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怀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说道“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说道“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说道“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这一句句殷切期望,触动了无数人的内心,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我一直坚信物有甘苦,尝之者识,上面的话语是习近平总书记说出来的,更是他一步步走出来的。值此阅读成长季,再次重温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深入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扎根黄土地的知青时光、生活点滴,油然而生出一股崇高感和使命感。在我看来,习近平总书记用实际行动生动地践行着如何“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用坚定和赤诚践行着为人民做实事的信念,他的七年知青经历给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多提示、启示、警示。
一、提示
让我感触很深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如饥似渴地读书,他既读“有字”的书,也读“无字”的书。刚下乡时,他带了两个并不起眼的箱子,据当时帮他拿箱子的人说,就数这两个箱子死沉死沉的,后来才知道满满都是书。同住的知青说,有时候半夜醒来经常看到习近平还在读书,就着那个简陋的煤油灯,因为离得太近,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不但如此,他读书范围广泛,包含着军事、经济、政治、历史、哲学等多个门类,在阅读本书中,《静静的顿河》《中国通史简编》等著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刻苦而认真,有一次为了找到《浮士德》,竟专门跑了三十几里路才借到手。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总是见缝插针地去读书,平时兜里总会揣着一本,在干农活休息、去山洼里砍柴火、拔猪草等零碎时间读书。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如果说“有字”的书指的是书本的话,那么“无字”的书指的便是生活实际。村民曾说,习近平不单向他们讲解书本知识,还向他们打听农村的情况,农活怎么干,庄稼怎么种。而且他干活从来不惜力,从挣6.5个工分,到7分、8分、9分、10分,10分是一个农村壮劳力一天的工分。可以说,陕北的经历让习近平总书记读懂了生活这部书,更读懂了中国农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也正因为如此,他把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比如办沼气、铁业社、缝纫社、代销店、磨坊等,无不展现了其“实际”“实事求是”的智慧结晶。
习近平总书记是一个有主心骨的人,有想法、有思路,就仔细研究,把事情做好,这与他爱读书、善思考有着密切关系。这也提示了我,学以增智、学以立志、学以正德、学以养心,要把学习摆在安身立命之本的高度,读“有字”的书时要真学、真懂,努力把握书本中精神实质和精髓要义,特别是把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的理解转化为行动自觉。读“无字”的书时要真信、真用,带着问题走到基层,主动投身于社会实践,逐步提升自己的分析理解能力、问题研究能力、总结提升能力,才能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进而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二、启示
新形势下如何贯彻群众路线?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如何树牢群众观点?如何充分尊重群众?如何真诚服务群众?《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答案。雷平生在采访中提到了一句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吟诵的诗“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我想,赴延安插队之前,习近平是首都北京未曾沾染尘土的少年,当他落脚于黄土地,便入了尘寰,与乡亲们共悲欢。他共悲欢是真真正正的同甘苦,也是切切实实的融入黄土地,他说自己“是个普通农民”“我们老陕”,而不是自称“知青”,这是他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儿子”的一种表现。也正因为如此,他在待人处事上充满了淳朴厚道,有一个细节印证了这一点,2005年“黑子”到北京办事探望几个知青,雷平生打电话给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时,他由于工作十分繁忙未能参加聚会,专门叮嘱雷平生替自己出3000元给“黑子”买门票、吃住,这个细节让人读完心里为之一暖,更为这种淳朴厚道的待人处事所打动。
古人所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是一种可贵的赤子之情,更是一种守望相助的情怀。处于那样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习近平也处于自己人生最为艰难、困惑的时期,陕北的父老乡亲们以温暖的臂膀接纳了他,以质朴的实际行动感染着他,黄土地和乡亲们为他“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习近平总书记对友人真诚,把笔记本、《毛主席诗词》、母亲做的针线包、30斤粮票、大衣等送给朋友,在吕侯生病情严重时,远在福建的习近平为他倾心治病。不但如此,他对待群众总是和善、和蔼,有耐心,面对灵娃的“惹事”,从来都是一笑置之;对农村一位过世老人、一位老党员的母亲恭敬地吊唁鞠躬;主动拿知青粮食玉米团子和老乡糠团子换,遇到乞食老汉“解衣推食”;他教农民识字、帮老汉推车、帮群众找猪,帮邻里调解纠纷,捧出一颗真心对待乡亲,他尊重人、团结人、把思想教育做到别人心里去。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结合对本书的理解,带给了我更多的启示,一是正确认识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新特点。目前我们面临着工作对象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工作环境多维化等特点。二是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把“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铸入脑中,坚持深入一线,扎根群众,倾听民声,了解民意,体察民情,及时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三是注重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既要以心交心,也要依法依规,既要实事求是,也要注重平时,做到事前“问需于民”,事中“问计于民”,事后“问政于民”,把人民群众的评价作为检验自己工作的标尺。
三、警示
本根不摇,则枝繁叶茂。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人生的奋斗才有更高的思想起点,干事创业才有不竭的精神动力。青年习近平15岁时带着“黑帮子女”的身份来到了延川县梁家河村,挡在眼前的是所有下乡知青都要面临的“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粮食关”,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况对人的身体、心理、精神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从访谈录反映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北京来的知青们不适应环境,通过各种途徑在一年时间陆续返城,但习近平做到了与苦难融为一体,做到了坚守初心。别人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他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即便这样,他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际遇和机缘。白光兴作为习近平插队期间文安驿公社的党委书记,在采访时说,“习近平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自己奋斗出来的结果。”习近平的不懈奋斗源于他的初心,他的初心所有人都能感觉的到,村民们评价习近平,“他的心总是和我们老百姓在一起。”他自己也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但也是苦干实干的七年,他成为知青“三最”——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插队期间,习近平参加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比当地农民还卖力,他把改变梁家河村面貌、改善当地生活生产条件作为使命,开创性地带领村民办沼气、修坝、打井,实实在在惠及当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做事沉着、冷静、沉稳、务实,是一个有定力的人、实干的人,更反映出习近平心怀爱民之心、善作善成的责任担当。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指引着习近平的行动,在梁家河担任大队书记之后,他去清华大学上学,然后到国务院办公厅、军委办公厅当秘书,不过接下来,他却主动选择了到河北省正定县去当县委副书记。如他所言,“这次下去,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给下面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由此,便不难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反复强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什么要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什么勉励当代青年“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语重心长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事实证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砥砺奋进、行稳致远、善作善成的永恒精神法宝。这也警示了我,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在任何情况、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更加自觉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加强党性淬炼。加强理论修养、政治修养、作风修养,遵守政治规矩,涵养品行操守,强化廉洁自律,自觉发挥表率作用,积极投身于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努力推动中央、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落细落小落实。三是挑起時代担当。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五大使命任务贯穿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部署、落实的各个环节,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展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成长历程,传递的是做人做事做官的大道、正道,激励着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淬炼,挑起时代担当,不做时代的看客、过客,把“个人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壮阔征程中,不负韶华,笃实前行!
(本文系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读书成长季”活动优秀文章)
(作者系中共海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胡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