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雅琴
区域活动是教师利用游戏特征创设环境,让幼儿以个别和小组相结合的形式,自主选择、自主操作、探索学习,从而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累经验。当前的区域游戏,往往存在材料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角色没有准确把握、教师包办、幼儿自主空间小、区域游戏水平停滞不前或低水平重复等现象。
我园教师在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指引下,积极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转变理念,在幼儿区域游戏中以儿童为本位,立足于幼儿,贴近幼儿生活,尊重幼儿的想法和游戏行为,关注幼儿游戏过程,探索出富有生活气息的幼儿自主性游戏区域设置的基本原则、开展的形式方法及教师支持性行为的有效策略。
在设置幼儿自主性游戏区域时,我们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自主性区域游戏环境,让活动更生动、更丰富、更有趣,让幼儿积极投入,乐于参与,更有效地获得新的经验。
1.转变理念,将游戏还给幼儿
教师应从主导者的角色转变为观察者和引导者,尊重幼儿的想法,把游戏的自主权还给幼儿,和幼儿一起探讨、创设富有生活化气息的、童趣化的区域游戏。
2.幼儿为本,师幼共同设置区域
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区域环境的创设,和幼儿一起规划、收集及调整游戏区域,使之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及需求,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发展。
(1)区域合理规划:区域规划前需对照各年龄阶段的领域发展目标,整体规划,注重区域的合理分隔、开放性与封闭度,把握领域均衡性、独特性、开放性与方便性,给幼儿提供充满生活化气息的区域活动空间。
(2)区域材料补给:除了常规的区域,还增设了如“收集东,收集西”“材料回收站”等材料工具区,便于幼儿在游戏时自由选择需要的材料。
(3)区域多元展示:搭建展示平台,合理利用柜面、墙面、悬挂、作品底板框等展示幼儿的作品。
(4)区域按需调整:区域设置根据幼儿的想法和需要进行调整。如小班在设置“美工区”过程中发现幼儿“涂鸦”活动施展受场地限制,教师便和幼儿一起商量将快乐的“涂鸦”活动搬到了卫生间的大瓷砖墙上,于是幼儿有了更大的自主涂鸦创作空间。
(5)区域规则共设:和幼儿一起商定物品摆放标记,小班采用直观的图片式、数字点、颜色标记,中大班則鼓励幼儿自己设计标记,环境中的规则暗示,各材料物品的摆放顺序,便于幼儿操作。
3.根据需要,优化筛选游戏材料
根据幼儿喜好进行游戏区域材料的优化筛选,梳理出筛选的注意点,包括年龄特点、主题推进、兴趣需要、季节变化及层次递进等。如小班美工区投放的是刷子、印章、车轮等适合小班幼儿涂鸦的材料,以满足幼儿尽情涂鸦创作的愿望,小班的工具材料摆放在幼儿桌面,便于幼儿拿取,创设融于生活的艺术游戏情境,激发小班幼儿的创意;中大班美工区更多的是投放多元的原生态材料、手工材料及品种丰富的工具材料,满足中大班幼儿多元化的创意表现。
在实践中,我们充分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认识、判断、尊重和把握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要,积极策划主题活动、幼儿需求与区域活动优化整合的方案,寻求优化整合的具体措施,激发幼儿对自主性区域游戏活动的浓厚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1.结合生活紧扣主题,推动区域游戏开展
加强区域游戏的主题关联度,结合生活丰富主题相关内容。如幼儿园的桂花树开花了,“香味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激发了幼儿浓厚的兴趣:“桂花是什么样子的?”“桂花能吃吗?”“如何收集桂花?”于是教师和幼儿开展了主题活动“香香的桂花”,根据活动内容讨论需要准备什么材料,通过什么渠道获取,并发动家长共同参与。活动过程中,教师组织幼儿来到桂花树下进行“桂花写生”,运用自己的工具和方式“采摘桂花”,在生活区制作“桂花蜜”,和莉莉妈妈一起制作“甜甜的桂花糕”,共同开启了幼儿关于桂花的自主性探索学习之旅。
2.关注幼儿生活需要,拓展区域游戏内容
教师应站在儿童的视角观察了解幼儿,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并为幼儿提供需要的环境材料,支持幼儿主动探索学习。如:当几名幼儿从家里带来玩具小汽车,玩起了赛车游戏,教师可提供几块板,这样幼儿玩起来兴趣更浓厚了。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了解了同样的汽车在不同的坡度上速度不同,坡度大时跑得快,坡度小时跑得慢。教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鼓励幼儿尝试自己搭建不同的轨道。大家一起收集了多种材质的板、弯道、连接材料及不同款式的车,材料、工具丰富了,规模也越来越大,幼儿自己设计搭建不同难度的轨道,有的还将板子架到了椅子、柜子上,不断创新、挑战,在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发现、讨论、试误、提炼、总结、迁移,游戏水平不断提升。
