阶段性的。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布置规划、主题的行进和幼儿探究的需要,确定现阶段哪些材料物品是能支持幼儿当下游戏探索的,哪些材料是不需要的,不做额外的储备,减少室内物品总量。在此阶段,教师首先要做好“观察”,对自己的班级布置做到心中有数,对班级活动区的预设要有规划,对接下来开展的主题和幼儿的兴趣指向要做预设计划,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是需要的。
2.“舍”——处理掉不适宜的废旧物
在对自己班级布置和现阶段所需物品有了充分的判断后,要做的就是舍弃,将原有多余的、不适宜的、不用的物品进行处理。处理的方式并不仅仅是丢到垃圾桶,还可以归类送至幼儿园资源库,给别的班级按需取用。这一步教师需要执行彻底,因为只有处理掉一部分“没用”的物品,才能让留下的材料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让活动区的空间变得更“有用”。还以美工区为例,当幼儿的美术作品越来越多时,教师不妨改变做法,变“收纳”为“展示”,在班级中留一面墙或在阅读区的台面上布置一个小小展示区,放上幼儿创作的作品,既能让幼儿感受温馨和满足,还能为阅读角增添故事角色。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也会很有满足感。经过展示的作品,还可以从班级中“舍掉”,让幼儿带回家再次展示收藏,这样就可以减去很多收藏的烦恼,使美工区的空间变得更有利于幼儿再创作。
3.“离”——放手让幼儿收纳整理
课程游戏化倡导的游戏精神是“自由、自主、创造、愉悦”,幼儿是游戏活动的主体,也是班级物品收纳管理的小主人,教师要懂得放手,让幼儿来讨论、参与物品收纳。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参与程度也不同,大班幼儿完全可以自主讨论班级布置规划和各区角的材料收纳方法,自己设计、制作收纳标志;中班幼兒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物品收纳的规则和方法,参与设计张贴各区角收纳标志;小班幼儿则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了解、认识室内的各种收纳标志,知道标志的意义,学习收纳的方法。
我园私人订制的“断舍离”教会教师断掉不需要、舍弃无用品、大胆放手,通过对班级活动区物品的减法,让收纳变得有方可循,易于操作。经过近一个月的实践,班级物品有序化放置,所有物品一目了然,有效解决了之前室内物品满与乱的问题,教师也在实践过程中收获了不少收纳整理的方法,如巧妙利用角落空间、改造收纳工具等。
1.有效规划,增设收纳空间
做好活动室空间规划,学期初设计室内布局图,依照幼儿能看到的高度摆放各种操作材料,方便幼儿取放。针对幼儿园活动室面积小、收纳空间有限的现状,教师充分利用园内楼道平台、楼梯下方等处,规划适宜的班级自主材料区和各活动区材料收集处,充分将园内各“小空间”发挥出大作用,想方设法增加收纳空间。
2.按类标记,有序存放物品
将同类物品摆放在同一区域,方便幼儿取用和收纳。物品摆放的位置应该是相对固定的,并贴有明确的标志,要教幼儿认识各种标志。当幼儿将收集的资源带到班级时,教师就和幼儿一起将所有物品按功能分类,如生活用品类、玩具类、纸板纸箱类等,然后按类存放到各收纳空间,并做好名称、数量等标志。
3.巧思妙想,创新收纳工具
为了更好地扩展物品收纳空间,各班教师发挥专长,巧思妙想,融入“立体”“三维”等思路,将牛奶盒、纸巾盒、卷纸筒、旧毛线、塑料管等进行二次加工,制作出材质不同、形状各异的收纳盒和收纳袋,并根据不同材料的特点配制相应的收纳工具,满足不同物品的收纳归置。
小收纳大学问,我们始终秉持“细节决定成败”的管理理念,在班级物品收纳管理中且行且思,巧用“断舍离”因地制宜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幼儿园各项管理工作更趋成熟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