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观念在居住空间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2020-11-06 06:03覃庆贵
美与时代·上 2020年8期
关键词:居住空间虚实运用研究

摘  要:以虚实观念作为居住空间设计的核心理念,研究其在居住空间设计布局、界面、造型、光影等方面起到的作用,针对不同要求体现出虚与实在其中的变化运用。将虚实对比变化及转换运用于空间设计中,在中国传统美学的原理中发现环境、空间与人的需求,并辨析其关键所在。

关键词:虚实;居住空间;设计;运用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培正学院校级青年基金项目“虚实观念在居住空间设计中的运用研究”(20pzxmqn15)研究成果。

当今的设计,要能表达与彰显中国文化,就应该基于一定的中国哲学思想和美学理论,而“虚实”的观念较为适合。从老子开始,“虚实”观纵贯古今,涉及中国的传统哲学和古典美学等各个方面。正如老子所言:“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从这一意义出发,冯友兰认为:“老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事物和它的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及其互相转化。”[1]而“虚实”,不仅仅是理念,也可以是设计手法。因此对空间手法的研究,可以从布局、界面、造型、光色等方面着手。

一、居住空间布局的虚实

(一)功能

“虚实”这个概念本是中国美学范畴,在《辞海》中的释义为:“指艺术作品所表现的直观的实境与所暗示、象征的非直观的内容。”[2]在居住空间设计中,功能分区的“虚实”在整体的设计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主导整体的设计脉络,对于人群的生理习惯与环境的巧妙结合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功能分区没有处理完整将会破坏整体的设计感受,而巧妙地运用虚实理念能够使功能分区在整体空间上达到相互协调、相互转换的密切联系。

从空间划分的角度出发,功能分区中的“虚实”是通过划分区域的面积大小去体现的,在整个居住空间中,大体块分区中的“虚”如酒店类建筑中的大堂、宴会厅以及一些售楼部的大厅或者展厅等。所谓的“虚”不是指空间的飘渺或朦胧的感觉,而是通过空间与空间的对比呈现出“虚”的错觉。大体块的分区在整体的设计上是属于较大的区域,空间较大时人们的视线容纳能力便会缩小,看到的景物将会因放大而给人以虚幻的感受。同理,当人们进入较小的服务空间,如走廊过道、电梯间等,视觉容纳将会放大而使人们能够更加完整地看到所呈现的画面,这是“实”的表现。

从动态与静态分区的角度分析,动静本身也属于“虚实”存在的一种表现方式,在居住空间上也属于一种设计的手法。值得注意的是,“动静”在空间的区域中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功能需求划分的动和静的区域;二是由于人们的流线走动或行为习惯而自动形成的动静区域。从功能需要来说,如宴会厅、洽谈区等都属于较为活跃的场所,人们能够准确地感受到空间在功能设计上的需要和空间所带来的氛围,这是“实”的表现;而像大堂、总统会议室等,需要一种庄严肃静的空间氛围,从功能上的设计需求上主要是为了塑造静的区域,这便是“虚”的表现。

(二)流线

流线的虚实观念主要表现在人们在空间中的走动变化上,人群的走动流线会把整体的设计区域串联在一起,形成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关系。首先,人的流线可以使空间的划分更为明显,换言之,可以把流线当作空间分割的線。人们通过在一个空间中对功能分区的安排和生活习惯的特殊原因,进行有规律性地走动,场景的切换也正是通过规律地安排流线区得以实现,这是流线中的明线,也就是所谓“实”的表现。其次,人们通过这种“实”能够对空间塑造进行准确读取,对设计上的展示能够起到充分引导和反馈艺术信息的作用。相比之下,人们在流线中不按规律的行走路线,就是流线的暗线。它的存在相对于明线来说,就是“虚”的表现,人们通过在规定路线的基础上对环境进行自由探索,使得不经意间将局部的区域逐渐展示在大区域之中。这种较多的局部区域,通过路线的随机组合反而使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居住空间所存在的设计信息,以“暗”衬“明”的流线设计体现了以“虚”衬“实”的设计观念。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换,也因为这种虚实的设计手法,流线展现出大小区域之中相互联系且相互衬托的变化关系。

(三)视线

审美在居住空间设计中也蕴含着“虚实”的原理,何为美或如何创造美对空间设计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存在。但是美的存在时间、存在方式以及美的体现方式都离不开人的视线引导,空间中的“虚”与“实”正好反映出视线的设计作用。