3.回归生活凸显主体,师幼商定游戏过程
教师减少干预,试着放手,通过环境暗示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模式,将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幼儿。这样幼儿更乐于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玩属于自己的游戏。
在自主性区域活动中,教师要适时调整指导策略,关注幼儿的游戏过程,正确发挥教师的支持引导作用,观察幼儿的真正需要,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1.观察幼儿游戏过程,了解幼儿发展状态
区域活动中,教师缺乏观察和指导,导致幼儿在材料运用及经验架构上出现低水平现象。教师需改变以往的观察模式,试着走进幼儿,细致观察。例如“我和石榴的故事”,春天,幼儿发现了幼儿园里的石榴树并产生好奇,幼儿园里一共有多少棵石榴树呢?老师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数一数石榴树。夏天,通过观察、写生,幼儿发现原来石榴开花后会结成石榴果子。秋天,石榴树的枝丫被果实压弯了腰,怎么办呢?幼儿开动小脑筋,用绑、撑、摘等办法给石榴树减轻负担。摘下来的石榴可以干什么?找一找石榴树之王,称一称最重石榴大王,剥一剥石榴办法多,尝一尝石榴汁真神奇。春有芽,夏有花,秋有果,冬有树,大自然永远是幼儿最喜欢的课程。教师心中装着“核心经验”,眼里看着“幼儿发展”,努力追随幼儿的学习,力求在“观察——评价——支持——再观察——再评价——再支持”的过程中实现课程的教育价值,对幼儿持续涌现出的新兴趣、新问题提供适宜的支持,尝试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提升经验,不断拓展幼儿经验。
2.记录幼儿游戏过程,解读幼儿发展需要
教师研讨“教师如何进行有效记录”,与幼儿一起讨论“你们喜欢怎样的记录方式”,探索出适合教师与幼儿的记录方式,帮助教师更好地解读幼儿的行为。
(1)教师的记录
照片视频记录:手机拍摄照片、视频,随时记录幼儿的精彩时刻。
随手记:与幼儿交流对话中,随手记录幼儿的想法及对作品的解读。
记录单:基于观察目的设计简单、灵活的观察记录表,便于数据分析,幼儿行为分析,如游戏材料运用记录单、幼儿游戏行为观察记录表等。
(2)幼儿的记录
活动参与情况记录:“我玩了什么”“好玩推荐”,提醒幼儿可以尝试多个区域的游戏,有计划的选择游戏。
活动过程记录:过程记录既能够清晰还原幼儿游戏的过程,又能够让幼儿通过观察记录表,萌发新的思考和探索。
问题发现记录:区域游戏中,幼儿将遇到的问题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便于幼儿间交流分享,共同寻找解决办法,进一步深入探究。
游戏故事记录:便于幼儿分享游戏的发现和感受。
3.适时适当介入指導,萌发幼儿游戏智慧
教师改变以往管理者的角色,作为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在游戏中注重介入时机、方式方法的把握度,采用以下策略适时介入:
减少干预法:多观察,少干预。有重点、有目标地观察幼儿的行为,教师过多介入幼儿活动,会打断幼儿游戏思路。
区域特点法:教师对各个区域的核心价值了然于心,根据区域特点采取恰当的指导方式。如角色区,教师采用扮演法参与游戏,通过语言给予指导;科学区,教师参与游戏,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尝试,和幼儿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引导幼儿体验探究过程。
伙伴支持法:多放手,少包办。当幼儿需要时,再给予支持指导。
鼓励引导法:多鼓励,少指责,教师采用建议、协商的口吻启发、点拨。引导幼儿将猜测、困惑、过程等记录下来,与同伴分享,帮助幼儿共同提升经验。
教师基于观察,给予适宜、有效的指导,让幼儿在自由状态下展现自我的能力、想法,提升幼儿经验。
4.倡导师幼多元评价,促进幼儿良好发展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大家一起分享感受,交流经验,探讨问题。教师作为一个观察者、引导者,要把握幼儿的兴趣点和发现的问题,帮助幼儿分享提升经验,将学习不断引向深入。结合幼儿不同年龄段发展特点,小班的幼儿可以通过情景再现来培养他们对游戏的兴趣,如照片、视频回放法、情景演示法等。中大班则更多地激发其创造性意识、探索欲望、自信心建立以及同伴合作,如讨论法、作品展示法、销量统计法、满意度评选法、新闻播报法、游戏故事分享法等。
在幼儿园开展自主性区域游戏中,教师转变理念,以儿童为本位,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设置童趣化的自主性游戏区域环境,呵护幼儿的生活情趣,积极开展自主性区域游戏活动,关注幼儿的游戏过程,正确发挥教师的支持引导作用,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生活化游戏氛围中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责任编辑:刘佳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