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使凡高美术馆成为最成功展馆

2016-10-24 01:36路易斯
海外星云 2016年19期
关键词:美术馆

●路易斯

什么使凡高美术馆成为最成功展馆

●路易斯

达芬奇、毕加索和凡高,同为艺术史上的三张名片。

然而,为什么独有凡高享有更高的人气?

为什么凡高美术馆能成为全球个人美术馆界的票房冠军?

同样作为艺术史上的三张名片,达芬奇、毕加索、凡高,艺术成就上都是各有千秋,但独有凡高享有着更高的人气。欧洲把2015年设立成了官方的凡高文化年;而阿姆斯特丹的凡高博美术馆,更是以每年近200万参观人次成为全球个人美术馆界的票房冠军;在中国,凡高的大展观者如潮,中国新贵的收藏让凡高再次创了天价。

凡高为什么这么红呢?

像中国的“红学”一样,凡高的品牌和文化也都一直在一次次更新和梳理着。而阿姆斯特丹的凡高美术馆,作为世界上最权威的凡高文化研究基地,在凡高品牌文化的打造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我们就看看凡高美术馆到底有什么高招。

唤起凡高式的感情

达芬奇,他百科全书式的头脑让人敬而远之,他受宠于教皇和贵族,代表作是《圣母像》、《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都是高大上的古典主义作品。毕加索,少年得志,他自身的威望和地位,早已达到社会的权贵阶层,他的作品是超出普通观众审美的抽象画,他在巴黎市中心的豪宅也让平民仰而观止。

给凡高看过病的菲利斯·雷医生,加歇医生

而凡高,在凡高短暂的传教士生涯中,他为矿工、底层的人、被上帝遗忘的人传福音。在他同样短暂的艺术生涯中,他和穷人、精神病人、底层妓女、落魄艺术家们生活在一起。他描绘的对象中,最有钱的可能就是一个普通的《邮差》和小镇医生《加歇医生》。他一生饱受贫困和疾病折磨,在他死后半年,弟弟提奥也相继离世。

凡高的信

所以今天的凡高才会那么受到人们的喜爱,如果说达芬奇给人的印象是高山仰止般的博学多才;毕加索触动人们的是传统反叛者的激素;那么,当我们谈起凡高,唤起人们的感情是:底层的关怀,兄弟情深!

这正是无数人为之感动的源头,也是凡高美术馆品牌经营的核心特质。

为了让这些感人的故事更贴近大众,美术馆用一层楼来展示凡高和弟弟的书信,原件是荷兰语,大多数国际观众读不懂,没关系,翻译了给你,摊开在眼前,这比什么都更真实,更有普世价值,更有说服力,也更感人。

凡高美术馆还梳理出另外一条线索,那就是凡高和农村的关系,这是另一个能唤起人们对弱势群体关注的感情的话题。农村,即是凡高职业生涯的开始,又是凡高一生感情所维系的地方。在美术馆的学术性解读中,凡高对农村的眷恋和19世纪城市化的运动息息相关,面对城市和工业化对农村的蚕食和侵略性的掠夺,凡高心向弱势,他给弟弟的信中说:“在农村,我没有任何欲望,可以深沉地活着——农民生活是一个循环,从生到死,和土地在一起——从很多方面,农村生活都比城市生活更为真切。”此后,凡高开始在巴黎生活两年,尽管绘画技法上突飞猛进,可是凡高并不开心,城市带给了他巨大的压力和沮丧情绪,他的精神疾病也正是从那是开始的。

凡高的代表作《吃土豆的人》,梵高和莫奈的画

美术馆旁引博证,将凡高对农民的感情和创造的主题联系起来。于是,凡高的人生,就不再是昨天的故事,而是永恒的艺术关怀,并且连结当下现实。我们很容易获得这样的结论,在权力和贫富分化日益扩大的今天,凡高的人文关怀更是难能可贵,他永远和弱者、被社会遗忘的人在一起。凡高的艺术之所以能够给人慰藉,正式因为它们唤起人们深沉的感情,诸如对“怀才不遇的天才”的同情、“兄弟情”、“苦难成就大师”、“热爱生活”、“和穷人在一起”、“为艺术殉道”等等等等。

用个人的故事讲述时代故事

相对毕加索,凡高的作品并不多,尽管他是个勤快人,可是他仅活到了37岁(仅有7年的艺术生涯),和毕加索92岁高龄不能同日而语,凡高美术馆也只有200多件油画的馆藏。

营造良好的环境,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投入到高校改革中。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通信等媒体加强改革宣传,从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环境。

凡高美术馆将这些作品做了简单明了的梳理,将凡高的职业生涯分作四个时期,在比利时和海牙的短暂的学徒期、荷兰纽南时期、巴黎时期、阿尔勒时期。对凡高绘画的转型做了清晰翔实的交代。

比如:凡高在荷兰的三年,是最初的职业生涯。在这期间,他的才华很快就比肩尼德兰的绘画大师们,他画出来了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吃土豆的人》,这也让他获得了去巴黎的机会。而后在巴黎,他的作品发生了三个变化:1.他从莫奈的印象派中学习,色彩变的明亮了起来;2.开始受到日本绘画的影响,作品呈现出平面的特征;3.开始注重用线条来塑造形体。

