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帆
【摘要】在当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基础教育的美术学科教学根据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积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基于学科本位向人文本位的转变,从知识的构建到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将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渗透在课堂教学实施中,从而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美术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有效渗透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此,教育部要求各学科根据本学科独特的教育功能提出各自的核心素养,落实到美术学科,专家们提炼出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核心素养。五大核心素养的提出,将成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标核心价值取向,引领中学美术教育进行发展和变革。那么,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去发展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以教学内容为载体,注重文化理解素养的渗透
文化理解素养的形成是以教学实施内容为载体,在教学中积累渗透才能获得提升,使学生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能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理解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代的美术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多样性,欣赏外国优秀的美术作品;尊重艺术家、设计师和手工艺者的创造成果和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那么,在课堂中如何根据“文化”载体实施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有效渗透呢?笔者认为,尽管“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但针对于美术学科而言其所指并不是“泛化”的,教学中应该是具有选择性的,这一点教材中实施的内容比较明确的,这是教学内容的“点”,再通过外延拓展相关内容,从而挖掘教学中的“文化内容”。如《画家凡高》这一课,作为文化素养知识点是对画家凡高的认识及其作品的艺术特点。因此,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知识是让学生通过凡高生平,提炼理解凡高是勤奋的、不幸的、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等。在一次教研公开课上,N老师在上《画家凡高》时,介绍画家生平的相关内容也是构成本知识点的一部分,但关键是认识画家知识的“度”没有很好把握。N老师在课堂上详细列表说明,哪一年到哪年画家在哪儿干了什么,俨然像上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学生记住“大事年表”一样,尤其是介绍凡高在阿尔的生活时,描述凡高酗酒、打架等生活事件。这样的“文化”能够让学生理解什么呢?这是我们教材中所要学习的凡高吗?显然是违背了教材的初衷。常言道“人无完人”,凡高也有消极的不良生活一面,但对于小学课堂来说要选取具有正能量的文化素材实施教学,理解画家凡高对绘画的热爱、刻苦勤奋精神,短暂的生命及病痛是他生活的不幸!是构建其人文素养知识的关键。因此,笔者认为教学中对文化理解素养实施应遵循3个原则:(1)选择性原则;(2)典型性原则;(3)实效性原则。
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各种信息可谓“海量”,为学习提供了丰富而全面的素材。但是,有一些信息却缺少真实性或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知识应该具有选择性的提炼实施教学,才能更好地对学生文化素养知识的有效发展。
二、以动手体验的方式,增强美术表现素养的渗透
美术表现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其中既包括艺术性创作,也包括生活和工作中的描绘、制作等行为。具有美术表现素养的人有着一定的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了解并能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结合美术语言,通过观察、想象、构思、表现等过程,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能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自觉运用美术表现能力,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课程目标明确指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正如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尹少淳教授在《美术教学重心的挪移》一文中阐述的,探究式、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方式,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
三、以媒体素材为手段,提升图像识读素养的渗透
图像识读是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图像识读既涉及艺术图像识读,也包括生活和工作图像的识读,从而体现出公民美术素养的社会性。具有图像识读素养的人能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和空间等形式特征;能以阅读、搜索、思考和讨论等方式,识别与解读图像的内涵和意义;能从维度、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识别图像的类别;知道图像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辨析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
美术是视觉形象,许多“美术语言”只能用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受,只能由“美术作品”去说话。美术教学必须提供直接的视觉观察,使学生产生直接的审美体验。所以,制备具有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作为教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演示,学生才能清楚辨认材料性能、操作方法、制作步骤和作品效果,这是光讲解所达不到的。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音乐、动画、色彩、视频图像等现代教学媒体信息集合于一体,为教学提供逼真的表现效果,使枯燥抽象的学习内容变得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因此,积极运用多媒体手段及素材,有利于学生对读图试图的能力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素养的高效提升。
四、以尝试表现材料的应用,引导创意实践的渗透
创意实践是指在美术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維和创造方法。具有创意实践素养的人能养成创新意识,学习和借鉴美术作品中的创意和方法,运用形象思维,大胆想象,尝试创作有创意的美术作品;能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信息,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究,联系现实生活,对物品和环境进行符合实用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创意构想,并通过草图、模型等予以呈现,与他人交流,不断加以改进和优化。如在一次《“欣赏·评述”领域教学实施策略解读》专题活动中,针对于后印象主义凡高作品的艺术特点理解教学环节,如何才能让教师更直观地感知凡高作品强烈的色彩和笔触特点呢?我开展让参训教师动手体验式教学活动,采用了趣味性合作表现活动,教师们对作品中色彩的辨识是很容易的,但在有限的课堂上用笔触我对表现的材料也做了创新性的选择,如表面粗糙的砂纸和操作便捷的油画棒,选用一幅凡高代表作品《星月夜》图片,然后将作品“化整为零”,分别让教师临摹作品的局部,最后将作品依次拼贴完成一幅放大版的临摹作品。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以表现材料的创造性尝试,活动形式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实施教学,真正体现发展学生创意实践素养的目标取向。
五、以多元化实施教学,增强审美素养的渗透
审美判断是指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具有审美判断素养的人能感受和认识美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显示健康的审美趣味;能用形式美原理和其他知识对自然、生活和艺术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描述、分析、评价和判断;能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像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美术的方式美化生活和环境。具有审美素养的社会属性的人,在生活中能够感知自然美及人文美。
在美术课堂中如何将审美素养渗透于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构建。
(一)填写学习记录,掌握赏析评价方法
审美素养的培养在“欣赏?评述”领域得以体现,教学中学生往往不知道从哪些方面来评析作品,或者对评价内容重点没法把握,由此,在教学中根据评价知识的维度设计学生学习记录卡,就可以很好地传递给学生评价方法。
(二)角色模拟,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能力的有效提升。如在学习《石壁上的九色鹿》这一课时,由于本课为欣赏评述课,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对敦煌莫高窟第275窟壁画《鹿王本生图》的欣赏,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实践教学的。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莫高窟第275窟,一同来欣赏这幅《鹿王本生图》壁画(多媒体呈现壁画),那谁愿意做我们的解说员呢?
生:举手示意
师:非常好,就让D同学担任吧!(遴选D同学的原因是她们一家非常喜欢旅游,她具有感知解说员的生活经历,同时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好)。
D同学:大家好!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幅壁画名为《鹿王本生图》,壁画描绘的是……题材故事,大家可以看到画面这儿画了……这儿画了……(一边指着画面一边描述),在这幅画中画了……动物……人物……自然山水及建筑等。我解说完毕,谢谢大家!
师:谢谢D同学的精彩解说!掌声在哪里?
生:(掌声一片)。
本环节以创设情境来展开教学,模拟生活情境有利于學生感知教学内容的生动及趣味性,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有利于对作品的理解!活动中强调以学生为本,对于D同学来说是一次很好的角色尝试,其它同学在感受D同学风采的同时学会把握欣赏作品的维度和方法,因此,以创设情景的方式展开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趣味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基础教学实践中,以发展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教学实施理念的提出,是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人的成长需求,是基于学科本位向人文本位的转变。从知识的构建到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的特质。正如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尹少淳教授谈美术核心素养目标时所说:“发展学生美术素养是基础美术教育的高峰值”。可见,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对于发展学生美术核心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对于培养基础教育美术核心素养还没有明确具体的培养途径,设施方法体系构建不够完善,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还需要我们基础教育一线教师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2011.
[2]人民日报.2016-05-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