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琦
摘 要:我国村镇银行的建立,在促进农村地区投资多元、服务高效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支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近几年来,部分村镇银行在业务经营和发展中,存在着公司法人治理不完善、风险防范体系薄弱等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就历年来村镇银行在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村镇银行 经营管理 风险分析
随着部分村镇银行设立已经十多年,业务经营和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与之不匹配的公司治理模式渐显端倪,市场认可度不高、声誉风险和操作风险时有发生,内控防范体系较薄弱,发起行风险传递等,制约着村镇银行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一、全國村镇银行基本发展情况
截止到2019年9月末,全国村镇银行的规模已经发展到1633家,中西部占比65.7%,覆盖全国31个省份的1296个县(市),县域覆盖率为70.6%,贷款主要投向县域农户和小微企业,调整后的存贷比为75.9%,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90.5%,户均贷款余额为33.5万,资本充足率17%,从整体来看经营较稳健,风险水平总体可控,具备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但是从结构上来看,全国村镇银行发展不平很,特别是风险控制方面部分地区村镇银行出现偏离“三农”、业务功能不健全、内控失效、风险管理水平不高、亏损较严重、监管不完善等问题。
二、当前村镇银行存在的主要风险问题
(一)声誉风险凸现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微小金融机构,由于经营时间短、资本规模小、公司治理水平较低、风险防控能力较弱等原因,致使其在社会中的公众形象和地位不够高,公众对其认知度和信任度还不能与已有的农村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加上贷存比较高,一旦出现负面疫情,很容易动摇公众对机构的信心。因此,声誉风险是村镇银行当前乃至于后期一段时间内急需关注的主要风险之一。
(二)操作风险突出
部分村镇银行实行的是两级管理的扁平结构,前中后台工作人员基本从当地招聘经培训后上岗,从业人员素质相对不高,合规操作意识不强,风险意识相对较淡薄,自身职业素养与现代复杂多样的金融需求不相适应。机构在快速扩张的同时,风控管理人员显得尤为不足,特别是由三至五个人组成的业务部门和乡村机构,在业务操作过程中极易产生感情代替制度或原则的现象,违规操作等风险问题突出,内控失效的情况较多。如内部员工勾结骗贷,行员违规直接与信贷客户发生经济往来,出借账户给他人使用,员工直接接受客户转账,违规帮客户代理归还贷款等现象还时有发生。
(三)风控管理薄弱
部分村镇银行基本沿袭了主发起行的内控管理模式,自身没有结合实际予以细化、梳理和重新修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合规文化和风险管理理念难以形成,导致内控管理不到位,风控管理能力薄弱。如出现超权限开展业务、违规开办信贷业务、贷款“三查”不到位引发的风险问题较为突出,也很容易形成内控管理不到位导致信贷资金体外循环的现象。
(四)主发起行风险传导
通过公开披露的资料分析,部分村镇银行的发起行本身存在一定潜在风险:如投资规模趋大,大比例股权质押,股东变相抽逃资本,高管违纪违法等;有些发起行大股东股权对外质押,影响股权稳定,股权频繁质押不仅易触犯相关规定,还可能引发诉讼,形成法律风险,进而影响良好公司形象;有的发起行关联交易控制不到位,容易引发较大风险;还有些银行既是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也是其第一大股东,一旦爆发风险,势必传导至村镇银行。
三、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发展速度受限
尽管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银行业机构也已有从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农商行到村镇银行五类完整的市场布局,法人银行机构和非法人银行分支机构多达十几家,其中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深耕多年,客户群体广泛,农发行与各级政府深度合作,其他银行也具有行业股东背景。虽然村镇银行走支持“三农两小”差异化路线,下沉机构网点,瞄准农村市场,但在战略定位是与农商行高度同质,与农商行、邮政储蓄银行在乡镇竞争,市场空间有限,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加上近年来经济下行时期,优质承贷主体减少,发展速度受限,风险问题容易暴露。
(二)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负债成本较高
部分地区村镇银行面临着地方支持不足导致资金来源有限的问题。为支持村镇银行发展,部分地区出台了关于支持村镇银行发展的通知,但通知精神一直未能得到全面落实,特别是县以下单位的各类涉农资金、财政资金等可存入村镇银行的规定很难得不到执行,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居民定期储蓄存款,成本相对较高,且规模有限,加上部分村镇银行贷存比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在负债成本高的情况下其流动性风险不可忽视。
(三)专业金融人才匮乏,核心竞争力不强
相较于大型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在平台、薪酬、网点位置等方面对人才引进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同时,部分村镇银行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员工中具有银行从业经历、经验的不多,新录用员工中本科及以上高素质人员比重偏低,且村镇银行从业人员的稳定性较差,人员流失率较高,影响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三、政策建议
(一)采用“总分制”模式,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相较于“一县一行”村镇银行模式,“总分制”模式在增强流动性、增加贷款审批层级、实现专业分工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村镇银行降低业务运行成本,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增强员工专业化程度,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采用“总分制”模式有利于提升整体竞争力和风险防控能力。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声誉风险防范能力
声誉风险是逆周期时期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不断提升声誉风险防控能力对村镇银行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村镇银行要不断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发挥“三会一层”职能,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各岗位各司其职;另一方面做好声誉风险应急预案,面对突发事件和负面疫情要稳妥有序处置,同时增强与属地政府和监管机构的沟通联系,加大对存款保险金融知识的宣传,增强公众认知度,提高公信力。
(三)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升稳健经营能力
杜绝照抄照搬发起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与村镇银行自身业务性质、规模相应适应的内控组织框架,建立覆盖各业务条线的内控制度,培养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控文化,营造“事事合规、时时合规、人人合规”的内控氛围,培养“德才兼备”的从业人员,严格落实贷款“三查”制度,严处违规违纪行为,实现稳健经营。
(四)提倡投资管理村镇银行模式,建立风险传导隔离机制
国内个别村镇银行发起行已获批筹建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为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发起行不再直接管理村镇银行,村镇银行将作为独立的“子公司”开展经营管理,建立投资管理行作为村镇银行的管理与服务机构,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村镇银行集约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稀释发起行持有的村镇银行股权,建立风险隔离墙,降低发起行的风险传递。
参考文献
[1]石陈.村镇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研究[D].西华大学,2012.
[2]郭兴平.村镇银行经营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两家村镇银行的调研报告[J].银行家,2012(03):92-95.
[3]匡磊.我国村镇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