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失独家庭生活重建的路径

2020-11-06 02:49周静沈冠辰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6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失独家庭

周静 沈冠辰

摘 要:近年来,随着失独群体不断扩大,失独所引发的经济困难、缺少精神慰藉、社会关系损坏等一系列问题也日益突出。根据失独家庭所面临的困境,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从失独家庭本身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水平、社会关系网络、社区交往状况、社会政策来综合分析影响失独家庭生活重建的因素;从人、社区、社会政策、社会文化环境等提出帮助失独家庭生活重建的路径。

关键词:失独家庭;生态系统理论;生活重建

一、失独家庭的生存现状

(一)失独家庭的养老状况

“白发人送黑发人”使得中国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受到巨大冲击,许多家庭往往面临着养老危机。独生子女的意外离世,使得失独家庭往往面临缺乏经济来源养老保障的困境。在养老机制还没有普及完善的条件下,来自农村的失独家庭既没有经济收入又缺乏劳动能力,生活状况堪忧。

(二)失独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随着失独者年龄的增加,身体机能的逐步退化极大的增加了他们患病的可能性。在“4-2-1”形态的这种家庭中,孩子是重心。一旦失去,失独家庭将面临多重心理压力,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容易使失独老人出现精神抑郁等问题,由此产生体质下降等健康问题。有数据显示,60%以上的失独父母有抑郁的心理,其中50%以上的失独父母甚至有过自杀的想法。

(三)失独家庭的社会交往状况

失独家庭的社会交往功能遭到严重损坏。大部分失独者在进行社会活动时会选择封闭式的且能够独自一人的活动,以避免直接和外人接触。失独家庭群体大都通过网络虚拟社区与自己有类似经历的人进行互动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非常排斥异群体,害怕参加社会集体活动,尤其害怕看到别家的孩子回来看望父母的场面。

二、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影响失独家庭生活重建的因素

(一)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简称,主要用来研究个人与周围所处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理论将个人所处的环境分为三个系统,即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微观系统位于个人交往环境系统的最里层,指的是与个体活动和交往直接接触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环境。中观系统指与个体间接接触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个体生活交往活动的影响。宏观系统指的是影响个体生活交往的社会文化大环境,包括社会政策、新闻媒体等,是一个广阔的意识形态。

(二)从生态系统理论分析影响失独家庭生活重建的因素

(1)微观系统分析:自我系统分析

失独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影响失独家庭生活重建的首要因素就是失独者所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是为受教育者的生活幸福服务的,经过教育受教育者能够建立起自己独立的人格。教育对失独家庭的心理、行为恢复等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社会关系网络的重建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失独家庭的收入状况经济收入是影响失独家庭的物质、精神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重要依据。“老无所依,老无所养”是失独者的真实写照。养老问题成为最关心的问题。現如今,在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善,失独家庭只能依靠微薄的退休金艰难度日,有的家庭退休金也没有。他们最害怕生病,尤其是大病,既无能力支付高额的医药费,也无人照看。

失独者的年龄年龄的逐渐增加,身体机能的逐渐下降,增加了生病的可能性,更需要子女的陪伴。在失独家庭中,只有对子女的思念。年龄也是影响个人心理承受能力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对于失独者,年龄越大,其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越差,很难走出失去儿女的阴影,无法走出自己心里的那道坎儿,对其生活的各个方面造成影响,很难重新回到正轨,进行生活重建。

(2)中观系统分析:家庭、朋辈群体系统分析

家庭成员在失独家庭的生活重建中起着不可忽视的力量。父母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对失独者来说,在父母面前能最大限度表达自己的情感,得到父母安慰和关怀。家庭中的另一半能给予失独者更大的支持和安慰。长期以来,作为家庭中心的孩子突然离世,会一定程度上损坏夫妻双方的关系。需要夫妻双方相互扶持,促进双方进行沟通,重新寻找新的生活重心,走向社会。

朋辈群体实际上包括了朋友和同辈两个群体。对于失独者来说,最愿意接触的便是失独者。因为年龄、经历相似,他们往往能够感同身受,具有较高的认同感,易于沟通。通过共同话题,多进行互动沟通,重新寻找新的精神支柱寄托情感,转移失子之痛。通过与朋辈群体的沟通互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促进失独家庭的生活重建。