凡高美术馆还馆藏了和凡高相关的四个时期的同代人的作品,比如对凡高影响很大的法国画家莫奈的同时期作品,还有凡高的朋友高更、波纳尔、劳特累特等画家的作品,他的作品和凡高的并列在一起,这让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凡高艺术转变的来龙去脉,还有凡高的生活和时代的关系。

所以,凡高美术馆就是一部生动的断代美术史。通过凡高的历程,让荷兰和法国的历史文化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更深一点思考,荷兰第二次黄金时代的光辉历史,也由凡高的个人经历讲述了出来。

设计和交流

和乔布斯的成功之道一样,凡高美术馆对设计的要求非常高。

凡高基金会是1962年建立的。当凡高美术馆的建筑竞标方案塞满了董事会的信箱时,董事会争执不下,难以决断。这时候,荷兰的设计界领袖里特维尔德去世的消息出现在报纸上。董事们忽然想起来,老将里特维尔德也投标了!

于是他们把里特维尔德的方案拿出来一看,大喜过望——就这个了!

里特维尔德设计的凡高美术馆主体建筑,日本设计师黑川纪章设计的圆形的美术馆侧翼后来的标志设计也随之更新。

于是他们聘请了年轻的建筑师执行了里特维尔德的方案,即是现在的美术馆的主体建筑。典型的里特维尔德风格,用方块建筑形体营造出沉静的美感。后来,对凡高一直青睐有加的日本人捐了一个二期工程——美术馆侧翼,由建筑名将黑川纪章设计,2015年竣工的时候,完整的凡高美术馆举办了盛大的庆典,12万株向日葵围绕着美术馆,在阳光下怒放。

凡高美术馆的标志设计

新的标志分成两部分,上面是黑色的方块——象征里特维尔德的建筑,下面是彩色的图形——象征凡高的绘画。这个灵感来自凡高的“漩涡笔触”。那是凡高来到了巴黎,在莫奈的画前激动的浑身颤抖,此后,他的画风大变,创造出了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漩涡笔触”,代表作《星空》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个创举是凡高最具创造性的绘画语言,传达着他狂热的个人情绪。可以说,这是凡高的签名。

阿姆斯特丹的KoeweidenPostma设计工作室用“漩涡笔触”加方块的设计方法,即传达出了凡高的个人特征,又和博物馆的建筑有所关联。上面的黑色方块,加上白色的字体——宁静如夜;下面是颜色多变的“漩涡笔触”——热情如火。

这个标志很完美地结合了两种风格。将凡高的绘画和美术馆的品牌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为了让标志适应多种场合,标志有数十种颜色可以选择,所以这个标志不是单独的图像,而是建立一种设计秩序,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和用户交流。

与此同时,为了和观众更好地交流,博物馆还开发了种种互动的活动,比如“星期五之夜”、“感受凡高”、“凡高在星期五”等。

其中“感受凡高”是为盲人设计的程序。博物馆用3D打印技术重新制作了凡高的油画,把手放上去,聆听解说,触摸凡高的笔触、线条的流动,依靠现代科技,视觉的艺术转换成了触觉和听觉,更重要的是,这种来自指间的触摸,更接近凡高的心灵。

建立一个凡高文化群岛

有了艺术的硬货,有了人文关怀,还有了高端设计和用户交流。凡高美术馆仍不曾固步自封。而是一再开发凡高的品牌价值,总监艾莉塞尔·吕格说:“人们对凡高的审美远远没有疲劳,还有很多的可能性”。

于是,他们还不断地挖掘着凡高的价值,比如:他们组建了一个研究团队,由八位研究者、18位翻译者和两位作者组成,他们创建了一个庞大的凡高和他的时代的数据库(制作了10万电子卡片,注释2.8万条,仅注释的打印文稿就达到5000页),用了10年时间,完成了1000多页的新版巨著《凡高传》。

“感受凡高”是为盲人设计的程序

中文版的《凡高传》

种种研究,将凡高塑造成了一种百科全书式的人,并且和时代的种种兴趣点产生着关系,比如在美术馆最近两年的展览中,就可以窥见端详:《想象和现实:自然主义的绘画和电影》、《自然的梦:从凡高到康定斯基》、《东方西方:日本和日本风》、《卧室的秘密》、《凡高和蒙克》、《水性杨花:法国艺术中的妓女》、《疯狂的边缘:凡高和他的病》——于是,凡高已经成为了一个桥梁,连结着荷兰与法国、日本与西方、健康与疾病、自然和人工造物、情色和艺术、农村和城市——新版的《凡高传》的中文翻译者沈语冰先生说:“(今天)整个凡高研究的地平线,已经被改写了”。我相信,这归功于凡高美术馆,一个和社会息息相关、围绕凡高的文化群岛已经建立了起来。而且,在未来,他们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文化资源!

■(摘自荷兰在线网)(编辑/小美)

猜你喜欢
美术馆
仁·社区美术馆
全球经典美术馆
读者美术馆
韩国忠南美术馆
苏州虹美术馆
美术馆里的少年
纸间美术馆 莫奈:一生只画一个女人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美术馆的怪物传说