首先在空间中,人们对于空间整体的理解基础在于视线的引导,视线引导中也必然伴随着审美的过程。人的视线会有一定的接受时间限定也就是所谓的视觉疲劳影响,在设计中,虚与实的对比起到缓解视觉疲劳的作用。如大量使用“留白”的手法去处理空间中的一些大面积部分,类似于墙面、天花、地面等以简为主去运用,这便是“虚”的表现。而运用虚的处理方法去反衬引导人们的视线进入“实”的、以繁为主的空间,如大堂以简约大方为主并引导人们来到宴会厅等华丽时尚的区域,视线会产生由“虚”到“实”的飞跃突破,从而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当一个“实”的空间视线接受存在时间下降时,人们可以到“虚”的空间进行缓解,虚实相生、相互转化达到对空间的整体引导。

其次,视线也可以主导“虚”与“实”的转换,当人们进入一个居住空间中,视线的引导会将全部的景象映入眼帘。以海景房为例,夜晚时以海景为背景表现“虚”时,室内的一切陈设会更为具象化,人们的视线专注度也会逐渐提高。而白天时,海景会作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出现在人们眼前,此时“虚”与“实”进行转化,海景则以“实”的状态重新提升人们的视线专注度,室内的陈设也会由于人们的专注度的下降转换为“虚”的部分。这就充分说明了虚实观念的变化在视觉中起着重要的调和作用和影响。

二、居住空间界面的虚实

(一)墙面与隔断

墙面与隔断是划分空间规划的元素之一,两者属于同种处理空间的方法,却不属于同种设计类型。对于墙面而言,限定范围是有限的存在,是“实”表现状态;而对于隔断来说,则是属于空间划分中的局部存在,限定范围是无限且自由的,是“虚”的表现状态。彭一刚认为:“虚的部分如窗,由于视线会透过它而及于建筑物的内部,因而常使人感到轻巧、玲珑、通透。实的部分如墙、剁、柱等。”[3]

其中墙面作为空间的四个面,同样可以巧妙利用虚实的手法使得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于开窗或开门的一面,可以巧妙利用玻璃、反射材质等微妙地借用墙外之景,通过反射间接或直接地反映出来。以窗外景为主,其他墙面则为辅助衬托,用“实”的外墙之景将墙内的其他部分进行“虚”的区分。同理,当借助窗外大面积的外景时,如天空、大海等,虚实对比进行相互转换,从而形成互补的作用。

而相对于隔断来说,虚实的手法运用则更为灵活。在隔断上常运用屏风、柜架、玻璃等进行半遮、全遮等。通过这种透中带隔、隔中渗透的方式可以将虚实飘渺的感觉展示出来。在居住空间中,也常运用这种手法将一个功能区进行切割划分,划分出来的局部区域既可以作为“实”的表现。同时也因为隔断的不完全划分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空间的整体变化上又起到相互转化的效果,达到“虚”的表现。

(二)天花与地面

在居住空间中,天花与地面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共同的区域,两者在虚实转换的对比也较为明显。在空间划分中,中部的软装陈设属于一个部分,而天花、地面又属于不同的两个部分。换言之,一个空间中,虚实关系的部分可以分为三层。

天花可以作为大面积的留白处理,附以简单的吊顶去衬托整体视觉上的效果。由于软装陈设的存在,使得中部处于设计亮点的突出地位,是“实”的表现,而相对天花来说的辅助部分,则表现为“虚”。而地面则较多采用反射性的材质,从而映照出一些软装陈设的倒影,犹如湖面产生的倒影一般,因此也是一种以“虚”衬“实”,表现为“虚”。当天花作为被反映对象的地面时,天花是“实”,地面是“虚”。

以中部软装陈设为主体时,天花与地面则表现为辅助作用的“虚”,这种“虚”并不是单纯地留白或单纯地反映实体,而是通过“虚”的反衬凸显软装陈设在空间中的点缀装饰作用。在一个大的空间中,人们的视觉画面犹如一幅画。位于画面中心的是软装陈设所构成的局部空间画面,天花与地面作为一种视觉上的延伸过渡,缓解视觉上色感、造型、光感等画面冲击,从而凸显出“实”的局部。

三、居住空间造型的虚实

居住空间中造型的运用是对空间进行巧妙美化的有效手段,而造型设计离不开点、线、面三者的关系。宗白华认为:“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4]。空间中也正是因为这三者的重组和拆分结合而成的形象存在,使得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造型美、动态美、韵律美的作用。

