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事实思维对大学生学习行为意向的影响

2020-11-06 02:49徐清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6期
关键词:学习大学生

徐清

摘 要: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作为思维活动的一种,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对已经发生了的事件的结果加以否定,并且想象出一种或者多种可能性结果的思维活动。反事实思维是对已知的实际结果和想象的假设结果进行比较,所以在比较的基础上会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反事实思维的这种将实际结果和想象结果进行比较的过程,会对人们改善之后的行为起到促进作用。本研究采用实验法探讨反事实思维对大学生学习行为意向有无影响,结果发现上行反事实思维与积极的行为意向有关。

关键词:反事实思维,大学生,学习,行为意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反事实思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已经发生的事情结果与想象的可能结果之间进行比较,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经历过的事件寻找因果关系的解释,尤其是经历了不好的事件时,个体通常会倾向于将不好的实际结果与好的可能结果比较,或者是采取一种与既定事实相反的因果推理,如“要是我考试的时候更细心一点,就能考到更高的分数了”,反事实思维的这种对可能结果的想象,并希望以此来替代现实的结果,对人类的情感和后继行为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这种想象的假设结果比实际的结果更好被称作上行反事实思维。

自1982年Kahneman和Tversky提出反事实思维的概念以来,到今天快40年了。期间国内外有关反事实思维研究的数量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随着心理学研究者们逐渐重视对反事实思维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已有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反事实思维对个体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不仅表现在个体对所经历的事件结果的情绪上,还表现在个体对随后的行为活动的意向上。

反事实思维将已经发生的事情结果与想象的可能结果之间进行比较,或者对经历过的事件寻找因果关系的解释,这两种方式都会促使个体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将可能的更好结果变为现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反事实思维承载着个体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希冀,这种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希冀会对个体的后继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在进行某种行为之前,实施行为的个体通常会依据预期的目标进行规划或者初步设想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而意向则是个体在采取某种实际行为之前必须经历的过程。

一、方法

(一)研究目的

验证上行反事实思维是否与被试的积极行为意向相关。

(二)研究假设

上行反事实思维与积极的行为意向有关,产生上行反事实思维的被试,绝大部分都会有相应的行为意向。

(三)研究材料

结合本研究的设计和内容,对Pighin等人的研究方法和實验材料进行参考并做出了一些调整。设置情境诱发被试(读者、行动者)的上行反事实思维,再让被试进行行为意向选择。

(四)被试

被试为安徽中医药大学106名大一学生和77名大三学生。大一的被试读者60人,行动者46人;大三的被试读者51人,行动者26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结果

被试运气选择条件下,任务失败的被试在行为意向上的差异。结果见表1:

对读者和行动者被试之间的行为意向进行统计分析,卡方检验得到的数据结果表明:读者和行动者被试之间的行为意向没有显著差异,χ2=1.241,p=0.265。进一步进行卡方检验分析发现:读者条件下,被试的行为意向有显著差异,χ2=38.40,p<0.001;行动者条件下,被试的行为意向也有显著差异,χ2=19.57,p<0.001。

从表1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读者被试和行动者被试之间的行为意向没有显著差异。不管是读者被试还是行动者被试,产生的上行反事实思维对其相应的行为意向都有促进作用。

把没有行为意向的被试剔除,留下有行为意向的被试,进一步对有行为意向的被试的反事实思维类型(调整策略)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

将不同角色的反事实思维类型(调整策略)进行卡方检验,发现读者被试和行动者被试之间存在显著差异,χ2=33.74,p<0.001;有行为意向的读者被试倾向选择调整,χ2=25.33,p<0.001;有行为意向的行动者被试倾向主体调整,χ2=27.53,p<0.001。

从表2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产生行为意向的被试中,不管是读者还是行动者,既有情境调整,也有主体调整,还有选择调整。这说明,不管被试倾向哪一种调整策略,都会对个体随后的行为意向产生影响。

被试主动选择情况下,任务失败的被试在行为意向上的差异。结果见表3:

对读者和行动者被试之间的行为意向进行统计分析,卡方检验得到的数据结果表明:读者和行动者被试之间的行为意向没有显著差异,χ2=1.052,p=0.305。进一步进行卡方检验分析发现:读者条件下,被试的行为意向有显著差异,χ2=36.26,p<0.001;行动者条件下,被试的行为意向也有显著差异,χ2=12.46,p<0.001。

从表3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被试在评估风险和报酬后的主动选择情况下,读者和行动者之间的行为意向也没有显著差异,反事实思维的角色对行为意向没有影响。不管是读者被试还是行动者被试,上行反事实思维对其相应的行为意向都有促进作用。

把没有行为意向的被试剔除,留下有行为意向的被试,进一步对有行为意向的被试的反事实思维类型(调整策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4:

将不同角色的反事实思维类型(调整策略)进行卡方检验,发现读者和行动者的反事实思维倾向有显著差异,χ2=28.73,p<0.001;有行为意向的读者被试的反事实思维倾向选择调整,χ2=28.83,p<0.001;有行为意向的行动者被试反事实思维倾向情境调整,χ2=12.55,p=0.006。

从表4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产生行为意向的被试中,不管是读者还是行动者,既有情境调整,也有主体调整,还有选择调整。这说明,不管被试倾向哪一种调整策略,都会对个体随后的行为意向产生影响。

(二)分析

数据统计结果表明,产生上行反事实的被试,绝大部分会产生有相应的行为意向,上行反事实思维与积极的行为意向有关。上行反事实思维的被试设想可能改变的因素,从而想象一个更好的结果出现,这种对未来好的结果的预想会增加个体相应的行为。本研究的结果还表明,读者条件下的被试与行动者条件下的被试之间的行为意向没有显著差异。不管被试作为行动者还是读者,上行反事实思维都能促进其相应的行为意向。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观点认为,个体不一定非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反应体验到的结果才能进行学习,经由对其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的结果的观察也能进行学习。在本研究中,行动者被试实际参与任务并亲自体验到行为的结果,其反事实思维能促进相应的行为意向;读者被试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任务,但是通过观察故事主角的行为和结果,依然能产生促进行为意向的反事实思维。

三、结语

本研究考查了不同角色之间反事实思维的差异,和不同角色的反事实思维在行为意向上的差异,得出了以下结论:

上行反事实思维与积极的行为意向相关。不同角色的反事实思维类型(调整策略)在行为意向表现上没有差异,无论读者还是行动者,被试的上行反事实思维与其积极的行为意向均相关。

四、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验证了上行反事实思维与积极的行为意向相关,但也存在不足的地方,这些不足的地方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更加深入和细致地探讨。

(1)本研究选取大学生被试进行对反事实思維的研究,以后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扩大被试群体,对中学生等发展中的个体的反事实思维进行研究。反事实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智力的一个重要补充部分,扩充反事实思维的研究内容和年龄阶段,将其与认知过程联系,可以为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特点提供补充。

(2)本研究基于以往研究上行反事实思维比下行反事实思维更能促进行为意向的研究结论,验证了上行反事实思维确实与积极的行为意向相关。后面的研究可以将上行反事实思维与下行反事实思维进行对比研究,为以往的结论提供更多的证据。

(3)在未来的应用方向,反事实思维为人们提供了从过去学习的机会,为未来的行为提供了一定的准备。但是反事实思维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功能,伴随反事实思维产生的情绪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不能一直沉迷于过去的情绪,也不能一直幻想未来而不付诸行动,发挥反事实思维的积极功能才是以后的研究中需要研究者们关注的。

参考文献

[1] Ajzen,I.,Fishbein,M.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77,84(5):888-918.

[2] Byrne,R. M. Precis of the rational imagination: how people create alternatives to reality.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2007,30,439-480.

[3] 龙艳.反事实思维与行为意向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 历娜.不同类型事件中反事实思维对行为意向的影响[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5] 罗灵娜.小学教师反事实思维及其与行为意向的关系[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基金项目:青年科研基金项目(YQ190010)。

猜你喜欢
学习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研究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