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济明
归纳推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其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实效,也能构建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初中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归纳推理思维的激发培养,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这门课程,且无论是在生物学概念的分析解读上,还是在给学生就一些关联知识做梳理的过程中,都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归纳推理思维进行展开.这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要点的实质,避免学生产生认知误区,极大地提升生物课的整体教学质量.
一、基于归纳推理实现概念的区分
在学习初中生物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生物学概念,其中不少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学习的效率不高.此外,随着学生接触的知识慢慢增多,大家会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很多概念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关联性,这些概念学生在区分上会有一定困难,混淆概念的状况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在学生中间十分普遍,是阻碍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重要因素.为了让概念教学的综合实效更高,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启发,要通过有效思维方式的构建让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相关概念.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关联概念或者相似概念进行分析对比,让学生在归纳推理的基础上理清概念间的异同,进而建立对概念知识更加深刻的印象,促进学生对概念有更牢固的吸收掌握.
比如,在学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概念列为一组,让学生在归纳推理的基础上对这两个相似概念间的异同作分析总结.学生通过对比很容易归纳出如下的结论:虽然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各自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但是动物细胞大都存在中心体,而植物细胞却不存在中心体.植物细胞内部大都存在着细胞壁、叶绿体和中央大液泡,这些都是动物细胞所不具备的.经过这样的总结后,学生可以更加清晰直接地理清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异,加固学习印象.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加充分,概念知识教学的目标也会更高效地实现.
二、借助图片的呈现构建思维过程
初中生物的有很多知识点都是对生物过程的研究,如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等.引导学生研究分析这些動态的过程,需要采取合适的教学组织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来直观地呈现相关过程,构建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开有效的归纳推理,从而帮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原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中认知障碍的化解,也能让学生产生更深刻的学习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掌握所学内容.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牢固掌握知识原理,也能对学习的方法和有效的思维模式有一个良好优化.
比如,在讲到“细胞分裂与分化”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于细胞分裂和分化的过程建立更直观的学习印象,教师可以引入图像或者短视频来为学生作对比分析,以促进学生更快地掌握这些内容.基于图片及视频资料的呈现,可以让学生观察到细胞分裂与分化的动态过程,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这种动态化的呈现方法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归纳推理思维,让学生意识到两种过程之间的差别,从而建立更加深刻的学习印象.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组织与构建方法,不仅可让课堂教学的综合实效更高,还很好地化解了教学中的难点部分.
三、透过实验锻炼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实验是生物课教学中的重要构成.在初中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基于实验课堂的展开,有效融入对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探究中认识更多知识原理,化解自己可能存在的学习疑问.不仅如此,这种学习方法趣味性强,能够让学生在投入到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生物课程的学习乐趣,这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升.教师可以多从教学内容出发,设计一些易于展开的独立探究实验,鼓励大家在实验中利用相关的归纳推理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这会让生物课堂更加轻松多元,学生的学习收获也会更为丰富.
比如,在学习“植物种子的萌发”这节内容时,很多学生都有一个错误认知,那就是只有在有太阳光的条件下,种子才能更好地发芽.为了能够矫正学生的这一观念,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展开相关的实验探究.比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观察,了解植物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让大家看一看在没有光照的条件下种子是否也能萌发.有了这种实际的探究过程后,学生可以很好地纠正他们头脑中的认知误区,加深其对于相关知识原理的理解吸收.这样的研究过程学生通常都非常乐于参与.总之,合理地设计各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探究活动,对于具体问题的研究和学生学科能力的锻炼,所起到的效果都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