失独家庭父母心灵本来就比较脆弱,巨大的生活变故使他们封闭自己,害怕别人问起孩子,会不自觉去和别人比较,并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甚至低人一等。他们渴望搬离原来的生活环境,换个环境努力生活下去。都说“远亲不如近邻”,相近的地缘关系使得邻里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感情。邻里之间的关怀和照顾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亲情。所以较好的社会关系,更有利于失独家庭的生活重建。

(3)宏观系统分析:社会政策与文化分析

社会政策随着独生家庭的逐年增加,失独成为多数独生家庭都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失独家庭是相应国家计划生育的号召而产生的特殊情况,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父母却承受失独的打击,政府应该在他们的生活及养老服务中发挥主导作用。若法律规范不健全,没有有效的政策来帮助他们,他们可能就会对生活、社会甚至自身的生命产生绝望。

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认知功能的发展中发挥着的核心作用。受长期以来传统思想的影响,失独父母在忍受失子之痛的同时,还会受到来自其他社会成员的歧视,甚至在某些封建迷信的地方,失独家庭可能被贴上“命背”、“克子”等标签。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失独家庭心理、生活上的重建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三、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失独家庭生活重建的路径

(一)微观层面:自我方面

(1)加强自身调节,营造“自救”体系

在失独家庭的生活重建中,失独者本人要发挥核心主体作用。通过心理增能使失独者对自身的好感增加并增强其自尊感和自信心,使失独者学会运用优势视角来看待问题,相信自己有改变自身的能力。失独者可以多培养自身的兴趣,同时调节心态,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以乐观的心态度过余生。

(2)鼓励参加群体活动,拓展“他救”路径

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鼓励失独家庭积极参加,在扩大交往范围的同时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好的促进自己融入社会。建立各种兴趣小组,如舞蹈小组、书法小组等,重新寻找生命的意义,在愉悦身心的同时,陶冶情操,用丰富多彩的生活来淡化他们的失子之痛,重新进入社会。

(二)中观层面:社区环境

(1)建立专门养老机构

建立专门的失独老人活动、锻炼、医疗等一体化的养老机构,将失独老人集中起来进行管理,这样既能保障失独老人的衣食等基本的物质生活,又能活跃老人的精神生活。将生活境遇相同的人聚集在一起,便于失独者能够更好的进行交流,他们认为这些和自己经历相同的人更能理解自己的想法,更能切身明白自己的痛苦。

(2)建立友爱互助社区环境

“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深深体现了传统社区里邻里之间亲密无间的友爱互助关系。大力改善社区环境,充分发挥社区养老的优势,使失独老人既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也能得到社区居民的帮助。针对失独老人的不同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的服务,实行全天候托管,提供上门服务,按时为老人送餐、送药、陪老人聊天等。

(三)宏观层面:社会政策

(1)认真严格落实失独保障政策

发挥政府在失独者生活及养老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并完善实施相关的社会保障政策,保障失独老人的基本社会生活,建立一套包括看病,养老,身故等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完善扶助关怀政策,做到使失独家庭“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切实帮助解决一系列实际难题。

(2)构建以精神支持为主的社会文化环境

通过大众媒体播放公益宣传片,建立失独者专门的网站,设立文化专栏等形式,促进社会成员对失独家庭群体的关注并加强对其了解,使社会成员形成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社会各方面应积极予以帮助,使其不再感觉自己被社会抛弃,让失独家庭从社会中获得温暖,更好地进入正常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朱小雅.TZ市失独家庭帮扶体系優化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8.

[2] 周钦.物质和情感需求: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探析[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20:18-20.

[3] 汪洪炎.失独老人社会生活重建情况调研报告——以合肥市S社区为例[D].合肥: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2015.

[4] 张瀚罡.失独家庭社会支持网络建构探究——以“信息网家园”为个案[J].中国全科医学,2019:240-243.

[5] 谢勇才,潘锦棠.从缺位到归位:失独群体养老保障政府责任的厘定[J].甘肃社会科学,2015(2):95-99.

[6] 宋健.中国“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与对策[J].探索与争鸣,2016(1):64-67.

[7] 方曙光.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失独老人的社会生活重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4):104-108.

作者简介:周静(1996- ),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区社会工作;沈冠辰(1972- ),女,吉林长春人,博士,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生态系统理论失独家庭
关注学生个性实施因材施教
小学教育内容设计及其教育策略
失独家庭困境如何破解
失独家庭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策略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