从造型对比上来说,点、线、面可以利用虚实对比的手法进行设计。如在一个空间场景中以线条为主去装饰空间,在视觉上会产生较为呆板、无变化的画面感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加以圆形的造型作为“点”去打破这种格局变化,如圆形的吊顶造型、圆形的软座陈设等,在空间中就会起到一种活泼变化的作用。这就符合老子所说的“阴阳相生”,是虚实对比的表现方式。

从动态变化来说,线具有运动感较强的特点,在空间的设计运用中,既起到引导作用又能起到一种视觉上空间延伸的作用。而相对于点和面来说,具有静态的特点,大体块面与装饰的点元素,在空间画面上能够产生安抚并稳定视觉的效果,因此两者的对比就是一种虚实相衬。对于面来说,点的存在本身也是虚实的表现形式,如空间中的天花与墙面,作为大面积的存在是“虚”的表现,可以用点元素作为“实”的部分去衬托。点元素通过组合重复也可以形成面元素,与面元素的存在本身进行对比,干净利落的面成为了“实”的表现。

四、居住空间光色的虚实

(一)光影

虚实的表现恰好体现出光影的变化,虚实从浅层次而言,影像的模糊与清晰对比变化也是虚实观念中的一个要点。通过空间中的物体造型加深光线投射在物体上的效果,从而凸显物体的造型美及光线配合下的轮廓美,这是“实”的表达形式,而“实”以外的画面则表现为“虚”。这种通过光影虚实去营造画面的效果也反映在绘画之中,这也是光影利用虚实手法的一个基本手法。从深层次上讲,光影本身也是属于“虚”的表现,只有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它才有“实”的存在形式,如在漆黑空间中的一束亮光就表现为一种“实”的形式,这是由空间环境所决定的。一般来说,光影往往表现为“虚”产生辅助作用,如在居住空间中,利用自然光源与人造光源,烘托空间的氛围感,从而展现出空间本身所带有的风格化。自然光源以融和的光影把造型以及空间的美融为一体,这种“虚”的表现能将空间中蕴含着的“实”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但空间中有些局部是自然光源无法渗透的,此时就利用人造灯光加以点缀,两种光源相结合去衬托空间“实”的表现。

(二)色彩

由于色彩本身的明度、纯度、亮度等特点,因此色彩的虚实表现方式在空间中是多样的,虚实对比变化也较为巧妙,空间中大面積的颜色对比碰撞是常见的一种虚实表现。而对于人的视觉感受来说,色彩也是一种能够引起人们内心情绪波动变化的手段。如在居住空间中,从简单的软座陈设之间的颜色对比碰撞,能够引起人们内心的情感波动,这种对比是片面的颜色与颜色之间艳与淡、亮与暗的对比,也属于虚实对比的方式。从大的范围来说,软座陈设、整体空间墙面与天花、隔断、材质等都会形成多样化的色彩碰撞,虚实理念就在这种大空间中产生大“虚”中含虚实变化,大“实”中含虚实转换,空间也就随着色彩的对比变化使整体的元素有机串联起来。色彩的存在使得虚实观念在空间中的运用表现得更为明显,它作为虚实对比的中介,把整体虚实融合在各个区域、元素、材质等方面之中,成为虚实观念的核心要素之一。

五、结语

综上,居住空间中的各个元素都含有虚实的结合与转化。从空间布局分析,虚与实是一种引导的存在,它使得空间在整体划分上产生密切的联系,引导着空间与空间、空间与局部区域、局部区域与其他局域区域的联系,使得整体上各有特色又和谐统一。从空间界面分析,虚与实是一种空间的划分手法,利用墙体、天花、隔断等方法将空间划分为大小区域不同的部分,虚与实通过多种形式使得空间中大小区域之间联系更为密切。从空间造型分析,虚实更是一种体现空间设计美感的存在,点线面元素的组合应用,通过虚与实在空间中的表现,使得整体居住空间环境与环境之间相互融合、空间与空间之间相互联系,并体现出动态美与韵律美的特点。从空间的光色分析,虚实是一种重要的媒介存在,色彩与光影将整体空间所包含的一切美的部分联系起来,以大实大虚的形式将空间中局部的小实小虚相统一,使得虚实转换表现得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25.

[2]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582.

[3]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3.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39.

作者简介:覃庆贵,广东培正学院助教,主要从事环境设计工作。

猜你喜欢
居住空间虚实运用研究
试析居住空间设计中的环保节能
居住空间设计的思考方法
儿童住宅室内空间设计研究
浅论文人画的虚实
论彩铅素描与古典油画直接画法的共性
以传奇京剧《化人游》为例谈戏曲虚实论及审美规律
质量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管理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